2005年政府工作報告——在攀枝花市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

coffeezulin.com     發布時間:2006-10-27      選擇閱讀字號:[ ]     閱讀次數:

——2005年1月30日在攀枝花市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

代理市長: 孫平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政府工作,請予審議。并請市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04年工作回顧

  2004年,在中共攀枝花市委的領導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市政協的民主監督與支持下,市政府組織動員全市各族人民,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實施國家宏觀調控政策,著力研究解決經濟運行和社會發展中的新問題,開拓創新,扎實工作,全市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社會政治保持穩定,為全面完成“十五”計劃,實現“經濟總量五年翻番、富民升位”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

  按照中央宏觀調控的決策和部署,堅持在發展中搞好調控,在調控中推進發展,認真解決經濟運行中的各種困難和問題,全市國民經濟繼續保持良好發展態勢。初步核算,2004年全市地方生產總值首次突破200億元大關,達到200.83億元,比上年增長(下同)13%,使我市經濟邁上了一個新臺階,圓滿完成了“保11爭13”的年度目標。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首次突破10億元大關,達到11.01億元,增長6%;第二產業增加值145.59億元,增長14%;第三產業增加值44.24億元,增長11.8%。

  工業經濟快速發展。堅持“工業強市”戰略,努力克服煤炭、電力、燃油、運輸緊張等不利因素,抓住工業品價格回升的市場機遇,調整優化結構,搞好運行調節,努力開拓市場,工業經濟實現了速度、質量和效益同步提高。全年完成工業增加值127.17億元,增長15.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110.77億元,增長17.4%;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283.21億元,增長40.1%;盈虧相抵后實現利潤總額19.45億元,增長1.07倍,增長質量創近十年最好水平。工業對GDP增長貢獻率為72.3%,拉動GDP增長9.4個百分點。攀鋼冷軋2號熱鍍鋁鋅生產線和3號高爐異地大修等重大技改項目順利實施,民營企業進入釩鈦資源綜合利用領域取得新進展,重點骨干企業經濟效益穩步提升,地方中小企業活力進一步迸發,產業多元化格局開始形成,工業新區初具規模并正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農村經濟穩步增長。全市完成農業總產值17.74億元,增長6.7%。糧食總產量21.37萬噸,增長3.6%;煙葉收購13萬擔,增長59%。肉類總產量5.78萬噸,增長7.5%;水產品7600噸,增長7%。轉移農村勞動力5.6萬人,增長33%;實現勞務收入2.8億元,增長30%。大竹河水庫正式開工,高堰溝水庫主體工程基本竣工,紅格干渠等重點骨干水利工程建設穩步推進,病險水庫整治率超過70%,農村人畜飲水工程建設取得新成效。農村能源建設步伐加快,新建沼氣池11048口,省柴節煤灶11609戶,能源示范點20個。生態建設成效明顯,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草)工程、市區視野區綠化工程穩步推進。

  第三產業增速加快。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9.51億元,增長12.4%。旅游業快速發展,全年實現旅游收入7.6億元,增長61.3%;籌備四川省首屆冬季旅游發展大會和創建全國優秀旅游城市各項工作全面啟動。餐飲娛樂、交通運輸、商貿流通等傳統服務業規模不斷擴大,房地產、信息、社區服務等新型產業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臺州商廈、西海岸市場、世貿中心等一批商貿設施相繼開工或建成營業。全社會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196億元,比年初增長13.5%,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24.37億元,增長16.4%;金融機構貸款余額144.89億元,增長18.6%。保險業快速發展,實現保費收入4.96億元,增長16.4%。

  財稅收入再創新高。努力克服出口退稅機制改革、免征農業稅等政策性減收因素影響,不斷鞏固發展主體財源,著力構建新興財源;強化稅收征管和稅源監控,加大稅款清繳和查補力度,規范稅收優惠政策;強化非稅收入管理,切實做到應收盡收。全年國家稅務局組織收入22.85億元,增長29.1%;地方稅務局組織收入10.48億元,增長29.2%;實現地方財政收入13.51億元,增長37.4%,增幅創近十年新高。調整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完善公用經費管理,從嚴控制日常性經費支出;突出財政資金支出重點,主要向“三農”、困難縣(區)、重點社會事業、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傾斜,預算執行率達到98.8%。不斷提高資金市場化運作程度,最大限度發揮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強化財政監管,加強國有資產監督管理,積極開展行政、事業單位財務收支輪查和專項資金檢查。

  縣域經濟增勢強勁。大力實施“工業強縣”戰略,各縣(區)實現了增加2—3個投資或產值上億元工業項目目標。縣域經濟增長的內在機制和動力進一步增強,呈現出特色各具、競相發展的良好態勢。縣域經濟增加值超過110億元,取得歷史性突破。縣級財政實現收入4.37億元,增長50.7%,占全市財政收入比重提高近3個百分點,是近年來增速最快的一年。

  (二)城市建設持續推進,城市面貌不斷改觀

  重點骨架路網進一步完善,新渡口大橋、甸渡路丙桐段、稻攀路漁長段即將竣工,西攀高速公路攀枝花段、攀昆高速公路攀枝花段、新雅江大橋、寧華路雅李段等在建項目穩步推進,甸渡路甸丙段、稻攀路冷漁段等項目相繼開工,麗攀高速公路攀枝花段、稻攀路河冷段、寧華路紅格段復線等預備項目前期工作加緊進行。農村路網狀況不斷改善,開工建設農村公路298.6公里,完成投資8923萬元,新增8個村實現通公路。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不斷加大,實施了攀密路、清烏復線、臨江路下段、炳仁路前段等城市道路工程,冶金路下段、平江路及城市光彩工程等項目前期工作正抓緊進行;炳草崗污水處理廠、濱江大道煤氣管道工程建成投入使用,仁和污水處理廠、金江水廠擴建等按計劃推進,特種垃圾處理廠完成前期準備。人均公共綠地面積6.03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0.9%,通過了省級園林城市檢查驗收。加強規劃對城市建設的調控,城市詳規覆蓋率達85%。城市管理進一步加強,城市面貌呈現新的變化。

  (三)各項改革繼續深化,對外開放成效明顯

  “三個轉變”取得積極進展。按照控制總量、優化結構、提高效益的要求,做到了經營性用地100%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商品住宅用地100%拍賣出讓,全年實現土地出讓金收入4.37億元。加強重點礦區礦業秩序專項整治,礦業秩序進一步規范。加大礦權經營力度,全年共有償出讓探礦權、采礦權71宗。民營經濟發展取得積極進展,一批產值上億元的民營企業加快成長,全年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43.68億元,增長24.9%;民營經濟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21.7%,成為全市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努力構建人才資源市場化配置平臺,加強專家示范基地建設,加大人才、智力特別是國外智力引進力度,區域性人才市場逐步建成。

  各項改革穩步推進。按照“三個百分之百”要求,市屬國有企業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完成和基本完成改制任務25戶,籌集改革成本5.55億元,化解債務6.96億元,盤活存量資產10.27億元,改制新重組企業16戶,安置職工19124人。企業分離辦社會職能取得新進展。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繼續推進,土地使用制度不斷完善,農村社會化服務、農產品市場和對農業的支持保護體系進一步健全。財稅、投融資、農村信用社、糧食流通體制等各項改革不斷深化,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林業管理體制改革以及鄉(鎮)區劃調整工作穩步推進。

  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提高。組織參加中國西部國際博覽會、中國昆明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中國投資貿易洽談會和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等各類大型招商活動,積極為企業搭建貿易和招商引資平臺。全年共簽約招商引資項目308個,履約277個,實際到位資金43.43億元,增長30%;直接利用外資實際到位512萬美元,增長74%。對外貿易發展勢頭良好,全年進出口總額3.37億美元,增長35.3%,其中出口1.78億美元,增長37.5%;對外工程承包實現勞務收入294萬美元,外派勞務 319人次。

  (四)社會事業全面協調發展,精神文明建設成效顯著

  科技工作取得新成績。以國家釩鈦新材料基地建設為載體,特色新材料產業蓬勃發展,全年新材料產業實現產值47.7億元;氯化法鈦白工藝優化及快速流化床制備四氯化鈦研究等前瞻性重大關鍵技術攻關取得階段性成果;現代農業和特色中藥業不斷壯大;區域創新體系建設開始啟動,技術創新人才隊伍建設得到加強。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取得積極進展。教育優先發展地位進一步落實。“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基本形成,進城務工農民子女義務教育問題初步得到解決,“普九”成果進一步鞏固;辦學體制改革繼續深化,市技校并入攀枝花學院,市經貿旅游學校創建成省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高中和現代教育技術裝備建設穩步推進;普通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技術教育、民辦教育等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文化事業持續推進。重大文化演藝活動豐富多彩,文藝創作質量不斷提高,文化產業有新的發展;群眾文化陣地建設得到加強,大田會議舊址、13棟等市級文物修繕順利完工,文化藝術大廈開工建設。廣播電視事業取得新成績。積極推進廣播電視數字化工程,廣電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努力擴大廣播電視節目覆蓋面,全市廣播電視混合人口覆蓋率分別提高到93.6%和94.6%。體育事業不斷發展。米易國家級激流皮艇訓練基地主體工程竣工,市體育場和體育館改造加緊進行,國家級射擊射箭、棒壘球基地前期工作穩步推進;全民健身運動廣泛開展,群眾性體育運動持續發展。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取得明顯成效。緊急救援中心、傳染病醫院改造以及東區、西區疾病控制中心等工程全面啟動,米易縣、鹽邊縣、仁和區和市疾病控制中心以及主要出口通道檢疫站全面建成,市第二人民醫院門診部重建工程竣工投入使用,新創建國家三級甲等醫院2所;順利完成農村藥品監督、供應網絡建設,藥品供應網、監督網覆蓋面以及藥品合法渠道購進率均達到100%,農村醫療衛生狀況進一步改善。在全省率先建立農村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機制,仁和區、東區分別創建成國家級、省級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區),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91‰。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不斷加強,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深入開展,城市文明程度進一步提高。堅持標本兼治,增加環保投入,加大對污染源和重點區域治理力度,環境質量局部有所改善。社區建設邁上新臺階,全市社保、公安、文化、衛生“四進社區”達70%,東區建成“四川省社區建設示范區”。市檔案館2號檔案庫建設項目啟動,現行文件利用中心投入使用。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工作進展順利。《攀枝花年鑒(2004年卷)》榮獲首屆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和中國地方志協會年鑒評比綜合一等獎。審計、監察、統計、物價、氣象、工商、海關、檢驗檢疫、質量技術監督、臺務、僑務、保密、人防、外事、防震減災、殘聯、老齡、婦女兒童、民兵預備役等各項事業取得新成績。

  (五)城鄉居民收入繼續增加,人民生活不斷改善

  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87元,增長6.4%;農民人均純收入3155元,人均增收376元。就業和再就業工作取得明顯成效,新增就業崗位9760個,幫助困難對象再就業1985人,殘疾人就業取得新進展,城鎮登記失業率4.4%,控制在計劃目標以內。社會保險擴面征繳工作取得較大進展,將失地農民納入城市失業保險范疇,工傷保險正式啟動,“兩個確保”全面實現。城鄉救助體系建設加快推進,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斷完善,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初步建立。加快經濟適用房建設,著力解決城市低收入群體住房困難。在全省率先免征農業稅,全年共免征農業稅1380萬元,實現了農民“零負擔”。穩步推進糧食直補工作,共計發放直補金304萬元。執行 “兩免一補”資金1655萬元,受助學生5.77萬人次。投入各類扶貧資金1.05億元,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和“橫板房”改造工程不斷推進。二灘移民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涼山州自發遷居農民安置工作基本完成,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得到新的發展,脫貧人口返貧率控制在5%以內。

  (六)民主法制建設得到加強,社會政治保持穩定

  自覺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以及市政協的民主監督,全年辦理人大代表建議、批評、意見和政協委員提案分別為70件和203件,辦結率均為100%,滿意和基本滿意率分別達到95.2%和98.3%。認真采納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人民團體的建議、意見。積極推行依法行政,大力加強政府法制建設,認真清理行政許可事項、行政許可規定、行政許可實施主體,保留合法、有效行政許可事項341項,確定行政許可實施主體59個。政務中心建設及政務公開、廠務公開、村務公開取得新成效。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深入開展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積極開展機關行風評議,切實糾正行業不正之風,深化機關效能建設,發展軟環境進一步改善。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全市第六屆村(居)民委員會換屆選舉基本完成,村民自治模范單位創建工作穩步推進。全面落實黨的民族、宗教政策,民族團結和睦,宗教事務依法開展。嚴格實行安全生產責任制,大力開展安全生產專項整治,加大安全生產監管執法力度,安全生產事故得到有效遏制。繼續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搗毀制假窩點87個,查處各類案件3019件,查獲案值4.13億元。深入開展“四五”普法和“嚴打”整治斗爭,全面推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不斷完善社會治安整體聯動防范機制,積極預防和妥善處置群體性事件。逐步完善信訪工作機制,妥善處理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認真開展國防教育,國防建設不斷加強,軍政、軍民更加團結,全國“雙擁模范城”成果進一步鞏固。隱蔽戰線工作繼續加強。各種社會矛盾不斷化解,全市社會政治保持穩定。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來之不易的成績,是在中共攀枝花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全市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勵精圖治、同心同德、艱苦奮斗的結果。在此,我謹代表市人民政府,向作出無私奉獻、付出辛勤勞動的全市各族人民,向給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各民主黨派、工商聯、駐攀部隊、武警官兵和各界人士,向所有關心、支持、參與攀枝花現代化建設的同志們、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充分認識到,當前政府工作面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一是部分資源對經濟增長的約束加劇,煤炭、電力、燃油、運輸、土地等供需緊張矛盾還未得到有效緩解。二是年初安排的部分重點工程項目未達進度,環城路清烏段等項目未能如期建成,平江東路等項目未按計劃啟動。三是市屬國有企業改革未完成年度目標任務。四是社會穩定面臨不少新情況、新問題,不穩定因素較多。五是部分地區環境污染問題比較突出,污染治理和生態環境保護任務艱巨。六是城鄉居民收入增長不快,少數群眾生活困難。七是政府少數部門辦事效率有待進一步提高,服務環境有待繼續優化。存在這些問題,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改革發展中暴露出的深層次矛盾不能及時解決的原因,有不斷適應國家宏觀調控政策變化的原因,有基本建設籌融資困難、國有企業改制成本不足的原因,也有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工作方式方法與新形勢、新任務不相適應等原因。對于上述問題,我們將予以高度重視,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全力解決。

  二、2005年主要任務

  2005年是攀枝花建市40周年,是“十五”計劃的完成之年,也是實施五年翻番目標的關鍵之年。做好全年各項工作,責任重大,意義深遠。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省委八屆四次全委會精神和市委七屆三次全委會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以加快發展為第一要務,進一步提高政府駕馭市場經濟、發展民主政治、建設先進文化、構建和諧社會的能力,認真貫徹國家宏觀調控政策,深入推進“三個轉變”,突出辦好“冬旅會”和促進工業大發展兩個重點,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結構調整,轉變增長方式,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保持社會穩定,改善人民生活,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2005年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為:地方生產總值確保增長12%,力爭增長13%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6%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1%;地方財政收入增長12%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200元以上;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9‰以內;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

  根據上述指導思想和奮斗目標,今年要重點做好以下八個方面的工作。

  (一)認真實施工業強市戰略,推動工業經濟快速發展

  做大做強特色優勢產業。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認真落實《攀枝花市工業經濟發展規劃綱要》,著力培植推動經濟持續增長的優勢產業,確保工業增加值不低于2004年水平,力爭增長16.5%以上。繼續支持攀鋼鋼鐵主業發展,加快煉鋼轉爐異地大修等項目建設步伐,促成鋼城企業公司120萬噸球團盡快達產,抓好龍蟒等鋼鐵項目,大力發展鋼鐵制品業和機械制造業,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著力打造優質鋼鐵基地。全力推進攀鋼18萬噸高鈦渣項目,切實抓好鈦白粉系列項目,不斷擴大氮化釩等釩產品生產規模,積極引導各種經濟成份參與釩鈦資源開發利用,努力建設釩鈦新材料基地。合理開發利用煤炭資源,抓好煤炭深部勘探,推進煤業可持續發展。加強新的電源點建設,確保發電公司2×135mw煤矸石電廠按期建成投入使用,加快攀煤2×135mw煤矸石發電廠等項目建設進度,做好桐子林電站、觀音巖電站樞紐工程建設的協調服務和移民搬遷安置工作。抓好廣東明珠10萬噸電解鋁、四川德銘30萬噸硫酸等項目,促成川投12萬噸黃磷項目盡快達產,加大煤焦行業技術改造、環保升級和綜合利用力度,積極培育煤化工、氯堿化工等新興產業,加快建設電冶化工基地。工業新區等四大工業園區要制定完善規劃,明確入園政策,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充分發揮園區在產業集聚、項目孵化方面的體制和機制優勢,把四大園區建成我市培育企業集團、整合主導產業、發展產業集群的重要載體。

  推進工業結構優化升級。調整優化結構,加快資源開發由初加工向深加工轉變,控制資源開發強度,鼓勵資源的二次開發利用,努力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抓住四川省把我市列為老工業基地改造重點城市的良好機遇,充分發揮我市比較優勢,堅持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培育壯大新興接替產業。重視發展循環經濟,逐步構建節約型產業結構,堅決扭轉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的狀況。推進選礦、洗煤等企業的聯合、兼并與重組,加大產業整合力度;支持強強聯合,培育若干擁有名牌產品和先進技術、競爭力強的大型企業、優勢骨干企業和企業集團,增強企業整體競爭力。大力發展各具特色的中小企業和勞動密集型企業。統籌規劃縣(區)產業布局,支持各縣(區)抓好骨干項目建設,繼續落實每年增加2—3個投資或產值上億元項目的要求,形成一批帶動能力強、發展潛力大的主導產業。

  搞好工業運行協調服務。強化對產業、企業發展的引導和服務,完善工業運行監測體系和預警導向機制。加強對制約我市工業發展各種要素的協調,加快電網建設與結構改造,按計劃推進二灘至石板箐雙線雙變工程,著力解決電力瓶頸制約;加強煤炭行業宏觀調控,科學配置煤炭資源,多渠道、多途徑加大從市外采購煤炭力度,緩解煤炭緊張狀況;抓好運輸的科學調度,加快密地火車站改造和貨場建設,支持配合成昆線擴大運輸能力改造,暢通貨物外運渠道,確保工業經濟健康運行。

  加大礦業秩序整頓力度。堅持礦產資源開發和節約并舉,努力提高資源利用率,正確處理資源開發與保護的關系,把礦產勘查、開發和保護全面納入法制化軌道。集中治理整頓礦業秩序,整治私挖濫采,消除安全隱患,規范礦業開發秩序,促進礦產資源依法、有序、高效、安全開發。積極推進寶鼎礦區沉陷治理,加強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

  切實抓好安全生產。強化安全生產責任體系建設,認真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建立市、縣、鄉三級重大危險源監控制度和生產安全應急救援體系。保障安全投入,抓好安全設施建設。嚴格監察執法,深化安全生產專項整治,加大對安全生產事故的責任追究力度,確保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

  (二)以農民增收為目標,大力發展農村經濟

  鞏固農業基礎地位。繼續貫徹“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不斷加大對“三農”的支持和保護力度。繼續穩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承包關系,依法保護耕地和農民的土地經營權,切實加強征地失地農民的生活保障。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農村,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穩定、完善和強化各項支農政策,逐步加大支農力度,深入落實各項支農措施,已執行的政策不能變,已給農民的實惠不能減,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

  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抓好農業特色產業優化布局,實現特色化、規模化發展和產業化經營。堅持以市場為導向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大力發展優質早市蔬菜、特色水果、優質糧食,抓好烤煙生產,力爭實現煙葉收購20萬擔以上;加快中藥材生產基地建設;繼續鞏固生豬生產,大力發展草食性牲畜,加強動物防疫監測體系建設,落實農村強制免費防疫政策,提高畜牧業產值在一產中的比重;以二灘庫區為主大力發展水產養殖業。推進特色觀光農業發展,加快能源村及格薩拉草場建設,積極發展設施農業。不斷完善無公害農產品監測體系,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加強農民工培訓,不斷增強勞務輸出競爭力,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6萬人。

  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培育壯大龍頭企業,促進農產品深度加工和擴大流通。鼓勵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大膽探索建立新型農村經濟關系和城鄉關系,積極推廣訂單農業、公司+基地+農戶、支部+協會等多種有效形式。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積極引導各方力量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搞好農產品加工與營銷。不斷強化農民的市場經濟意識,進一步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大力發展新型林業產業,推進林業資源向林業資本轉變,實現生態建設產業化。充分發揮我市作為農業“金三角”核心區的優勢,促進特色農業和高效農業發展。加強農業服務體系建設,搞好農村信息、科技等服務。

  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力度,實行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繼續抓好重點水利工程、人畜引水工程建設和病險水庫整治,大力發展節水灌溉,加強中低產田土改造,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三)加強城市規劃、建設與管理,不斷提升城市功能

  切實搞好城市規劃。完成各大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實現城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基本覆蓋。做好二灘風景區、桐子林電站庫區、格薩拉旅游集鎮、紅格鎮等重點旅游景區、集鎮的規劃,調整完善工業用地布局規劃。加強規劃集中統一管理,加大規劃執法力度,強化規劃的綜合調控功能,確保規劃的權威性和嚴肅性。

  加強重點工程建設。保持投資對經濟增長的強勁拉動,積極爭取上級項目和國債支持,鼓勵引導民間投資,多渠道吸引社會資本。繼續加大對交通、能源、農業、水利、生態環境、高新技術、文體衛生等的投資力度,堅決制止盲目投資和低水平重復建設。積極搞好西攀高速公路攀枝花段和攀昆高速公路攀枝花段的征地拆遷安置和建設環境協調服務工作。以“冬旅會”籌建項目為重點,本著“政府主導、社會參與、企業運作”的原則,按照“四個一批”的要求,突出抓好首屆“冬旅會”建設項目的實施。加強投資項目管理,建立投資決策責任追究制,嚴格投資項目“五項制度”,優化投資結構,強化投資監管,確保工程質量,提高投資效益。抓好建設市場秩序整頓,營造公正有序競爭的投資環境。

  推進城鎮化進程。按照“城市現代化、農村城鎮化、城鄉一體化”的總體思路,加快城市化步伐。不斷推進城市中心區和各類小區建設,進一步拓展城市建成區。統籌城鄉發展,大力發展縣域特色經濟,積極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引導生產要素向城鎮集中,鼓勵農村人口向城鎮有序流動。不斷完善小城鎮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增強城鎮服務功能和集聚力。突出特色,搞好農村新村建設。抓好“百里生態長廊”沿線重點集鎮建設,逐步形成一批環境優美、功能齊全、特色鮮明的新型集鎮。

  加強城市管理。進一步落實兩級政府、三級管理、四級網絡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調整城市管理職責。加大城市環境衛生綜合治理力度,加快推進城市凈化、綠化、亮化和美化工程。健全社區建設協調機制,完善社區基礎設施,繼續抓好“四進”社區和示范社區建設。

  認真搞好環境保護。繼續抓好退耕還林(草)、天然林保護工程和護林防火工作,完成市區視野區生態建設任務,加快省級生態示范區創建步伐。著力抓好鋼鐵冶金、電力、化工、建材等行業的污染治理,堅決關閉企業規模小、技術含量低、環境污染大的“十五小”和“新五小”企業。加大西區環境綜合整治力度,切實加強西區產業結構調整,著力抓好煤炭、石灰等運輸灑落、揚塵的控制和西區片區內15家市、區兩級企業污染限期治理工作。搞好環境綜合整治,認真解決機動車尾氣、噪聲和油煙等影響群眾生活的污染問題。按照“三同時”要求,抓好新建和擴建企業的環保工作;加大環境執法和監管力度,做到污染總量不增加,局部地區有好轉。

  (四)全力辦好“冬旅會”,培育壯大第三產業

  推動旅游業大發展。以創建全國優秀旅游城市為目標,認真開展“旅游推動年”活動。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辦好四川省首屆冬季旅游發展大會。修訂完善旅游產業發展規劃,加快旅游基礎設施、景區景點、接待保障能力建設,突出抓好紅格度假區二期建設,確保歐方營地改擴建等重點項目按期完成,搞好格薩拉生態旅游區建設,繼續辦好國際長江漂流節,精心建設“百里生態旅游長廊”,創立品牌,打造亮點,務求旅游業發展取得新突破,逐步實現旅游由先導產業向支柱產業轉變。充分挖掘我市特色資源,積極開發旅游特色產品。抓好我市旅游項目的包裝和推介,全方位、立體化宣傳攀枝花旅游。整頓旅游市場秩序,創造良好旅游環境。加強旅游從業人員職業道德、服務技能培訓,提高旅游服務的質量和水平。

  加快發展其它服務業。按照《四川省“十五”及2010年現代物流業發展規劃綱要》要求,高起點、高水平編制全市現代物流產業發展規劃,加快區域現代物流中心城市創建步伐。大力建設“數字攀枝花”,促進信息技術在各行各業的廣泛應用。擴大服務規模,提高服務檔次,改造提升商貿流通、餐飲娛樂、交通運輸等傳統服務業;拓寬服務領域,增強服務功能,積極發展保險、證券、會計、會展、咨詢、法律服務、電子商務等現代服務業。著力改善消費環境,努力開拓消費市場,進一步優化消費結構。

  (五)繼續深化各項改革,完善市場經濟體制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按照突出重點、積極推進、穩步實施的原則,著力解決影響企業改革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既要敢于攻堅、銳意推進,又要兼顧各方、積極穩妥。繼續加大市屬國有企業改革攻堅力度,力爭年內完成改制任務。推進國有大中型企業股份制改造,優化股權結構,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積極推進攀鋼、十九冶、攀煤等企業主輔分離、輔業改制和社會職能移交工作。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轉換企業經營機制,增強企業活力。

  推進其它各項改革。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建立健全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國有資產授權經營制度、國有資產經營責任制度和企業經營業績考核體系,加強對國有資產的監督管理,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加快投融資體制改革步伐,改革項目審批制度,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逐步建立起市場引導投資、企業自主決策、銀行獨立審貸、融資方式多樣、中介服務規范、宏觀調控有效的新型投資體制,促使各項建設資金按時足額到位。加快各類要素市場建設,整頓規范市場經濟秩序,不斷完善現代市場體系。整頓和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不斷健全社會利益協調機制,努力促進社會公平。加快健全公共財政體系,深化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收付、政府采購制度改革以及農村稅費配套改革,推進鄉(鎮)財政改革。加強對市商業銀行的監管,切實搞好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增強農村信用社服務能力。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確保糧食安全。繼續推進鄉(鎮)區劃調整和新一輪機構改革。抓好農業科技推廣體制、林業體制、文化和衛生體制、人口與計劃生育體制等各項改革。

  大力發展民營經濟。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允許民間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禁入的行業和領域。加大對民營企業在產業結構調整、創業服務體系建設、技術創新以及市場開拓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引導民營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促進民營經濟總量上規模、實力上臺階。積極探索新的融資方式,支持有條件的民營企業在資本市場直接融資。認真落實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充分調動民間資本投資創業的積極性。建立健全民營企業發展環境評價制度,切實保護民營企業合法權益。

  (六)努力擴大對外開放,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樹立招商引資新理念,做到科學招商、理性招商。統籌規劃,搭建平臺,充分發揮各級政府在招商引資中的積極作用。大力引導,政策激勵,強化企業招商引資主體地位。完善功能,優化環境,進一步發揮工業新區等各類園區在招商引資中的載體作用。創造條件,抓住機遇,大力開展多層次招商引資活動。以旅游招商和工業招商為重點,加大市外資金引進力度,不斷優化利用外資結構,努力提高利用外資的檔次。抓好招商項目的決策、包裝和推介,初步建成項目庫。加強對招商引資項目的跟蹤服務,著力提高招商引資項目合同履約率和資金到位率,確保全年招商引資到位資金達到45億元。

  提高外經外貿水平。支持出口企業加強管理,降低成本,積極開發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產品,提高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不斷推行“大通關”模式,提高通關效率。推進外貿主體和市場多元化,大力培育新興出口企業和以東南亞為重點的外貿出口市場。鼓勵和引導企業開拓對外經濟合作業務,繼續擴大海外勞務輸出規模。

  加強對外交流合作。研究制定區域合作規劃,加強我市與毗鄰地區、經濟協作區、友好城市和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交流與合作,積極開展對外交往活動。發揮比較優勢,搞好我市優勢產業的輻射擴張,積極承接國際和國內沿海地區的產業延伸與轉移,實現優勢互補,產業互動。

  (七)做好財稅金融工作,促進經濟社會發展

  狠抓財稅工作。認真貫徹實施宏觀調控政策和穩健的財政政策,按照量入為出、收支平衡、留有余地的原則,積極培植財源,調整優化支出結構,狠抓增收節支,促進財稅收入穩定增長。繼續鞏固發展主體財源,大力培植新的財稅增長點。進一步突出稅收征管重點,繼續推行以票控稅、重點稅源監控、委托代扣代繳、定期稅源分析等措施,不斷加大對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的稅收征管力度;創新征管手段,擴大即開型有獎發票使用面,完善片管員責任制,強化“一窗式”管理;加大稽查力度,開展各項涉稅專項檢查,以查促收,以查促管,整頓規范稅收征管秩序;加大清收欠稅和結算清繳力度,防止出現新的拖欠,確保稅收及時足額入庫。加強政府基金及各類收費的管理,加大國有資產經營力度,努力增加收入。硬化預算約束,嚴格執行法定預算,除應急支出外,原則上不新開支出口子。調整優化支出結構,努力壓縮一般性支出,確保重點支出需要。增加“三農”、社會保障、就業、公共衛生、教育等支出,社會事業方面的新增支出主要用于農村。強化財政資金運行全過程監督,堅持對大額財政資金使用的監督檢查和追蹤問效。建立財政抗風險應急預警機制,提高防范和化解財政風險能力。

  改善金融服務。正確處理防范金融風險與支持發展的關系,推動銀行業不斷調整優化信貸結構,努力加大信貸投放總量。支持金融機構深化改革,完善網點和基礎設施建設。積極開展金融工具與金融業務創新,以新的金融產品引導和擴大消費需求。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建立新型銀企關系。鞏固A級金融安全區成果,切實維護轄區金融穩定。

  (八)積極構建和諧社會,全力維護社會穩定

  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廣泛深入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以培育“四有”公民為目標,切實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進一步弘揚攀枝花精神,不斷強化全民誠信意識,努力建設誠信攀枝花,加快文明城市建設步伐。

  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增強科技創新能力。以國家釩鈦新材料基地建設為重點,促進以釩鈦新材料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進一步突出重點,集中財力,加大資源綜合利用和產業結構升級的關鍵技術的攻關力度;加快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全面提高以企業為重點的科技創新能力;完善技術創新激勵機制,著力培育和引進富有創新能力的各類人才。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不斷鞏固“普九”成果,重視發展民族地區教育、農村高中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和民辦教育;深入推進青壯年掃盲工作,認真解決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入學問題;繼續改造農村中小學危房。圍繞紀念建市40周年、舉辦省首屆“冬旅會”等重大活動,提升藝術創作和表演水平,推進基層群眾文化陣地建設,積極培育文化市場和文化產業。進一步完善疾病控制體系和醫療救助體系,增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能力;加大農村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搞好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試點。抓好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繼續穩定低生育水平。大力發展群眾體育、競技體育和體育產業,積極備戰省“十運會”。擴大廣播電視節目覆蓋面,不斷推進網絡資源開發整合和數字化工程。重視發展哲學社會科學事業。認真做好“十一·五”規劃編制和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工作。抓好臺務、僑務、物價、氣象、檔案、工商、檢驗檢疫、民族、宗教、保密、人防、外事、質量技術監督、藥品監督、防震減災、老齡、婦女兒童、地方志編寫等工作。

  認真做好就業和再就業工作。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就業機制,拓展就業空間,增加就業崗位。落實就業和再就業各項政策,積極開展技能培訓,繼續抓好殘疾人就業工作,鼓勵和扶持失業人員靈活就業,自主創業。確保全年新增就業崗位9000個,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5500人,其中“4045”等救助對象再就業1800人。

  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繼續鞏固“兩個確保”,進一步擴大養老保險、失業保險等社會保險覆蓋面,強化社會保險基金征繳工作。不斷完善醫療保險、工傷保險以及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擴大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面。做好生育保險啟動各項準備工作。

  切實改善人民群眾生活。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改善人居環境,讓全市人民從改革發展中不斷得到實惠。認真抓好“五大扶貧工程”和定點幫村工作,推進移民地區、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確保返貧率控制在5%以下。認真落實“兩免一補”政策,基本完成少數民族地區“橫板房”改造,繼續推進全市“村村通公路”建設。進一步完善城鄉救助體系,積極推進社會福利、優撫安置、助殘救濟、法律援助等各項工作,確保困難群眾和社會弱勢群體得到救助。認真做好救災工作,切實解決受災地區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

  努力維護社會穩定。堅持穩定壓倒一切的方針,牢固樹立新的穩定觀。運用經濟、行政、法律等手段,努力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合法權益。進一步落實信訪工作責任制,有效化解人民內部矛盾。建立健全社會預警機制和體制,不斷提高預防和處置各類群體性事件的能力。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著力整治廠區和學校周邊治安環境,充分發揮社會治安整體聯動防范工程效用,強化綜合應急平臺建設。繼續保持“嚴打”高壓態勢,依法嚴厲打擊各種嚴重犯罪活動,強化治安重點整治,堅決掃除“黃賭毒”等社會丑惡現象,保持良好治安秩序,努力構建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繼續加強隱蔽戰線工作。切實加強國防建設,增強軍政、軍民團結,鞏固“雙擁模范城”成果。

  三、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新的形勢和任務對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按照“舉旗幟、抓班子、帶隊伍、促發展”和“講政治、顧大局、重團結、守紀律”的要求,更新觀念,轉變職能,切實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堅持科學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廉潔行政,不斷提高政府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的水平,努力建設廉潔、勤政、務實、高效的人民政府。

  全力推進依法行政。認真貫徹實施《行政許可法》和《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把政府的各項工作逐步納入法制化的運行軌道。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推進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試點工作。不斷完善行政執法體制,繼續推行行政執法責任制和行政執法過錯責任追究制,加強行政執法監督和行政復議工作。認真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人民政協的民主監督,主動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及各人民團體的意見和建議,自覺接受人民群眾、新聞媒體對政府工作的監督。

  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繼續推進政企分開、政事分開,切實把政府經濟管理職能轉到為市場主體提供優質服務和創造良好發展環境上來。在履行好政府宏觀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管職能的同時,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推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擴大公共產品供給,提高應對公共突發事件的能力;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改變政府在微觀經濟活動中干預過多、介入過深的現象;大力發展行業協會和社會中介組織,理順行業協會與政府的關系,著力解決政府職能“缺位”、“越位”、“錯位”問題。

  加強行政能力建設。深入貫徹《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認真開展以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主要內容的保持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牢固樹立人民公仆和執政為民的理念,做到掌權為公、用權為民。深入推進政務公開,不斷完善政府新聞發布制度,增強行政行為透明度。加強政務服務中心建設,大力簡化辦事程序,不斷提高辦事效率。繼續推進電子政務建設,實現市、縣(區)政府系統互聯互通,積極推行網上辦公。強化行政機關效能建設,深化民主評議機關作風活動,切實改進工作作風,繼續優化服務質量。加強調查研究,規范決策程序,建立和完善重大問題民主決策、專家咨詢、社會公示和社會聽證以及決策責任制度,形成有利于廣泛集中民智的決策機制,促進決策規范化、民主化和科學化。認真落實工作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強化目標管理考核,加強政務督查督辦,促使各級政府及領導切實負起責任,管出水平,干出實效。

  提高政府創新能力。增強創新意識,不斷解放思想,敢于打破常規,勇于突破常態,以創新的思維謀劃工作,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問題。建立完善政府及各部門業務學習、專題研討等制度,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努力提高公務員整體素質。用長遠的眼光、戰略的思維,把握新趨勢,總結新經驗,從上情與下情的結合中體現獨創性,從眼前與長遠的結合中體現超前性,從現實與可能的結合中體現創新性,不斷推進政府的管理創新、制度創新、機制創新和政策創新。

  切實加強廉政建設。自覺遵紀守法,堅持廉潔從政。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和廉潔從政各項規定,嚴格執行項目建設招投標制和土地、礦權出讓招標拍賣掛牌制度,堅決制止領導干部及其配偶子女違規經商辦企業、收送現金有價證券和支付憑證、跑官要官、參與賭博等“四股歪風”。堅決打擊各種以權謀私行為,認真預防和糾正企業改制破產中、征收征用土地中、城鎮房屋拆遷中損害群眾利益的問題,切實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加強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加大從源頭上防范和治理腐敗的力度,嚴肅查處違紀違法案件。

  各位代表!實現五年翻番目標需要我們勇于開拓,完成今年目標任務需要我們奮力拼搏。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在中共攀枝花市委的領導下,團結和帶領全市各族人民,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同心同德,銳意進取,為全面實現“十五”計劃和今年各項工作目標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