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攀枝花市“十三五” 城鄉社區服務體系規劃
coffeezulin.com 發布時間:2021-11-19 來源:攀枝花市民政局 選擇閱讀字號:[ 大 中 小 ] 閱讀次數:
社區是居民群眾工作生活的共同體。社區服務是社區的重要功能,是社區建設的重要內容。加強社區服務體系建設就是要不斷完善社區的服務功能,不斷提升社區的服務能力,不斷滿足社區居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增強居民群眾的認同感、歸屬感,進而激發居民群眾參與社區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和諧社區建設,推動我市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依據四川省民政廳等十六部門《關于印發<四川省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十三五”規劃>的通知》(川民發〔2017〕157號)和《攀枝花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結合攀枝花實際,制定本規劃。
一、“十二五”期間發展概況
目前,全市有16個街道、44個鄉鎮,132個城市社區、349個村(其中,農村社區170個)。“十二五”期間,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和諧社區建設工作,按照國家、省、市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圍繞“服務場地便民、服務隊伍貼心、服務能力一流”和“把城鄉社區建設成為居民文化休閑樂園、康養健身樂園、精神依托樂園”的目標,積極加強社區服務體系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一是社區服務體系建設機制不斷完善。市委、市政府站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高度,把社區建設工作納入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高位推進。市、縣(區)均成立了以黨委、政府主要領導或分管領導任組長,相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負責人為成員的城鄉社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形成了黨委、政府、企業共同推進社區建設的強大合力。二是社區服務基礎設施得到改善。近年來,我市將城鄉社區建設納入民生工程,市財政每年安排以獎代補資金優先支持居民群眾急需的活動場所建設。圍繞社區服務需求,每年還安排福彩公益金400余萬元,用于為“老”、為“小”及特殊困難群體服務的項目建設,建成了一批社區公共服務中心、衛生服務中心、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未成年人活動中心以及社區就業服務站和文化教育站,為社區居民就近開展各項活動提供了極大便利。三是社區服務功能不斷完善。廣泛開展面向老年人、兒童、殘疾人、特困群體的社會救助和福利服務,面向社區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務,面向社區單位的社會化服務,面向下崗職工的再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以及衛生、計劃生育、文化、教育、體育、流動人口管理、安全等多方面的公共服務,促進了全市城鄉居民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順利發展。四是社區干部隊伍持續優化。積極推行社區“兩委”成員民主選舉與社區專職社會工作者公開考聘相結合的復合式社區干部隊伍建設模式。完善“待遇留人、環境留人、事業留人”政策,2011年,率全省之先全面落實了社區工作人員住房公積金政策,建立了社區工作人員基本報酬、辦公經費自然增長機制,并納入市、縣(區)財政預算。目前,全市社區干部平均年齡39歲,高中以上學歷占98%,專精結合的強有力社區干部隊伍初步形成。2014年10月,我市被民政部命名為西南地區唯一的首批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城市。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認識到,我市社區服務總體上仍處于發展階段,社區服務體系建設現狀與構建美麗繁榮和諧攀枝花的要求還不相適應,與社區居民日益增長的服務需求還有不小差距。一是社區服務發展不平衡。主城區社區服務水平相對較高,其他區域社區服務水平偏低。城鄉社區發展水平差距較大,農村社區服務水平遠遠落后于城市社區。二是社區服務設施不能完全滿足居民需要。受“先生產后生活”資源型城市影響,城鄉社區建設歷來欠賬較多,社區服務設施建設數量少、規模小、配套差。三是社區服務水平不高。社區服務的方式、內容、項目還比較單一,公共服務供給方式還有待改進,高效、優質、便民的公共服務機制尚未完全建立。四是社區自治能力較差。開展服務被動應付多、主動作為少,組織居民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不到位;社區公共服務準入制度沒有建立,社區行政化傾向較為嚴重。
二、“十三五”面臨的機遇
市委、市政府按照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確立的建設攀西國家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和國際陽光康養旅游目的地戰略定位,團結帶領全市人民,做好釩鈦、陽光兩篇文章,大力推進“四個加快建設 ”,努力打造四川新的經濟增長點,在全省高水平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對社區服務體系建設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一是經濟基礎不斷增強。市委、市政府提出“十三五”期間我市地區生產總值保持適度高于全省的增速,到 2018 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收入比 2010 年翻一番以上。到 2020 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邁上新臺階,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同步提升并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不斷增強的經濟基礎,必將為社區服務發展提供強大經濟保障。
二是城市轉型和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我市將統籌推進花城新區建設和舊城改造、幸福美麗新村建設和現代城鎮體系建設,城市功能進一步完善,城市品質進一步提升,城市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城鄉發展差距逐步縮小,城鄉區域發展一體化格局基本形成。同時圍繞“建成國家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和全國陽光康養旅游目的地”目標,服務業比重進一步提升。城市轉型和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必將對社區建設和服務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是服務需求更加多元。社會轉型、企業轉制和政府職能轉變,越來越多的“單位人”成為“社會人”,大量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向社區轉移,社區居民的服務需求日趨個性化、多元化,社區的“兜底”功能作用日趨明顯,加強社區服務體系建設已勢在必行。
三、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大力推進我市“四個加快建設”,緊緊圍繞“在全省高水平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以依法治社區為引領,以提高居民滿意度為宗旨,完善服務方式,增強服務功能,創新治理能力,提升自治水平,重點發展,整體推進,全面提升城鄉社區建設水平。
(二)發展目標
1.總體目標
到2020年,社區法治理念基本確立,治理機制健全,服務方式多樣,服務內容豐富,自治能力提升,工作標準體系形成;城鄉基本服務初步實現均等化,城市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臺建設實現全覆蓋,并逐步向農村社區延伸,公共服務實現科學化、信息化;城鄉社區協商有效開展,基層群眾自治能力明顯提升;建成一批彰顯特色的便民、利民、惠民、親民的高水平綜合性和諧社區。
2.具體目標
(1)加強社區服務設施建設。力爭到2020年,實現城市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覆蓋率和面積達標率達到100%,每百戶居民擁有的社區服務設施面積不低于30平方米,農村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覆蓋率達到50%,室外活動廣場不低于人均2.5平方米。城鄉社區服務站面積不低于400平方米,街道(鄉鎮)社區服務中心面積不低于800平方米。
(2)優化社區服務內容。力爭到2020年,基本公共服務項目覆蓋到所有城鄉社區,社區志愿服務制度化,專業服務和社會化服務規范化、標準化,實現居民生活舒適方便。
(3)加強城鄉社區服務信息化建設。力爭到2020年,城市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臺覆蓋率達到100%,農村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臺覆蓋率達到30%。
(4)壯大社區服務隊伍。力爭到2020年,每個社區至少擁有1名大學生和1名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全市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總量達到1000人,80%以上的社區黨員和30%以上的社區居民參與社區志愿服務活動。
(5)完善社區服務體制機制。健全完善“三社聯動”工作機制,力爭到2020年,每個城市社區擁有10個以上的社區社會組織,每個農村社區擁有5個以上的社區社會組織,80%以上的駐區單位與社區簽訂共駐共建協議。
四、主要任務
(一)推進社區公共服務均等化
貫徹落實國家、省、市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要求,依托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和服務機構,提供面向全體城鄉居民、貫穿生存發展各階段和生產生活各領域的基本公共服務項目,切實保障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優撫對象、困難群體等的服務需求。全面落實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深化“量體裁衣”式殘疾人服務;將優撫安置對象優先納入社區服務體系;加強貧困和重度精神病患者的社區康復服務;發展以社區為依托的居家養老服務;進一步完善孤兒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做好困境兒童分類保障;加強和改進對農民工及其隨遷家屬的基本公共服務,促進農民工及其隨遷家庭融入城市社區,推動社區公共服務廣覆蓋、均等化。在服務項目和服務標準上促進城鄉社區有機銜接,努力做好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勞動就業、社會治安、公共衛生、計劃生育、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區矯正、文體教育等服務工作。
加快完善農村社區服務體系,大力推動基本公共服務項目向農村社區延伸。結合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相關要求,探索制定切合本地實際的農村社區建設標準,“十三五”期間,在全市37個村開展農村社區試點工作。統籌使用現有專項資金,給予農村社區試點單位適當補助;在政策允許范圍內,以縣級層面統籌使用各項涉農資金。大力開展農村志愿互助服務,健全農村社區服務體系,完善農村社區治理體制和工作機制。著力提升農村社區公共服務供給水平,推動公益性服務、鄰里互助服務和市場化服務創新發展。通過試點探索和總結規律,逐步完善農村治理機制,努力將農村社區建設成為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農村居民生活共同體。
(二)加強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建設
大力加強便民利民、環境衛生、文化體育、養老扶幼等社區(村)服務設施建設,在土地拍賣、規劃設計中明確社區組織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務用房的建筑面積、具體位置,社區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要參與規劃設計方案的審核和驗收。新建住宅小區和舊城區連片改造居民區要按照國家有關標準要求,將社區公共服務設施、無障礙設施配套建設納入建設工程規劃設計方案。對不符合規定配置標準和要求的不予批準,不予編制樓門牌。社區服務設施要納入國有資產管理,提供給社區無償使用。樹立地企共駐、共建、共享理念,企業應將閑置資產無償或低償移交社區使用,向社區居民開放,實現資源綜合利用更大化,解決社區辦公和轄區居民活動場所不足的問題。社區服務設施運行的水電、燃氣、通信、電視、網絡等費用,按照當地居民使用價格標準收取。進一步完善城鄉社區基礎設施,加強城市老舊小區改造,建立健全供電、供水、道路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地名標志、通信網絡等公用設施的建設、運行、管護和綜合利用機制,提高對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和社會安全等事件的預防和處置能力。
整合利用各部門設在社區(村)的工作站(點),按照“一社區一公共服務中心”的要求,以“科學合理、節儉適用、環境舒適、標準化與個性化相結合”的原則,建設社區公共服務中心。統一社區公共服務中心名稱;統一設置社區公共服務中心視覺形象識別系統;規范窗口設置,按照轄區居民5000人設置一個綜合服務窗口的原則;規范人員配置,根據“全年無休”的工作要求,人員按照“綜合服務窗口數+1名工作人員(N+1)”的方式設置;規范人員管理,落實社區公共服務中心專職工作人員,公開向社會考聘,每年縣(區)、街道(鄉鎮)要定期組織對公共服務中心人員進行培訓,實現公共服務科學化、標準化和規范化。
(三)加強社區服務信息化建設
切實加強城鄉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臺建設,加快統籌社區公共服務網絡和信息資源。定期梳理全市社區公共服務事項,原則上,凡是針對自然人辦理的社區公共服務事項必須納入社區公共服務信息平臺受理,實現全區域覆蓋、全人群服務、全口徑集成、全年度無休、全事項通辦。繼續進行信息平臺深化建設,完善社區服務和管理兩項職能。實現社區信息維護動態化,基層辦公智能化,工作指導實時化,實現社區管理的信息庫、知識庫建設。打通社區、街道和縣(區)級政務服務中心的信息化互聯對接工作,實現社區基礎信息采集和資料,通過網絡匯總傳遞到各條線部門,新納入更多的業務條線部門,繼續整合全市的資源信息,實現社區信息“一張網”、社區證明“一證通”、業務知識“一個庫”、業績考核“一幅圖”。
推動“互聯網+”與城鄉社區服務的深度融合,逐步構建設施智能、服務便捷、管理精細、環境宜居的智慧社區。推進智慧社區信息系統建設,廣泛吸納社區社會組織、社區服務企業信息資源,逐步實現社區公共服務、志愿服務、便民利民服務等社區服務信息資源集成。推動社區養老、社區家政、社區醫療、社區警務、社區消防等服務和社區物業設備設施的智能化改造升級,持續推進農村“雪亮工程”建設,加大與智慧城市、智能小區和“三無”院落整治的有機結合,加快推進城鄉公共安全服務設施建設,強化社區治安技防能力。推動農村社區電子商務服務和示范建設,擴大農業農村電子商務應用范圍。依托農村“遠程智慧教育”試點工作,大力開展農村社區信息技術服務。大力發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社區服務新模式。建立成熟的智慧社區管理服務體系,形成政務高效、服務便捷、管理睿智、生活智能、環境宜居、安全和諧的社區生活新業態。
(四)完善社區服務功能
以居民群眾多元化服務需求為導向,不斷完善社區服務功能,提升社區服務供給能力,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和市場化相結合的方式,發揮社會組織、志愿者和商家企業的作用,為居民提供無償、低償、有償的便民利民服務。
1.發展社區養老服務。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功能完善、規模適度、覆蓋城鄉的養老服務體系。養老服務覆蓋所有居家老年人,養老服務設施覆蓋所有城市社區,90%以上的鄉鎮和60%以上的農村社區建立養老服務設施和站點。凡新建城區和新建居住(小)區,要按照規劃和標準配套建設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與住宅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驗收、同步交付使用,養老服務設施應位于適宜老年人活動的低層,多期開發的應在首期建設養老服務設施;老城區和已建成居住(小)區無養老服務設施或沒有達到規劃和標準要求的,要限期通過購置、置換、租賃等方式完成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發揮社區服務中心(服務站)和社區衛生、文化、體育及其他服務設施的養老服務功能。加快推進公共設施無障礙改造,扶持老年人家庭無障礙設施改造。
2.發展社區未成年人服務。根據本轄區居民情況和社區基礎條件,積極打造包括圖書室、綠色網吧、益智室、體育活動室、多功能活動室等設施在內的青少年活動中心(兒童之家)建設,引導青少年校外生活,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教育格局。社區青少年活動中心應注重未成年人教育和心理健康,積極開展心理咨詢、行為矯正等活動。既要注重學業輔導,更要注重思想教育。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3.發展社區特困群體服務。健全困難群眾主動發現、入戶調查、政策宣傳等社會救助服務機制,不斷加強社區救助體系建設。健全社區未成年人保護與服務體系,加強困境兒童(殘疾兒童)保障,使“兒童之家”覆蓋90%以上的城鄉社區。加強貧困和重度精神病患者的幫扶、救助力度。完善對農村“三留守”人員的生產扶助、生活照料、情感慰藉、心理疏導服務。健全完善社區幫扶機制,不斷發展社區慈善事業,讓全社會關心幫助特殊困難群體。
4.發展社區流動人口服務。探索建立非戶籍人口參與社區選舉制度,吸納非本地戶籍居民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的協商,建立戶籍居民和非本地戶籍居民共同參與的協調議事機制,引導非本地戶籍居民更廣泛地參與民主決策。推動公共服務向流動人口覆蓋,實現流動人口享受戶籍居民同等社區服務。
5.發展社區就業創業和社會保障服務。依托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加強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能力建設。積極開展就業援助、就業失業登記等服務,落實各項就業創業政策,實施人力資源統計調查。積極通過政府撥款、政策優惠、經營特許等方式,開發公益性服務崗位,重點開發面向社區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務崗位和面向社會福利對象的福利服務崗位,積極發展社區治安、市場管理、綠化保潔、交通管理、車輛看管等就業崗位。
6.發展社區衛生計生服務。大力發展城鄉社區衛生服務,完善計劃生育服務,積極探索居家醫療服務,進一步強化社區衛生服務功能,不斷滿足社區居民不同層次的健康需求。按照降低費用、提高水平、拓展功能、加強管理的要求,著力轉換社區衛生服務模式和運行機制。為社區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優質的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提供計劃生育宣傳教育、生殖健康咨詢服務、優生優育指導、計劃生育家庭幫扶、權益維護和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等服務。
7.發展社區教育服務。大力推進學習型社區建設,充分發揮教育功能。社區要普遍建有市民培訓中心(市民學校),積極統籌轄區各類教育資源,為居民學習教育提供便利。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公共服務網絡,強化社區家庭教育服務功能,每年至少組織2次家庭教育指導和2次家庭教育實踐活動。用好道德講堂、黨員遠程教育中心、文化共享工程、社區小報、信息網絡等平臺,積極開展禁毒宣傳、健康教育、廉政教育、普法教育、科普教育、文化教育、就業培訓等,不斷提升居民群眾個人素質、文化水平、文明程度。
8.發展社區體育服務。加強城鄉社區公共體育健身設施建設,擴大體育服務供給,在有條件的社區因地制宜建設“社區全民健身中心”“社區多功能運動場”等體育健身設施,滿足居民對身邊健身場地的需求。推行公共體育設施免費或低收費開放。促進社區體育場地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力爭到2020年,實現城市社區普遍建有體育健身站(點)、60%以上的農村社區建有體育健身站(點)。
9.發展社區文化服務。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以“三線建設”“陽光康養”“釩鈦之都”等為主題,發展各具特色的社區文化,豐富居民群眾文化生活,增強歸屬感和認同感。深入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樹立良好家風,弘揚公序良俗,創新和發展鄉賢文化,形成健康向上、開放包容、創新進取的社會風尚。強化居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和生態意識,形成愛護環境、節約資源的生活習慣、生產方式和良好風氣。健全社區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整合宣傳文化、黨員教育、科學普及、體育健身等服務功能,形成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開辟群眾文體活動廣場,增強文化惠民工程實效。積極發展文化團體,增強城鄉文化交流。發現和培養文化能人、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人等各類文化人才,廣泛開展文化活動,凝聚有利于社區(村)發展的內在動力和創新活力。
10.發展社區法律服務。推動城鄉社區建立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開展人民調解、普法宣傳、律師公證、法律援助等服務進社區,實現法律服務在城鄉社區全覆蓋。加強社區法治文化建設,每個社區建設1個法治宣傳欄和法律圖書室(角),法治宣傳欄內容做到每季度更新,有條件的社區建立法治文化墻。積極開展民主法治示范社區(村)創建工作,規范完善居民公約(村規民約),發揮其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完善“一社區(村)一法律顧問”掛牌服務制度,律師及時為社區居民提供法律咨詢、法律服務,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并提出申請的居民做到應援盡援。落實國家機關“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積極開展城鄉社區法治宣傳,大力開展社區干部法治培訓,大力培養“法律明白人”,每年開展社區法治培訓不少于 2 次。壯大城鄉社區人民調解員隊伍,不斷提升人民調解員化解矛盾糾紛的能力和水平。
11.發展社區便民服務。大力發展城市公共交通,完善交通網絡,解決居民群眾出行難問題。以城鄉居民多元化、主體化、個性化的日常生活生產需求為導向,不斷完善社區商業網點,加快社區菜市場等配套設施建設,鼓勵引導購物、餐飲、家政服務、農資等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經銷商,為群眾提供質優價公的服務,努力構建“15分鐘生活服務圈”。大力實施“互聯網+”戰略,積極探索智慧城市、智慧社區建設,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進社區,探索建立一系列互聯網應用平臺,服務民生。
12.發展社區安全服務。推動社區警務戰略實體化運作,以深化“一標三實”治安基礎信息采集、社區網格化服務管理、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矛盾糾紛預防化解和完善社區公共安全管理機制為重點,完善工作格局,突出問題導向,用好倒逼機制,深化居民自治,最大限度激發社會活力,最大限度減少不和諧因素,持續提升人民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強化社區矯正工作,進一步加強社區矯正信息化建設,規范運行社區矯正網絡監管平臺,對社區矯正人員進行跟蹤服務管理。做好社區戒毒社區康復、刑滿釋放人員的幫扶工作和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的服務管理工作。加強社區應急避難場所和救災物資儲備場所建設,開展綜合防災減災示范社區創建,開展社區防災減災科普宣傳教育和防災減災應急演練,提升基層防御各類災害的能力。
13.發展社區志愿服務。依托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建立志愿服務站點,搭建志愿者、服務對象和服務項目對接平臺,完善志愿服務記錄和志愿服務臺賬,有針對性地開展志愿服務。在職黨員干部帶頭到社區參與志愿活動,推動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成立志愿者隊伍,在城鄉社區推廣各種特色志愿互助服務。鼓勵志愿行動,推行志愿者星級認定和嘉許制度,健全“時間銀行”“愛心銀行”等多種方式的志愿服務回饋制度,推進社區志愿服務制度化、常態化。依托全國志愿服務信息系統,建立健全城鄉社區志愿者招募注冊、培訓管理、志愿服務記錄與證明出具、評價激勵等制度,鼓勵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參與城鄉社區服務。力爭到2020年,城鄉社區注冊志愿者人數占本地區居民比例達到13%。
(五)健全政府購買社區服務機制
建立健全政府購買社區服務機制,逐步擴大購買服務項目和數量,拓展購買服務領域和范圍,規范購買服務程序和方式,鼓勵市級各部門和各縣(區)以項目的形式,將適合采用市場化方式提供的公益性、專業性、技術性服務交由社會組織、企業等社會力量承擔,將政府各部門可通過社會組織實施購買服務項目的全部統籌安排。建立以社區為平臺、以社會組織為載體、以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為支撐的“三社聯動”工作機制,提高治理服務科學化水平。強化社區社會組織孵化工作,通過適當放寬準入條件、簡化登記程序、提供孵化場所、建立聯合組織等方式,大力培育發展城鄉社區社會組織,充分發揮其動員居民群眾參與社會治理并協助基層政府及其派出機構做好為民服務、養老服務、公益慈善、文體娛樂和農村生產技術服務等作用。引導城市社會組織向農村延伸,鼓勵和引導城鄉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發展壯大社會工作者隊伍,推動社會工作專業崗位開發和專業人才使用,落實專職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評價和補貼機制,實現社區治理社會化、專業化。
五、重點工程
“十三五”期間要做好“加減乘除”四篇文章。
(一)積極做好“加法”
“加法”就是增強社區服務水平。按照標準化與個性化相結合的原則,強力推進社區公共服務中心建設,把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建設成為黨委、政府聯系服務居民,凝聚人心的重要陣地。依托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整合服務項目和服務資源,為城鄉社區居民提供公共服務、便民利民服務、志愿服務和專業社會工作服務,并為相關工作機構提供辦事場所。提倡“一室多用”和免費開放,提高使用效益。除國家另有規定外,社區公共服務事項原則上都應在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中提供。健全綜合服務設施運行管理制度,加強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的運行維護,防止其損毀、流失或被挪做它用,社區綜合服務設施開放時間一般不少于每天8小時。繼續探索社區服務向居民小區延伸,著力推動居民小區黨組織、小區業委會、社區網格建設,推動建設以“黨建引領”為核心,以“民主法治、平安和諧、便民利民、環境優美、文明祥和”為具體內容的特色居民小區內容。
(二)切實落實“減法”
“減法”就是減輕社區工作負擔。深入開展社區減負行動,提升社區治理能力。建立以社區黨組織為領導核心的“一核多元、合作共治”治理體系,進一步梳理政府、社區“兩委”、社區居民、社區社會組織、駐社區單位等參與社區治理的主體職責內容,堅持各負其責、各施其責。按照國家、省、市有關規定,以縣(區)為單位制定社區“兩委”依法依規履行職責事項清單、依法協助政府工作事項清單。完善社區“兩委”績效考核機制,建立以社區居民群眾滿意度為主要評價標準,多方主體共同參與的社區考核機制。規范社區考核評比活動,清理社區工作機構和牌子、精簡社區會議和臺賬、嚴格社區印章管理使用,努力讓社區“瘦”下去,把服務提上來。
(三)強力推進“乘法”
“乘法”就是提升社區服務能力。社區公共服務信息平臺是“互聯網+”戰略在社區公共服務領域的具體實踐,是實現依法行政、科學行政的有效途徑。大力推進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臺建設,力爭實現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臺在全市三區兩縣的全覆蓋和全面應用,并按照城鄉一體化,公共服務城鄉均等化要求,推進信息平臺向農村社區延伸,讓農村居民辦事少跑路,真正做到便民利民,解決“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問題。依托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臺試點推行智慧社區建設,運用互聯網、物聯網、智能系統等科學技術手段,創新和改革社區公共服務、社會服務、自治管理、社會治理等方式,努力為居民提供優質、便利、豐富的社區服務,為群眾創造舒適、秩序、和諧的社區環境。
(四)穩步開展 “除法”
“除法”就是消除社區發展壁壘。消除城鄉社區壁壘,推進城鄉一體化;消除社區各類主體參與社區治理壁壘,建立多元治理機制;消除城鄉社區建設部門壁壘,形成城鄉社區建設合力。分類推進農村社區建設,已建設的農村社區全面提標增效,并促進城中村、城郊村向城市社區發展,未開展農村社區建設的地區要積極開展農村社區建設工作。積極開展城鄉社區協商工作,充分發揮社區主體創造性,鼓勵社區積極探索居民議事會、理事會、小區協商、業主協商、民主評議等形式廣泛開展協商實踐,保障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形成有事多協商、做事多商量良好局面。充分發揮各級城鄉社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協調組織作用,進一步整合分散的社區建設資源,形成社區建設資源“打捆”使用、有效配置的良好局面,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區治理良好格局。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保障
各級黨委、政府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城鄉社區建設和基層治理責任制,把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納入地方黨政領導班子領導干部政績考核指標體系,作為各級黨委書記抓黨建工作述職評議考核的重要內容。充分發揮各級社區建設領導小組作用,及時研究和解決社區建設和治理工作中的難點和問題,進一步提高社區建設水平和治理能力。組織、政法、發改、教體、司法、人社、國土、住建、農牧、文廣新等部門要齊抓共管,按照社區服務的相關要求,采取具體措施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在制度、資金、用地、服務設施、信息技術、人才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
(二)加強經費保障
通過政府預算安排、社會資本投入、慈善捐贈等渠道,多渠道籌集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資金。采取公建民營、民辦公助、政府購買社會力量服務等方式,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建設運營、信息化建設、人才隊伍建設和社會組織培育發展。將基層組織活動和公共服務運行經費、社區干部基本報酬、社區服務基礎設施和社區信息化建設經費納入縣(區)財政預算。完善社區辦公經費(含黨組織工作和活動經費)保障機制和定期增長機制,加大財政對社區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的資金投入力度。在人口數量較多、服務管理較為完善的社區,要加大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的力度。
(三)加強人才保障
選齊配強社區黨組織領導班子、居(村)民委員會和居(村)務監督委員會成員,合理配備社區專職工作人員,加強社區社會工作者的使用和培養,逐步提高社區干部中社工師持證人員的比例,力爭到2020年,每個城鄉社區都至少有1名社區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把城鄉社區黨組織、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成員以及社區專職工作人員納入社區工作者隊伍統籌管理,及時落實社區工作者基本報酬及五險一金等待遇。加大從社區(村)黨組織書記和居(村)民委員會主任中招錄公務員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力度。加大社區工作者的綜合培訓和服務能力的提升,縣(區)及街道(鄉鎮)對社區工作者每年至少培訓一次。
(四)加強政策保障
將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納入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納入城鄉建設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為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建設預留充足的用地空間;對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建設用地,按照法律、法規和規章可以采取劃撥方式供地的,各級政府要切實予以保證;農村集中居住區要加強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建設。將閑置廠房、培訓中心、福利設施、辦公用房等政府資產,優先用于社區養老等服務。進一步落實城鄉社區服務在稅收、公用事業收費、用工保險和社會組織登記等方面的優惠政策。
2018年7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