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省首次成功開發利用——“水力余壓”提供新質能源“攀枝花方案”
coffeezulin.com 發布時間:2024-12-14 來源:攀枝花日報 選擇閱讀字號:[ 大 中 小 ] 閱讀次數:
西區河門口公園改造提升工程用水從哪里來?水的流量保證嗎?連日來,記者實地走訪多家單位得到令人驚喜的答案:觀音巖引水工程西區管道余壓水能提水泵站項目采用“余能回收水能提灌裝置”和“余壓水能提水智能控制裝置”技術,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該技術也是“水力余壓”這一新質能源在全省首次成功開發利用。
據省天府青城計劃科技領軍人才、四川省機械研究設計院研究員廖功磊介紹,管道余壓提水技術研發成功,不僅打破了傳統提灌單一能源模式,還為管道余壓提水技術的研究、推廣提供了“攀枝花方案”。
觀音巖引水工程取水自觀音巖水電站庫區,沿金沙江兩岸向城區各水廠提供原水。引水管道采用有壓方式供水,因取水口與各水廠進水口之間存在高度差,會產生進水余壓。市水利局、西區水利局聯合四川省機械研究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開展研究攻關,設計了“余能回收水能提灌裝置”,將余壓水能轉化為機械能,從而成為提水動力,實現“引水上山”。
觀音巖引水工程西區管道余壓水能提水泵站于今年4月開始試運行。
“我們這個泵站設計揚程320米,日提水量約1800立方米,年提水量約60萬立方米。不用一度電、不耗一滴油,實現‘零碳’提水,年節約用電120萬度,減排二氧化碳1196噸,節省電費60萬元。”泵站負責人唐治國說。
走進泵站,映入眼簾的是一套構造精密的水能提水裝置。設備在平穩運行時發出輕微的“嗡嗡”聲,卻不見傳統泵站的大型耗電設備。工作人員在一旁仔細監測設備的運行數據,確保提水過程的穩定與安全。
“這里借助余壓水能轉化的機械能,高效地將金沙江水引向城市的各個角落。”負責項目建設的西區水利局干部黨琛說,該項目東線引至藍湖、文化島、西佛山、涼風坳等4個用水點,西線引至春蘭巷路口、河門口公園等地,用于城市綠化、環衛用水等,余水可用于農業灌溉。
西區水利局負責人李恭彬說,新質能源生產力是指通過技術創新和產業模式創新,提高能源的開發、利用和轉換效率,從而推動能源產業的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觀音巖引水工程西區管道余壓水能提水泵站項目的成功運行,突破了困擾西區發展的用水“瓶頸”,在保障城市綠化、環衛用水以及農業灌溉需求的同時,其“零碳”提水的創新模式,讓這片土地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周越 特約通訊員 楊邦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