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東區,“養”在“醫”里
coffeezulin.com 發布時間:2024-12-12 來源:攀枝花日報 選擇閱讀字號:[ 大 中 小 ] 閱讀次數:
為患者進行中醫康復理療。
來自東區衛健局的數據顯示:轄區人口老齡化嚴重。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該區65歲以上老年人常住人口占比17.56%,較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9.13%增長8.43個百分點,人口老齡化嚴重,老齡健康服務需求日益增大。
近年來,東區作為中心城區,依托蓬勃發展的康養產業,立足關注、關心老年人群體,著手在優化公共服務上下功夫,整合轄區資源、突出中醫特色、簽約家庭醫生、加大宣傳力度、做好關愛項目,把“養”融入“醫”,豐富“幸福東區”內涵,進一步彰顯中心城區的品質,擦亮共同富裕的底色。
貼心,社區好“養”老
12月9日,家住東風錦繡的81歲老人趙澤蘭一大早就來到位于棗子坪上街16號的東區弄弄坪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此前她的家庭簽約醫生劉澤蓉電話通知,讓她盡快到中心進行一年2次的免費康復理療。
上午9點過,在弄弄坪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樓的康復理療室里,趙澤蘭躺在床位上,一只烤燈照射她敷著藥膏的右腿,這里的設施讓老人感覺很舒服。這時候,遠在重慶的女兒給她打電話,聽說母親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接受免費理療,連聲說好。當天,和趙澤蘭一樣在中心接受中醫康復理療的轄區慢病老人還有不少。
趙澤蘭早年隨支援三線建設的丈夫來到攀鋼,退休后一直住在東風,弄弄坪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距離她家只有1公里多,是她和丈夫經常去看醫生的地方。
弄弄坪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所在轄區5.6平方公里,覆蓋了大花地、高峰、爛泥田、棗樹坡、大地灣、東風、長壽路、向陽等8個社區,要為轄區6.6萬余名居民提供基本醫療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
近年來,東區落實民生優先,聚焦民生實事,著力解決一批群眾普遍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不斷加強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推動醫養結合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就是其中之一。包括弄弄坪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內,由區政府舉辦的公益性、非營利性社區衛生服務醫療機構,設施設備不斷改善,機制隊伍得以創新發展。
弄弄坪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不光設有全科、婦保科、兒保科、檢驗科等診室,還建設了中醫館,開設了中醫診室、康復理療室、針灸理療室等醫養結合特色科室。
東區積極推動家庭醫生簽約,各醫療機構組建了由全科醫生為主體,中醫、護理、公共衛生人員等為成員的全科服務團隊,為老年人提供簽約服務,創新開展“1+1+1簽約、醫養融合簽約”等工作模式。為簽約老年人持續提供個性化慢病管理、遠程監測、24小時家庭醫生咨詢等服務。
弄弄坪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針對康復理療及慢性病管理需求,推出定制化家庭醫生簽約增值服務包,實現老人健康管理個性化、連續化,定期開展健康評估、專業康復指導、精準藥物治療、生活方式干預,確保患者獲得全面、細致的照顧。先后為轄區819名殘疾老人提供康復理療家醫簽約服務,為328名半失能、失能老人進行上門隨訪服務和慢性病管理、家庭醫生咨詢服務。
當天上午,就在趙澤蘭等老人在中心接受中醫康復理療的時候,該中心的醫療車載著由中心副主任何雯琦、護師高少存帶隊的簽約家庭醫生入戶小分隊,前往棗子坪下街,為該片區登記在冊的老人進行上門隨訪服務。
在走街串戶中,不斷有老人向熟悉的醫護人員熱情打招呼,醫護人員們仔細詢問老人的健康狀況,彼此之間就像家人一般。
在棗子坪下街254號2單元,醫護人員們遇到了難題,73歲的老人郭正倫因為雙耳聽力嚴重下降,隨便怎么呼喚,就是不開門。大家想了很多辦法,使勁敲門、在窗口大喊、打電話、向鄰居詢問,都沒有結果,只好每隔幾分鐘再呼喊一次。“老人一個人獨居,聽力不好,每次來看他,進門這道坎,必須有耐心。”和老人打了多年交道的護師高少存說。
走進棗子坪下街232號1棟2單元,小分隊來到了住在頂樓的85歲老人沈正楷家。老人因為身體原因,最近幾年常年臥床。醫護人員們邊為老人測量血糖、血壓,詢問平常的飲食情況,邊和老人聊天,叮囑他每天都要在家里多走動一下。看到這么多人來看望自己,老人高興得像個孩子,連連笑著答應。老伴沈秀英告訴記者,這些醫護人員每次來家訪,不光是看病,更像兒女回家探望。
安心,轄區有“醫”靠
12月10日下午,東區朝陽上街31號、攀鋼向陽村一棟樓房里,醫護人員在各個病房來往穿梭,幾位老人在院子里曬太陽。
這里是剛建成投入使用兩年的區級失能失智照護中心,是目前東區6個醫養結合機構之一,能夠為老年人提供綜合、連續、適宜的醫療服務。
近年來,東區努力探索針對不同老年群體多樣化養老需求服務的新路徑。2022年,由東區民政等部門主導的區級失能失智照護中心項目在盛泰康復醫院建成投用,該項目以政府購買服務方式,投入資金118萬元,按照具備“醫療+康養+養老”功能的醫養機構標準對軟硬件設施進行完善,填補了東區沒有專業醫養機構的空白。
運行中,東區民政等部門按照收入住重度失能老人300元/月·床、中度失能老人200元/月·床、能力完好和輕度失能老人100元/月·床標準給予中心運營補助。
去年,家住二街坊社區的謝女士83歲的父親突發腦梗,出院后因偏癱生活不能自理,謝女士夫妻倆都在打工無法照顧,經人介紹,把老人送進了東區失能失智照護中心。“剛住進去時費用是每個月4000元,3個月后,醫院打電話說,病人情況好轉,護理難度降低,費用減到了3600元。”經過近一年的康復治療,今年10月,謝女士把基本恢復了生活自理能力的父親接回了家。“當初推著輪椅去,現在牽著手走回家。”父親康復的狀況,讓謝女士一家欣喜不已。
記者了解到,東區失能失智照護中心已建成床位150張,可為不同程度的失能失智老人提供健康動態管理、康復治療和心理疏導服務,目前已累計收治患者200余名。
在東區,醫養結合的深度不斷擴展,全區依托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建設試點,加深轄區醫養結合機構與各大醫院的聯系,實現檢驗檢查結果、遠程診療、醫療資源調配等功能的信息化管理,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
今年6月,攀鋼集團總醫院、十九冶醫院等醫療機構聯合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啟了智慧醫康養平臺建設,為轄區居民提供醫護服務到家、照護服務到家、智能物聯到家的綜合服務。其中,智能物聯打造了體征感應體系和生命感知體系,以智能化的血糖儀、多參數檢測儀、生命感知設備等檢測設備,將測量數據同步平臺,讓患者子女及專職醫護人員可以監測到老人的體征數據,防范老年人的突發事件。目前,已實施了9戶樣板家庭,通過以家屬為一級響應主體,以運營中心或醫院為緊急響應的二級協助,構建老年人的安全健康體系。
目前,東區正加快推進中醫藥產業健康發展,降低中醫醫療機構準入門檻,采取行政備案制,大力發展康養機構和轄區醫療機構“康養一體”健康服務,面向老年人群,尤其是“候鳥老人”提供上門診療、健康體檢、簽約服務、保健咨詢等服務。(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梁波 熊為新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