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菌”包釋放大“蘑”力
coffeezulin.com 發布時間:2024-12-11 來源:攀枝花日報 選擇閱讀字號:[ 大 中 小 ] 閱讀次數:
培育出的食用菌。
菌包生產車間。
“這是我們自己培育的食用菌菌包,相較于市面上的菌包,售價更便宜。它不僅品質上有保障,運輸成本也更低……”近日,在仁和區啊喇彝族鄉官房村瓦窯組,種植戶陳朝憲帶著記者參觀了去年建成投用的菌包生產車間。截至目前,這里已生產菌包100萬余包,村集體經濟實現增收約15萬元。
車間內,一個個黑色的平菇菌包整齊碼放在地面,圓柱形菌包外裹著一層透明的塑料薄膜,堆積成一道長長的菌包垛。該車間占地面積約1700平方米,配備4間恒溫空調培育房,培育生產平菇、小香菇、羊肚菌、大球蓋菇等食用菌。
“車間室內恒溫控制在15-18攝氏度之間。我們回收利用農戶廢棄的果樹枝、玉米桿、玉米芯等作為原材料,調配成菌包出售給種植戶,每畝可降低2000-3000元的成本,村集體經濟每畝增收1000-1500元。”官房村黨支部書記唐定海介紹,村里聘請了專業技術人員培育和管理菌包,確保質量和產量,并為種植戶提供技術培訓,幫助他們提升種植水平和經濟效益。“我們靠賣菌子盈利,自己生產的菌包,原材料與營養成分的投放量心里都有底,一包至少可以出7-8次菇。”種植戶陳朝憲告訴記者,他家種了平菇、香菇、竹蓀等10畝食用菌,今年產量20余萬斤,年收入預計60萬元。
自2019年試種食用菌至今,啊喇鄉已發展70余戶村民種植食用菌,面積300余畝,食用菌全產業銷售額1200余萬元。下一步,官房村將著手進行商標注冊,形成前期供應菌種、中期提供技術指導、后期負責收購的產業模式,實現食用菌全產業鏈模式,助力村民增收。(鄧欣雨 諸彥佟 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李媛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