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團結花盛開

——仁和區持續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高質量發展

coffeezulin.com     發布時間:2024-12-07     來源:攀枝花日報      選擇閱讀字號:[ ]     閱讀次數:

  聚焦“一條主線”,堅持“兩個共同”,推進“三項計劃”,推動“七進+”,仁和區用“一二三七”工作法,持續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高質量發展……

  2024年,仁和區委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榮譽稱號,成為了全國僅有4個獲此殊榮的縣(區)級黨委之一,也是四川省唯一獲得此項殊榮的縣(區)級黨委,近日,我市召開學習貫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精神暨模范事跡宣講會,仁和區相關負責人宣講了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精神和仁和區委模范事跡。

  仁和區委緣何獲得如此殊榮?就此,記者采訪了仁和區相關負責人。他從追溯歷史、總結工作、下步計劃等三個方面,分享了仁和區委在民族團結進步方面的先進經驗。

  追溯歷史 交往交流交融

  仁和區地處金沙江畔,四川省最南端,總面積172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6萬,少數民族占總人口19.2%,地理位置特殊,是扼守川滇交通門戶,位于全國僅有的兩個彝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和涼山彝族自治州之間的川滇少數民族地區。

  仁和區自古以來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區域,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仁和區一直都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大平臺”,從歷史方位來講:諸葛亮五月渡瀘,深入不毛,開啟仁和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序幕;南方絲綢之路、茶馬古道從這里穿過,留下了各民族在這里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印記;仁和區作為洪武開滇的“穿梭之地”,秦淮文化留在了攀西大裂谷,如今的迤沙拉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最好見證者。從近現代的角度來講:抗日戰爭時期,“史迪威公路”北沿線經仁和區運送戰備物資和參戰將士,為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起到了重要作用。三線建設時期,30萬全國各族兒女奔赴攀枝花,仁和區作為三線建設初期的“大本營”和“菜籃子基地”,各民族在這里互相融合發展至今。

  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歷史背景,推動各民族長期在此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仁和區這片土地上有39個民族在這里共居、共樂,發展出以談經古樂、羊皮鼓舞、彝繡等為代表集各民族之長的燦爛的仁和文化;為仁和區今天的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奠定了深厚而堅實的基礎。

  “一二三七”推動民族團結

  近年來,仁和區聚焦“一條主線”,堅持“兩個共同”,推進“三項計劃”,推動“七進+”全域創建,持續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高質量發展。

  聚焦“一條主線”。仁和區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主線,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到全區各項工作,并列入全區民族工作“十四五”規劃。

  堅持“兩個共同”。堅持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加快中高山地區、邊遠民族地區現代化建設步伐,推動各民族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

  推進“三項計劃”。推進各族群眾互嵌式發展、推進各族青少年交流、推動旅游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推動“七進+”全域創建。持續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進機關、進鄉鎮、進社區(村)、進學校、進醫院、進宗教場所、進企業,實施“五百工程”,開展“五個百分之百”行動,推進“推動八個示范”,建立七個機制,全覆蓋、全領域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

  仁和區委帶領全區人民一路奮進,始終堅持把黨的領導貫穿于民族工作的各方面、全過程,以攀枝花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試驗區為牽引,探索出一條富有散居城市特色的民族團結共富之路,扎實推動了全區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高質量發展,獲得了一系列獎項殊榮:2018年8月被省民委命名為“四川省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區”、2020年9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表彰為“四川省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2021年1月被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2024年9月被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

  擦亮金字招牌 推進高質量發展

  成績來之不易。下一步,仁和區將持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要聚焦三大方面,擦亮“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這塊金字招牌,推進仁和區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

  聚焦建設共有精神家園,推動各民族文化美美與共。賡續紅色血脈,傳承紅色基因;講好理論政策,增強“五個認同”。

  聚焦促進共同富裕,推動各民族高質量發展。大力推進“一棵樹”工程建設;推行“民族團結+共同富裕”發展模式;破解千年水困,扎實推進水權水價改革。

  聚焦共建共治共享,推動各民族生活互嵌互融。搭建文化交流交往平臺;打造“文旅+民族團結進步”融合模式;建立健全聯動共創模式。

  今天的仁和,大街小巷里各族群眾相互問候、談笑風生;學校里,不同民族的孩子們牽手嬉笑打鬧;市場中,各民族商家主動倡導誠信經營,互相提醒、監督;社區里,老、中、青、幼集體為小區發展建設出謀劃策等,民族融合在這里成為生動的日常生活畫面,大家用勤勞的雙手、真摯的情感,積極向上的民族風貌,開放包容的交往心態,同心同向,共建共享美好仁和家園。

  這一幕幕和諧美好的畫面,凸顯了仁和區委在民族工作中的智慧引領和不懈努力,寫就了仁和區民族團結進步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民生答卷,不僅走出了獨具特色的民族和諧共榮之路,也在民族融合與發展中實踐出可資借鑒的寶貴經驗。

  攜手澆灌團結花,同心共筑中國夢。仁和,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實至名歸!(王春云 安瓊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彭春梅)

審核: 雷雨陽   責任編輯: 楊正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