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寧河畔,創新熱土上的追夢人
coffeezulin.com 發布時間:2024-10-30 來源:攀枝花日報 選擇閱讀字號:[ 大 中 小 ] 閱讀次數:
在時代的洪流中,總有那么一些人,以獨特的視角和非凡的勇氣追逐夢想,以努力奮斗收獲豐碩的科技成果。讓我們跟隨米易縣科技工作者追夢的腳步,共賞他們眼中最美的風景。
朱永高:踐行醫者初心 守護群眾健康
他深耕影像診斷及介入治療29年,始終堅持臨床、科研兩手抓,在醫學與科研的道路上砥礪前行,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技術和成果突破。他白衣作甲,時刻以患者為中心,充分詮釋了一名優秀科技工作者的初心與使命。他就是米易縣科協新一屆委員會兼職副主席,米易縣醫共體(醫療集團)黨委副書記,縣人民醫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朱永高。
朱永高是一個對技術精益求精的人,他時常說:“看準片子,是一門硬功夫。”影像能夠為臨床診斷、治療、隨訪、預后評估等提供可靠的專業信息,對醫生的專業技術要求極高。為了提高自身業務水平,更好地為患者服務,朱永高幾乎每天都會堅持查閱資料學習,對經手的病人在診斷前、診斷后,以及治療后的情況進行實時了解,通過大量的病例不斷提高診療水平。
上機閱片、實際操作、病例討論、科室管理、科研論文編寫,都少不了朱永高的身影。與他共事的同事都清楚,朱永高最突出的一點就是愛鉆研、肯實干。2016年,朱永高針對科室防護鉛衣長時間折疊堆放易損壞、影響防護效果的問題,設計出壁掛式鉛衣架并在醫院投入使用,被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實用新型專利。
米易縣醫共體縣人民醫院放射影像診斷中心醫師唐克說:“朱永高會在每天的晨交班會帶領我們讀片,做手術的時候帶我們觀摩學習,遇到不熟悉的疑難雜癥,他也會細致地研究相關文獻、病例,并非常耐心地給我們講解病因和治療手段。”
近日,一名75歲的腎結石患者行經皮腎鏡術后,突然出現腎動脈持續性出血,膀胱內填塞,尿液無法引出,患者腹部脹痛難忍,情況十分緊急。朱永高接到會診電話后第一時間趕往醫院,經科室會診,決定采用微創介入對患者進行腎動脈栓塞。經過朱永高和科室團隊1個多小時的積極救治,患者轉危為安。
近年來,朱永高帶領醫院放射科進行流程再造、設備更新、人才引進、科室重塑等,并積極引進DR、CT、MR、DSA檢查、治療等新項目、新技術。在他的帶領下,2017年,縣人民醫院率先在攀西區(縣)級醫院開展CT引導下的穿刺活檢術及肝、腎、卵巢囊腫的引流硬化術;2022年,縣人民醫院順利實施首例肝動脈栓塞止血術、子宮動脈栓塞術;2023年,縣人民醫院順利完成首例支氣管動脈灌注化療栓塞術、經皮下腔靜脈濾器置入及取出術、直腸動脈灌注化療栓塞術、精索靜脈曲張栓塞術等多項手術。
朱永高說:“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新技術不斷涌現,我們要不斷學習,在全院推廣和運用科學思維,助力醫、教、研各領域開拓創新,讓更多患者在縣域內就能享受到優質的醫療資源和服務。”
陳華:深耕農業一線 播撒科技“種子”
她是一名基層農業科技工作者,22年的時間,堅持奮斗在農業技術推廣一線,心系“三農”,始終把讓村民過上好日子作為目標,在農業技術推廣與指導的道路上不忘初心使命;她穿行在各個蔬菜大棚和果園,米易的山山水水、田間地頭見證了她既平凡又不平凡的點滴。她就是米易縣科協新一屆委員會兼職副主席、米易縣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米易縣現代農業園區服務中心主任陳華。
陳華出生于貴州省畢節市,畢業于華南熱帶農業大學,2002年到米易縣工作。憑借著對農業技術的刻苦鉆研與天賦,她先后參與米易縣蔬菜鋼架大棚的推廣應用、蔬菜嫁接技術、枇杷控時成熟技術和芒果角斑病、番茄青枯病、枇杷梨木虱防治以及農作物低溫防凍技術培訓、田間技術指導等多項農業科技項目。她常說:“能看見村民們富起來,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踩稀泥、鉆大棚、編寫技術培訓手冊,成為陳華每天必須做的事。“陳姐,你又來啦”“陳姐,一會麻煩你去看看我的番茄大棚”……每到一塊田地,村民們都熱情地和陳華打著招呼,親切地稱呼她為“陳姐”。
丙谷鎮雷窩村村民陳志順說:“陳姐經常過來指導我們番茄、辣椒、茄子、葡萄等蔬菜水果的科學種植技術,從移栽到施肥,講得非常細致,我們種植出來的蔬菜瓜果品質都非常好。”
米易縣枇杷現有種植面積達4萬畝,主要品種為大五星和早鐘六號,產量2.4萬噸,產值5.7億元,建成規模連片的標準產業基地面積2.5萬畝,出口備案基地1800畝。為有效解決困擾果農多年的早花問題,剛參加工作不久的陳華與多名枇杷專家組成研究團隊,先后來到草場鎮龍華村、頂針村,丙谷鎮芭蕉箐村,經過多方走訪、田間試驗、技術研討,研究團隊成功總結出“干熱河谷區早春枇杷控時成熟技術”,將米易縣枇杷產值由1畝不足2000元提升至20000元,該項技術榮獲攀枝花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同時,她參與編寫的《冬春枇杷·晚熟芒果》《干熱河谷區早春枇杷栽培新技術》由云南農業科技出版社出版。陳華先后榮獲國家農業部農業技術推廣成果獎二等獎、四川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攀枝花“大地飄香”農業優才稱號等榮譽。
陳華說:“農業技術水平與農業產業生產質效以及農業經濟發展存在密切聯系,我將加強學習、與時俱進,不斷做好新品種、優品質的果蔬引進與新技術示范,提高米易縣農作物品質,帶動農戶增收致富,為建設共同富裕試驗區貢獻自己的力量。”
劉勇:帶動校園創新 點亮科技火種
在米易縣第一初級中學校,科技創新的氣息充滿校園的每一個角落。米易縣優秀科技工作者、縣科協新一屆委員會委員、物理教師劉勇在校園默默深耕25年。自2010年起,劉勇便在這片土地上播撒著科技的種子,引導學生們探索未知的科學世界。
初涉科創領域時,劉勇面對的是一個全新的挑戰。他回憶起第一次帶領學生參加比賽時的情景,那時他們獲得了一個市級三等獎。然而,正是這次比賽中的一個小作品——《會走路的電風扇》,給了他極大的啟發和動力,這個作品不僅展示了科技創新的無限可能,也堅定了劉勇繼續走科技創新之路的決心。從那以后,他開始認真觀察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從中尋找創新的靈感,并鼓勵學生們也這樣做。
劉勇的工作不僅僅是指導學生們參加比賽,他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他常常在課余時間,與學生們一起探討科技問題,鼓勵他們提出自己的見解和想法。在他的指導下,學生們開始從生活中發現問題,并通過科技創新的方式解決問題。
在科創實驗室里,常常能看到劉勇忙碌的身影。他親自設計實驗方案,準備實驗器材,指導學生進行實驗。每當學生們遇到問題時,他總是耐心解答,幫助他們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在他的努力下,學生們創作出了一系列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其中有兩件更是榮獲了省級科創比賽一等獎。
米易縣第一初級中學校學生吳瑞波笑著說:“劉老師的課堂生動有趣,在課堂中我們會做一些小實驗、創作作品,他對科技創新的熱情不斷感染著我,讓我對物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劉勇對科技創新的熱情不僅體現在工作上,更體現在研究中。他常常閱讀最新的科技文獻,了解最新的科技動態,以便更好地指導學生們進行科技創新。同時,他積極參加各種科技創新研討會和培訓班,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和創新能力。
“我與劉老師共事已有16年,亦師亦友,在他的影響下我也慢慢走上了科技創新的道路。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指導學生完成的‘單項通水裝置’科創作品,獲得了全省一等獎的好成績。”米易縣第一初級中學校教師饒春霞表示。
“科技創新的意義不僅僅在于獲獎,更在于培養學生們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談到科技創新,劉勇的臉上溢滿笑意,他說:“希望能夠在學生們的心中埋下一顆科技的種子,讓他們在未來能夠為祖國的科技創新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希望更多的老師和同學參與到青少年科技創新工作中,感受科技的魅力。”(姚紹松 李佳翰 楊嵐 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程禮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