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墨青春繪未來
coffeezulin.com 發布時間:2024-09-09 來源:攀枝花日報 選擇閱讀字號:[ 大 中 小 ] 閱讀次數:
大河中學舞獅隊受邀參加2024甲辰年英國倫敦“四海同春”新春慶典展演。
平地鎮中心學校開展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
改擴建攀枝花市第六中學運動場。
新建仁和區幼兒園淺水灣分園。
攀枝花市第六中學完成空調安裝。
東風小學校園。
大河中學校園一角。
仁和區西路小學教育集團黨性教育活動。
大田鎮中心學校被認定為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
仁和區幼兒園甲地分園師生共同閱讀。
攀枝花市仁和區首屆校園科技節開幕式在大河中學禮堂舉行。
四川省第二屆綠道健身·體育公園運動會(攀枝花市賽區)在仁和區舉行。
四川省第四屆“貢嘎杯”青少年校園體育聯賽總決賽(攀枝花賽區)小學組籃球決賽在仁和新視窗體育運動中心舉行。
從精心布置的教室到煥然一新的校園,從豐富多彩的課程安排到嚴謹細致的教學計劃……開學首日,仁和區以“活力滿園”的景象,喜迎新同學,全面拉開了2024年秋季學期的序幕。
校園里,翻騰著澎湃的求知熱浪,充溢著勃發奮進的力量——
那是一間間教室里思維碰撞的火花,是一個個運動場上躍動歡呼的身姿,是實驗室里一張張攻堅克難的面龐……
光影交織、畫面流動,記述著近年來仁和區教育事業發展堅實的足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對深化教育綜合改革作出戰略部署。
新征程上,要牢牢把握“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教育的根本問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斷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人才支撐。
近年來,仁和區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不斷提升師資隊伍及教育教學水平、持續縮小區域群體校際辦學質量差距,打造出了仁和教育的共富樣本。
黨建引領把方向 全面領導新教育
“我是東風小學的教師,黨齡25年。時光荏苒、歲月沉淀,回顧莊嚴宣誓那一刻,心中充滿了激動和敬畏,決心將我的一切獻給黨和人民,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身。入黨這些年,我始終牢記誓言,堅守崗位,嚴格要求自己做到‘黨員就是一面旗幟’!”日前,在仁和區教育和體育局開展的主題黨課上,工作30多年的起學賦老師說。
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是辦好教育的根本保證。近年來,仁和區扎實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黨紀學習教育,開展理論學習中心組集體學習研討、警示教育、主題黨課等70余次。
這是一次次系統深刻、與時俱進的思想淬煉,是一次次重整行裝、激發擔當的全面動員,是一次次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的作風檢閱,還是一次次加強教育陣地、促進全區教育事業發展的生動實踐……
在不斷的行動中,仁和區教育和體育局提高站位,高擎旗幟,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深刻認識“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凝聚起推進新時代新征程教育事業現代化的思想動能。
加強思想建設是仁和區促進教育事業發展的縮影,近年來,仁和區教育和體育局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統籌謀劃、一體推進、以上率下、真抓實干,在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和紀律建設上下功夫,開創仁和教育高質量發展新局面。加強組織建設方面,仁和區教育和體育局持續推進“紅燭匠心·筑夢花城”黨建品牌建設,今年重點鞏固和培育大田鎮中心學校、民族中學等7個黨建示范點。平地鎮中心學校黨支部堅持“紅色引領,特色發展”黨建理念,蓄力擦亮“彝脈相承”黨建品牌,以“黨建+思政”推進中小學思政課改革創新,積極開創“四大一新”思政育人新局面,為區教體系統黨建品牌的打造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要求,示范引領了各學校黨建品牌創建工作。
優質示范作領航 城鄉共富謀發展
9月3日,記者走進仁和區幼兒園淺水灣分園,一棟三層的教學樓映入眼簾,這所嶄新的幼兒園已于今年秋季學期正式啟用。
仁和區幼兒園淺水灣分園是由仁和區政府主辦、仁和區教育和體育局主管的公辦幼兒園。幼兒園環境優美、設施設備齊全、師資優異,可容納大、中、小6個班180名幼兒入學,進一步滿足幼兒學前教育學位需求。
城區幼兒園煥然一新,鄉村幼兒園也活力滿滿。
日前,大龍潭彝族鄉中心校幼兒園迎來開學,上課鈴聲一響,小朋友們整齊地坐在寬敞明亮的新教室。新投用的幼兒園可滿足大龍潭彝族鄉7個班級、210名幼兒入園,解決該鄉學前教育學位不足問題。目前,全區共有12所鄉鎮中心幼兒園、2所教學點幼兒園,共有1860個學位。
不僅是增加學位,仁和區把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作為促進教育公平、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城鄉均等化的重要抓手,大力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不斷縮小城鄉、區域、校際辦學差距,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為推動城鄉教育同步融合發展,仁和區采取“2+N”“4+N”“1+片區”等模式,組建2個城鄉幼兒園集團、4個城鄉義務教育學校集團,1所省一級示范高中,建成了從幼兒園到高中“241”省級示范校體系,將集團內領航學校先進的辦學理念、發展經驗、教育科研、課堂改革及治校策略等植入成員學校,實現管理、課程、師資、教育教學活動等方面的同步化、一體化,有力擴大優質資源覆蓋面,吸引3555名外地學生就讀,為仁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為實現城鄉教師同步管理培養,仁和區推進“區管校聘”改革,設崗位1606個,統籌使用崗位,推動城鄉學校之間、優質學校與薄弱學校之間教師雙向流動常態化,優化區域內師資配置,今年交流輪崗教師75人,激發學校辦學活力,有效緩解學校學科結構性缺編問題。采取“集中培訓+跟崗學習+頂崗鍛煉”形式開展培訓,培訓教師1萬人次,帶動全區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提升。
五育并舉提素養 融合育人強內涵
從完全不會彈奏琵琶,到指尖在琴弦上靈活舞動,12歲的彝族女孩姚治伶用了4年時間。今年1月,在全市中小學生才藝大賽上,這位山區少年憑一曲琵琶獨奏《南清宮》獲得一等獎。
姚治伶的成長,得益于她所就讀的學校——攀枝花市仁和區平地鎮中心學校2007年開始的鄉村小學藝術教育改革實踐。盡管經費并不充裕,學校仍克服困難,成立了藝術興趣小組,開設了竹笛和二胡兩門課程。隨著條件好轉,藝術興趣小組在2012年升級為鄉村少年宮,開設的課程門類也多起來,并向學生免費開放,讓越來越多大山里的青少年走進藝術課堂。
“過去,農村家長只關心孩子是否吃得飽、穿得暖、學習好,對學生藝術興趣培養不太關注。”平地鎮中心學校副校長張茂麗說,“事實上,學習藝術可以讓孩子們受益終生。學校堅持用有限的條件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不僅是平地鎮中心學校,放眼全區,仁和區以美育為貴,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構建民族文化校本課程”作為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之一,努力構建具有地方特色、學校特色的中華優秀文化校本課程和教材體系,讓民族歌舞、苴卻硯文化、書法、京劇、舞獅、民間工藝等走進學生校園生活。西路小學的扎染工作坊影響力不斷擴大,吸引群眾駐足體驗;平地鎮中心學校的彝繡工作坊達成館校合作,在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苴卻硯博物館設廳展覽;2024年7月,大龍潭鄉中心學校的苴卻硯工作坊參加全省中小學生藝術展演榮獲全省二等獎。
2024年,仁和區4支“談經古樂”民樂團分別斬獲全市中小學藝術展演器樂專場小學、初中、高中組一等獎(第一名),大河中學榮獲全省中小學生藝術展演器樂專場一等獎,談經古樂兩項創新案例榮獲全省一等獎,“小初高一體化”非遺傳承項目取得新成果。
營造向美塑心新氛圍是仁和區堅持五育并舉提高學生素養,融合育人強內涵的生動注腳,五育并舉齊發力的新舉措,為答好共同富裕試驗區建設“仁和教育”篇提供了重要助力。
德育為先,構建思政引領新格局。仁和區各學校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為主線,推進大中小學思政一體化建設,進一步健全校家社協同育人體系,強化思政立德、知識潤德、藝體展德、實踐養德。平地鎮中心學校列為四川省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共同體成員單位,全區21所中小學校7740名學生到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西區國防研學教育基地等開展研學實踐活動。西路小學、中壩鄉中心學校、大龍潭鄉中心學校、平地鎮中心學校被列為四川省中小幼品格教育成果推廣應用示范校,以高尚品格修養引領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智育為本,打造教育教學新生態。立足建設特色課程體系,通過科研課題引領、教學成果推廣等方式持續推進深度課堂建設,注重學法指導和教法研究,培養學生學習能力,持續提升教學質量。持續深化與西南科技大學的科普教育合作,7名科學家進校開展“科技點亮未來,老少助力共富”科普項目,完善科技層面育人體系,培育科技人才。2023年12月,仁和區舉辦首屆校園科技節,2萬余名師生開展科普月活動。
體育為重,探索以體育人新模式。切實保證體育課教學和陽光體育的時間和實效,確保學生掌握2項運動技能。推廣校園足球、籃球項目,2024年5月,大田鎮中心學校、平地鎮中心學校被認定為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為營造生動活潑、協作和諧的課間活動氛圍,21所學校投身改革大課間操改革,東風小學創編《弟子規》國學課間操,大龍潭鄉中心學校創編“龍潭的孩子”籃球操,平地鎮中心學校創編“彝躍金錢棒”非遺課間操,蓮花幼兒園創編“勞動大豐收”體能循環操等,特色鮮明、成效明顯,創新傳承傳統運動項目,深化“在鍛煉中傳承”。大河中學通過開展第二課堂舞獅社團訓練等方式,形成舞獅這一特色項目,大河中學舞獅隊在全國龍獅公開賽上獲得銅獎,并受邀參加2024甲辰龍年英國倫敦“四海同春”新春慶典展演。
勞育為基,搭建多元形式新平臺。秋風初起,位于大田鎮中心學校的“三園”勞動基地內一片豐收景象,學校在全省首屆勞動教育實驗(校)成果展示研討會上做經驗交流。思源學校開辟了21.52畝的勞動實踐基地,五十一公里小學的孩子們穿梭在菜園中澆水施肥,前進鎮中心學校開起了小食堂烹飪自種蔬果,福田鎮中心學校的孩子們挽起褲腿在田間插秧,啊喇鄉中心學校的孩子們在金黃的麥田中捕捉稻花魚。孩子們有了蔬菜基地、稻谷基地、生態養殖基地!石榴、芒果、釋迦、牛油果、楊梅、青菜、辣椒、南瓜……播種、澆水、施肥、收獲,學生們真真實實參與勞動全過程,體驗播種的快樂,享受豐收的喜悅!
引才納賢強隊伍 聚力破難樹導向
凝“新”聚力,“師”路啟航。8月21日,由市教育和體育局主辦的“攀枝花市2024年新教師崗前集中培訓”開班,482名新教師開啟為期4天的崗前集中培訓,其中50名仁和區新教師參訓。
培訓內容包括以講座為主的通識培訓、以講座和實操相結合的分班培訓、以學員展示的現場示范性培訓等等。其中,通識培訓將帶領年輕教師們了解攀枝花教育改革發展的緣起、奮斗歷程以及成就,認識攀枝花教育未來藍圖;從道德品質、課程思政、教育技術、心理健康、教師職業幸福與規劃等,多角度、多維度地認識、理解、接受、熱愛教師職業。分班培訓引導新教師熟悉教學常規,學習如何備課、如何上課。示范性培訓則通過展示活動,提高展示學員的總結、提煉、表達能力,提高觀摩展示學員的學習、借鑒和創新能力。
“教育家精神為新時代教師職業發展樹立精神航標,我將樹立‘躬耕教壇、強國有我’的志向和抱負,讓教育家精神在鄉村振興、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中更加閃亮。”東風小學參加完培訓的董老師說,“本次參訓收獲滿滿,一定將本次學習的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在工作崗位上努力上進、真抓實干。”
董老師的發言是仁和區一線教師的共同感受。近年來,仁和區堅持頭雁領航,抓實“三名工程”,著力培養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全力推進“三名工程”,為仁和區加快建設區域優質教育中心夯實人才支撐。現已培養名師、名校長共35名,市區級名師、名校長工作室按計劃、按職責開展教育科研活動,建立了國家、省、市、區、校五級聯動培訓機制,靈活利用多種方式方法激勵、引導教師持續學習、深度學習。2024年度,全區教師參加各級各類培訓共3894人次。組織專題研修講座活動,培訓教師達2200人次,全面提升了校長、教師綜合能力水平。
為引入源頭活水,仁和區與成都市成華區簽訂《教育合作框架協議》,搭建了區域優秀教育人才培養戰略體系。與昆明理工大學、西南科技大學、攀枝花學院簽訂產學研培戰略合作協議,與市三中構建學聯體,學習研究會澤、宣漢教學模式,有效提升教學質量。優化師資,靶向引才。前往南充、重慶、成都、樂山等地開展教師招聘工作。2024年8月26日,仁和區2024年新教師入職儀式暨第40個教師節迎新送老教師座談會召開,70名新招聘教師宣誓就職。
為開展人才孵化,仁和區組建名校名師送教團,探究“輸出式”人才孵化。選派名校名優教師跨校交流,指導區內學校優化教學方式、改革教學機制、加速人才培養。截至目前,校長、教師交流輪崗達75人,其中17名先后到區教體局機關頂崗鍛煉,2名到木里縣支教,10名骨干教師到農村支教、46名鄉村教師到城區學校跟崗學習。
持續投入優保障 教育優先促長效
近日,在攀枝花市第六中學教室內,同學們在空調的運轉下實現高效學習,取代“扇風取涼”場景的是同學們在課堂上專心致志、求知若渴的畫面。
“目前,我們學校教室、食堂和宿舍的158臺空調已安裝完畢并投入使用。學生將在更加舒適的環境中學習生活。”攀枝花市第六中學黨支部書記曾夢虹介紹道。
隨著學校“硬件”的不斷改善,老師們的干勁更足,教學質量也在穩步提升。去年10月,該校榮獲攀枝花市2022―2023學年度義務教育教學質量初中組“突出貢獻學校”稱號。曾夢虹感慨道:“學習教育環境好了,教學質量也提高了,社會滿意度也提升了。”
攀枝花市第六中學的變化是仁和區投入真金白銀,全力補齊教育事業發展“短板弱項”打開的一扇窗。近年來,仁和區讓學生在家門口從“有學上”到“上好學”,為教育工作注入源源不斷的“發展源”,也為全區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新的“動力”。
從煤渣跑道到塑膠跑道,從噴淋降溫到安裝空調,從傳統的板書方式到多媒體、網絡教學等現代化教學方式,從均衡發展邁向優質發展、特色發展,學生逐漸從“有學上”轉變為“上好學”……近年來,仁和區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始終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加快推進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讓有質量有溫度的教育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
一年來,仁和區先后投入資金3000余萬元,實施了淺水灣分園新建、市第六中學運動場改造和空調安裝、總發小學運動場改造、校舍安全保障等項目。投入資金1000余萬元,完成19所學校506間教室光源改造,6所學校網絡教室、智慧黑板升級改造項目。辦學環境的大幅提升,更好解決了適齡兒童入學難的問題,助推了區域教育的公平、優質和均衡發展。
同時,仁和區還按照應助盡助的原則,實施學前教育階段民族地區保教費減免、減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雜費、義務教育階段貧困生生活補助、普通高中貧困生國家助學金等民生工程,全年撥付學生資助資金3100余萬元,惠及全區學前教育至大學學生4.87萬人次,確保家庭困難學生不因經濟原因失學、退學。如今,仁和老百姓的教育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品牌賽事熱度高 體教融合顯成效
“快來看一看,純手工冰粉……”“零食便宜賣啦!”日前,“爽爽夏季·慢漫生活”仁和區太平鄉第二屆“村BA”籃球聯賽在太平鄉花山村精彩上演。場內,爭搶籃球的比拼聲、加油鼓勁的吶喊聲接連不斷。場外,冰粉、涼糕、烤串、時令水果等特色商品琳瑯滿目,孩子們賣勁吆喝招攬顧客。
此次“村BA”籃球聯賽,太平鄉專門增設學生社會實踐攤位,讓孩子們在社會實踐中收獲成長和歷練。活動中,每場比賽開場前,孩子們都在家長的協助下,親力親為支起了一個個學生攤位,孩子們勁頭十足地向前來觀看“村BA”的游客推介著自己的商品,觀眾及參賽隊員紛紛前來捧場,孩子們忙得不亦樂乎。
“每次放學回家,媽媽都會給我做冰粉,我覺得很好吃,就想著把媽媽的好手藝通過擺攤的方式和大家分享,正好也鍛煉鍛煉自己。”家住革新村的學生倪子人說。
“從網上買了許多種類的小零食,我覺得很適合出來擺攤,父母也很支持,陪我一起‘練攤兒’。”家住花山村的學生張家豪透露,近一周的擺攤,已為他帶來了近500元的“不菲”收入。
“賺錢不是目的,培養孩子們的社交技能,增強他們的社會認知和適應能力才是初衷。”這是夜市上大部分家長與孩子們的共識。
近年來,為助力青少年健康全面發展,仁和區著力搭建天天想運動健身的賽事體系。舉辦“村BA”“YIBA”“社區運動會”等“一區一品牌、一鄉一特色、一村一亮點”體育民俗特色IP賽事20余項,參與群眾2萬余人次。各項體育賽事呈現出熱度“高”和成效“顯”的特點。
品牌賽事熱度“高”。“省綠道健身運動會”“省暖暖花城杯羽毛球賽”“省苴卻硯杯網球賽”“省羽毛球業余聯賽總決賽”“省幼兒體育大會”“省貢嘎杯小學組籃球決賽”等全民運動健身特色品牌初顯,全民健身熱情“漲”。
體教融合成效“顯”。創新青少年體育管理模式,競技體育實現新突破,各學校均建有運動代表隊,每年組織20余支隊伍參加省、市體育賽事。今年,將有8支區級隊伍參加全省“錦標賽”。
為拓展處處可運動健身的活動空間,仁和區全面筑牢健身主陣地,按照“四個一”標準,建成高標準新視窗全民健身中心、市民健康體育公園、綜合體育運動場、登山步道、天星湖公園等為核心的全民健身場所,老百姓的健身獲得感得到大幅提升。
高標準打造“15分鐘健身圈”,科學編制體育公園建設規劃,確保公園建設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串點成線、連線成面,形成以水中央濕地公園、濱河公園、上城市民體育運動公園等為支點的“15分鐘健身圈”。
高站位推進體育場(館)建設。截至目前,全區有體育場地867個,升級改造“三大球”場地100余個、安裝健身器械150余件、鋪設健身步道60余公里。擬投資1億元,興建一座集室內排球、羽毛球、籃球、健身館于一體的綜合健身活動中心,可滿足20余種運動需求,為市民提供豐富多樣的健身選擇。
為營造人人會運動健身的科普氛圍,仁和區建立健全全民健身三級體系。全區體育總會1家、社會組織體育協會14家,區、鄉鎮(街道)、村(社區)健身輔導站40余個,健身隊伍的凝聚力、向心力進一步增強。加強全民運動健身人才培養,現有各級各類社會體育指導員600余名、群眾體育引領員350余名,常年指導市民健身,提高了群眾科學健身水平。實施科學健身普及宣傳。同時,落實“健康仁和”行動計劃,開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科學健身大講堂、體育鍛煉達標檢測等活動,向群眾發放科學健身宣傳手冊萬余冊,傳播科學健身知識,以科學健身理念引領全民健身。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如今,更優質的教育資源和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老百姓,新時代的教育事業在黨的領導下,正沿著正確的方向穩步向前。(謝詞堅 楊瑩 納永婭 謝清明 宋樺坪 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李媛)
(仁和區教育和體育局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