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攀枝花市2018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的通知
coffeezulin.com 發布時間:2018-04-28 來源:攀枝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選擇閱讀字號:[ 大 中 小 ] 閱讀次數:
- 索 引 號 :008320033/2018-00036
- 發布機構:攀枝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 成文日期:2018-04-25
- 發布日期:2018-04-28
- 文 號:攀辦發〔2018〕56號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級各部門,各企事業單位:
現將《攀枝花市 2018 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攀枝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18 年 4 月 25 日
攀枝花市2018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為切實做好我市 2018 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保護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最大限度減少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根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國務院令第 394 號)、《國務院關于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國發〔 2011〕 20 號)、《四川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實施意見》(川府發〔 2011〕 43 號)、《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四川省加強地質災害防治重點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川辦函〔 2012〕 121 號)的相關規定和國務院、省政府關于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相關要求,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近年地質災害發生概況
(一)近五年地質災害發生情況。 近年來,受強降雨天氣影響,攀枝花市地質災害頻發。 2013—2017 年,全市共發生地質災害災情 24 起,造成 3 人死亡, 1 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約1900 萬元;發生地質災害險情 217 起,威脅人員 6588 人,威脅財產 13570 萬元。
(二)地質災害發育特征。
1.時間分布特征。
地質災害災情、險情主要集中發生在雨季,特別是在 6—9 月強降雨期間。其中, 2015 年 8 月 27 日強降雨誘發地質災害險情 24 起, 2016 年 9 月 19 日強降雨誘發地質災害險情 129 起、災情 2起, 2017 年 6 月 28 日強降雨誘發地質災害險情 2 起、災情 1 起。
2.空間分布特征。
攀枝花市地質災害分布空間差異明顯,主要分布在人口聚居密集、人類工程活動強烈的中低山、河谷區,除了受地層巖性、地質構造及地形地貌的控制外,還與人類生產生活密切相關。近五年的地質災害災情、險情主要發生在仁和區、米易縣、鹽邊縣三個縣(區),其中仁和區發生地質災害災情 11 起、險情 98 起,米易縣發生地質災害災情 5 起、險情 51 起,鹽邊縣發生地質災害災情 7 起、險情 48 起。
3.災害類型特征。
攀枝花市地質環境條件脆弱,巖體破碎,坡度較陡,地質災害類型主要有滑坡、泥石流、崩塌,除此之外,地面塌陷、不穩定斜坡均有分布。總體上地質災害具有種類多、分布范圍廣等特征。近五年發生的地質災害以中小型滑坡和泥石流為主,其中滑坡 15 起,泥石流 9 起。
二、 2018 年地質災害發展趨勢預測
(一)預測依據。
1.地質環境條件。
攀枝花市地質構造復雜,褶皺、斷裂發育,巖體破壞嚴重,河谷切割深,溝壑縱橫,地貌類型復雜多樣,地質環境條件總體較差,是地質災害易發多發的重要內因。全市第四系松散堆積體、昔格達組粉砂巖泥巖地層分布范圍廣,局部地層厚度大,易發生滑坡地質災害;巖石地層分布區巖體破碎,坡度較陡,易發生崩塌地質災害;溝谷地區地形坡度和匯水面積大的區域,在強降雨作用下易形成滑坡、崩塌災害,并進一步形成泥石流災害。同時,受近年強降雨天氣影響,原有地質環境條件遭到嚴重破壞,導致地質災害易發、頻發。
2. 2018 年地質災害隱患點分布情況。
根據汛前檢查結果,截至目前全市威脅農村村民和城鎮居民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共 306 個(東區 8 個、西區 8 個、仁和區 86 個、釩鈦高新區 10 個、米易縣 91 個、鹽邊縣 103 個),其中滑坡 221 個,泥石流 34 個,崩塌 24 個,不穩定斜坡 25 個,地面塌陷 2 個,約 2.4 萬人受到地質災害威脅,威脅財產約 8.6 億元。
3.人類工程活動。
2018 年,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及攀大高速公路、成昆鐵路擴能改造等重大工程建設全面推進,必然會影響原有地質環境條件,在極端天氣情況下,易誘發地質災害。
4.降雨預測情況。
據氣象預測, 2018 年年平均氣溫正常到略偏高,年降水量大部地區正常,局部略偏少,市區 750 毫米—850 毫米,仁和區 750毫米—850 毫米,米易縣 1000 毫米—1150 毫米,鹽邊縣 900 毫米—1050 毫米,鹽邊縣北部(漁門)1000 毫米—1200 毫米。雨季開始期略偏早,大約在 5 月下旬到 6 月上旬開始,汛期中有 2—3 次區域性暴雨, 6 月中旬末至下旬局部地區有初夏洪澇, 7 月上旬至中旬中期局部地區有盛夏洪澇, 8 月下旬后期至 9 月中旬部分地區有洪澇,局部偏重。秋季的 9 月下旬至 10 月上旬局部地區有 5 天左右的連陰雨天氣,全市雨季結束期正常,大致在 10 月中、下旬相繼結束。
(二)地質災害發生類型預測。 根據我市近五年地質災害發生情況,結合地質環境條件、人類工程活動及氣候預測情況分析, 2018 年地質災害類型仍以中小型滑坡為主,崩塌、泥石流有一定比例發生。隨著我市水電、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等人類工程活動不斷加大, 2018 年因人類工程建設活動引發的滑坡地質災害可能占有一定比例。
(三)地質災害發生時段預測。 我市自然地質災害主要因降雨誘發,汛期持續降雨及突發強降雨期間是地質災害發生的主要時段,也是重要防范時段。突發強降雨要防范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各類地質災害,持續降雨期間要重點防范滑坡和崩塌等地質災害。人類工程活動破壞原有地質環境條件,降雨可能進一步誘發地質災害,汛期全時段都需要加強防范。地質災害的發生存在一定滯后性,近年來非汛期也有地質災害發生,所以非汛期仍要防范地質災害,同時應關注人類工程活動可能引發的地質災害。
三、地質災害防治重點
(一)地質災害重點防范區域。
1.金沙江沿岸地質災害易發區。
該區主要包括炳草崗、密地、清香坪、格里坪等主城區。區內工礦企業密布,人口稠密、經濟發達,城市沿金沙江兩岸排布,在采礦、城市建設、道路建設等頻繁的工程活動綜合作用下,對原生地質環境造成了較大的影響,滑坡、崩塌、采空區塌陷等各類地質災害發育,主要威脅城市建筑、礦山企業、交通干線、居民建筑等的安全,交通干線、城市主干道的高陡邊坡也極易發生崩塌、滑坡災害,對道路安全運行造成嚴重威脅。
2.溫泉、國勝滑坡、泥石流易發區。
該區包括鹽邊縣溫泉、箐河、永興、國勝等鄉鎮。區內人類活動主要為農業,其中對地質生態環境影響較為突出的主要為開荒墾地、森林植被的破壞等,加之區內降雨量總體較大,強降雨天氣頻發,易發生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
3.安寧河谷谷坡及山麓坡腳地帶地質災害易發區。
該區主要包括安寧河沿岸的米易縣白馬、草場及支流沿岸的新山等鄉鎮。本區是米易縣地質災害分布最為集中、危害最大的區域,地形以構造侵蝕中山、高山和河谷階地為主,由于區內夏、秋季節多發強度高、歷時長的暴雨和大暴雨,易發生滑坡、泥石流災害。
4.桐子林、紅果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易發區。
該區主要包括鹽邊縣桐子林鎮、紅果鄉。地質災害發育特征主要與采礦等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密切相關,因此該區的分布受礦區分布范圍控制,地質災害的發育類型也與采礦活動有著密切的聯系。
5.金沙江以南滑坡、崩塌地質災害易發區。
該區主要包括仁和區大田鎮、太平鄉、總發鄉、大龍潭鄉、前進鎮、仁和鎮、金江鎮。區內地質構造比較復雜,易發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災害。
6.把關河流域滑坡、崩塌地質災害易發區。
把關河流域的仁和區布德鎮、同德鎮以滑坡地質災害為主。由于大部分是農業區,自然滑坡發育是這里的特征,基本發生在農業耕種區。本區植被稀少,坡耕地開墾嚴重是誘發滑坡的重要因素,崩塌在一些陡峻地區和石灰巖地區時有發生。
7.二灘庫區滑坡易發區。
該區主要包括二灘庫區沿岸鹽邊縣國勝、漁門、共和、永興、鱤魚、紅果等鄉鎮,米易縣白坡、普威、得石等鄉鎮。區內地層以軟弱的變質巖系為主,構造活動強烈,巖性破碎。由于水庫蓄水浸沒坡腳,使原斜坡根部處于飽水狀態,力學強度降低,使部分原有處于穩定狀態的斜坡失去穩定,從而發生滑坡。
(二)地質災害重要防范點。 根據汛前排查情況,各級、各相關部門(單位)要將以下部位作為防范重點:一是已排查出的威脅農村村民、城鎮居民安全的地質災害隱患;二是地質環境條件差、可能發生地質災害的集鎮、醫院、學校、村民(居民)集中居住區、旅游景區、農家樂等人口密集區域;三是攀枝花境內的 G108 線、 S214 線、 S216 線、 S310 線、 XD15 線等地質災害易發多發的道路沿線;四是工程活動形成的易誘發次生地質災害的排土場、矸石場、灰場;五是攀大高速公路、火車南站、成昆鐵路擴能改造等重大在建工程項目的施工區、宿營地及棄土(渣)場。
四、地質災害防災責任
(一)加強組織領導,積極履行工作職責。 要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組織領導, “一把手”要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抓,確保地質災害防御及應急處置工作能有力、有序推進。各級人民政府要按照屬地管理原則,扎實開展轄區內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市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各成員單位要按照各級有關規定及《攀枝花市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明確的職責,積極做好各項防災工作。國土資源部門要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做好威脅城鎮居民和鄉村農戶安全的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實施工作;交通運輸部門要做好公路(鄉道、村道由鄉鎮、村負責)、航道沿線危及交通設施和通行安全的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實施工作;水務部門要做好河道、水利設施及周邊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實施工作;住房城鄉建設部門要做好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施工工地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實施工作;城市管理部門要做好事權范圍內城市主干道、市政公用設施、園林綠化及其周邊地質安全隱患防治的組織實施工作;教育體育部門要做好學校及周邊威脅學校安全的地質災害防治組織實施工作;扶貧移民部門要做好移民遷建區、移民遷建設施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實施工作;經濟和信息化、安全生產部門要做好工業企業、礦山開采等生產活動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實施工作;旅游部門要做好旅游景點、農家樂等游樂區的地質災害防治組織實施工作;電力部門要做好電力建設項目生產生活場所、電力設施及其周邊地質災害隱患防治的組織實施工作;各工程建設項目行業主管部門要指導和督促工程建設項目業主、施工單位做好在建項目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各級、各相關部門(單位)要做好應急值守,確保一旦發生災情或險情時能及時組織實施應急救援、搶險排危、救濟救助、衛生防疫、道路保通、電力保障、通訊保障等工作。
(二)加強監管,減少因不合理工程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要督促項目業主(包括水電建設、交通、城建、采礦業主等)嚴格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的規定和《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提出的要求,科學合理施工,防止和減少因不合理工程活動引發地質災害。各相關行業主管部門要加強對水電建設、公路建設、城鄉建設、礦產資源開采等工程活動的監管,督促建設業主及施工單位、礦山企業落實地質災害防治措施,按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驗收的要求履行地質災害防治義務,及時對因工程建設或礦山開采引發的地質災害實施工程治理,對地質災害危險區域內違規建設的建筑物,依法責令限期拆除。
五、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一)加強地質災害隱患排查。 要牢固樹立“防范勝于救災”的理念,進一步加強隱患排查,對于已排查出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各責任單位要根據調查結果,制定防災預案。要設立警示標牌、撤離路線標牌,確定安全避險場地,要把防災預案所明確的主要防災措施通過警示標牌或防災明白卡等方式告知所有防災責任人、監測責任人、監測人員、受威脅居民或在建工地施工人員。
(二)強化監測預警和會商機制。 要學習汶川滑坡成功避險經驗,認真貫徹落實省、市領導批示精神。國土資源部門要對威脅農村村民和城鎮居民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逐點落實專職監測人員,及時建立完善群測群防專職監測體系。各相關責任單位要對威脅醫院、學校、道路交通、旅游景區、在建工程施工工地及工棚等區域的地質災害隱患點落實專人監測。監測工作要做到準確、及時,能為防災避險提供準確信息。要做好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工作,國土資源、氣象、水務等部門要密切配合,及時開展雨情、汛情會商,認真做好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大范圍、多渠道及時發布地質災害預警預報信息。監測人員發現有異常情況或災害征兆時要及時預警,及時通知并組織相關受地質災害威脅人員實施避險,采取措施避免人員進入危險區域。各有關單位要千方百計在災害性天氣來臨前將相關信息傳達到相關防災人員及受地質災害威脅人員,適時組織避險。
(三)強化值班值守和督導檢查。 要嚴格執行汛期值班、領導帶班、災情速報等各項制度,帶班領導和值班人員汛期要嚴守崗位,確保 24 小時通訊暢通,遇災情和險情,要按照地質災害災情險情速報制度要求,在規定時限內報告當地政府和上級主管部門。要落實工作經費,配備必要的值班用品,完善值班工作條件,保障值班工作順利開展。要采取明查和暗訪的方式對轄區內地質災害防災措施落實情況進行定期和不定期檢查,重點檢查地質災害防災責任制落實情況,群測群防體系建設情況,年度防治方案落實情況,巡查、速報、值班、預警預報等制度執行情況,危險區劃定、警示牌設立、明白卡發放、專職監測人員補助發放、工作條件保障等情況,及時發現問題,落實整改,確保各項地質災害防災措施落到實處。
(四)充分做好防災避讓和應急準備。 要根據隱患類型、規模和威脅對象科學制定避險措施,指定避險場地,準備應急物資和充實應急隊伍,嚴格按照“主動避讓、提前避讓、預防避讓”三避讓原則,做好防災避讓工作。在降雨可能誘發地質災害時,果斷組織可能受威脅群眾主動避讓,特別是各行業主管部門要督促建設單位、施工單位和工礦企業加入當地氣象、水務、國土資源等部門預警預報系統,及時獲取防災減災預警信息,提前將受威脅人員撤離至安全地帶。民政、公安、經濟和信息化、衛生計生、電力等相關部門和單位要加強應急救助、應急醫療等物資及應急搶險、應急通訊、應急發電等設備的儲備、調配工作,確保一旦發生險情或災情時能快速、足夠地調集。國土資源部門要確定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排危、應急調查的技術支撐單位。市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各成員單位要建立快速應急機制,保證應急處置工作能及時有效實施。應急部門要加強統籌協調,特別是要統籌做好跨區域物資、設備、應急隊伍的調配工作。
(五)做好宣傳培訓和應急演練。 要進一步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宣傳培訓和應急演練。要加強對相關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人員,特別是基層一線相關人員的業務宣傳培訓,切實提高防災避險意識和工作能力。要通過演練進一步檢驗相關防范機制和應急預案的科學性、有效性,著力提升基層政府和行業主管部門臨災應對能力。主汛期前,各縣(區)要對轄區每個地質災害隱患點因地制宜開展至少1次應急演練,演練要按照簡單、迅速、實用的原則,貼近實戰,符合實際,讓群眾通過演練,熟知預警信號、撤離路線和避險場所,發生災、險情時能防能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