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中國制造2025攀枝花推進方案》的通知
coffeezulin.com 發布時間:2017-09-06 來源:攀枝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選擇閱讀字號:[ 大 中 小 ] 閱讀次數:
- 索 引 號 :008320033/2017-00049
- 發布機構:攀枝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 成文日期:2017-09-06
- 發布日期:2017-09-06
- 文 號:攀辦發〔2017〕136 號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級各部門,各企事業單位:
經市政府同意,現將《中國制造 2025 攀枝花推進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攀枝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17 年 9 月 6 日
中國制造 2025 攀枝花推進方案
為貫徹落實《中國制造 2025》《中國制造 2025 四川行動計劃》,充分抓住國內外制造業產業結構深度調整和“ 一帶一路”建設機遇,發揮我市釩鈦資源優勢,深入實施“ 五個一工程” ,加快推進我市制造業持續健康發展,特制定本方案。本方案實施期限至 2025 年。
一、攀枝花制造業發展現狀與機遇
(一)產業現狀與發展基礎。
“ 十二五” 以來,我市緊緊圍繞“ 打造中國釩鈦之都,建設特色經濟強市” 戰略部署,著力推動由鋼鐵經濟向釩鈦鋼鐵轉變、由初級產品向精深加工轉變,產業結構調整卓有成效,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目前我市已形成年產 800 萬噸鐵、600 萬噸鋼、550 萬噸鋼材的鋼鐵產業,是中國西部重要的鋼鐵基地、國內最大的釩鈦低微合金鋼生產基地和最大的重軌出口基地;形成了從釩渣到五氧化二釩、三氧化二釩、釩氮合金、高中釩鐵等全系列的釩制品產業鏈,是世界最大的釩制品生產基地;形成了年產 60 萬噸鈦白粉、2.75 萬噸海綿鈦、4000 噸鈦錠的鈦產業,是國內最大的鈦白粉生產基地,國內重要的鈦金屬生產基地;形成了以冶金機械、礦山機械、工程機械成套裝備及零部件、汽車零部件為主的機械制造行業體系。2016 年全市制造業規模以上企業 154 戶,實現產值 934.1 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 55.31%;國家級技術中心 1 家,省級技術中心 10 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 33 戶。
但是,我市制造業仍然相對落后,主要體現在:一是勞動、資源密集型制造業比重過高,資金、技術密集型制造業比重相對較低;二是科技創新能力不高,創新體系不夠完善,研發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例不高;三是產品單一,產品質量水平不高,知名品牌數量少、銷售收入占比低;四是產業配套能力較弱;五是研發設計和銷售服務等價值鏈高端環節基礎薄弱,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緩慢;六是工業化、信息化融合滯后,自動化、信息化普及程度不高。
(二)挑戰與機遇。
推動我市制造業快速發展,必須抓住制造強國、制造強省的重大歷史機遇;必須體現市委、市政府重大戰略部署,加快優勢產業優化升級,推動戰略新興產業加快發展;必須與《中國制造 2025》、《中國制造 2025 四川行動計劃》充分銜接,全面實施制造強市戰略。
在科技革命產業變革的歷史交匯期,沿海制造業“ 騰籠換鳥” 的布局推動國內制造業空間格局加快演變,東部地區大力發展高端制造業,中低端制造業正向中西部和東南亞轉移。因此我市既要前瞻布局高端制造業,又要抓住機遇建設制造業轉移的重要承接基地,在做大制造業規模、保持制造業一定增長速度的同時,積極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逐步提高中高端制造業比重和水平。
內需潛力和改革紅利釋放開辟發展新空間。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先后推出四化同步發展、建設長江經濟帶和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實驗區、全力推動“ 一帶一路” 建設等重大戰略部署,不斷釋放內部需求和拓展外部市場,也為我市在新一輪國際國內制造業分工和開放發展中搶占更大市場提供機遇。
經濟發展“ 新常態” 要求加快轉變制造業發展方式。新常態下,制造業發展速度、動力、結構和模式發生積極轉換,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此時,我市既要解決制造業由小到大發展不充分的問題,更要解決制造業由低到高、由弱到強發展不足的問題,適時布局高端制造業,同步推動中低端制造業向產業鏈高端環節升級,實現規模與質效發展并重、結構與能力同步優化提升。
二、指導思想與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貫徹落實中央“ 四個全面” 戰略布局,牢固樹立“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 的發展理念,以制造業轉型升級和提升核心競爭力為主題,以提高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創新驅動為動力,以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為發展方向,突出創新驅動,優化產業結構,補齊行業短板。堅持增量與存量并重、速度與質效并舉,依靠科技創新、體制創新和生產經營模式創新,基本實現信息化普及、智能化轉型、高端化突破,努力將我市建成立足攀西、帶動西南、輻射東南亞的特色制造產業(產品)基地,進入全省制造強市行列。
(二)發展目標。
到 2025 年,制造業保持平穩運行,實現有質量的中高速增長;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高端裝備競爭力逐步增強,兩化融合逐漸深入,智能制造試點示范模式初步形成,節能減排成效領先于工業平均水平;努力打造“ 立足攀西、帶動西南、輻射東南亞” 的特色制造基地、創新基地和服務基地,全市規模以上制造業總產值達到 2000 億元左右。
1.產業結構持續優化。重點制造業占全部工業比重達到50%以上,高端制造占全部工業比重達到 5%以上。
2.創新能力顯著增強。新增省級技術創新中心 5 家,達到15 家;新增高新技術企業 17 家,達到 50 家;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研發經費內部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不低于 1.5%;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 60%以上;在制造業重點領域攻克一批產業發展的重大關鍵技術。
3.兩化融合水平明顯提升。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取得一定成效,培育 5~10 戶互聯網+協同制造標桿企業,積極推進智能工廠(車間)建設。
4.綠色生態低碳發展。重點制造業企業工業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明顯下降,達到全國平均水平。
三、主要任務和工作重點
(一)提高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
1.實施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加強與國內外科技資源合作,共建、聯建技術創新平臺;以企業為主體建設產業研發中心,積極推進建立產、學、研、用、投一體的技術創新聯盟。
2.著力突破產業發展關鍵技術。制定產業前沿技術攻關計劃,在軌道交通、鈦材深加工、新材料和智能制造裝備等重點領域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推進機械制造產品創新研制,積極推進首臺套、首批次運用。
3.推進科技與產業金融深度結合。實施“ 科技創新中心+龍頭企業+產業金融” 的平臺組合行動,著力推動產業鏈、創新鏈和資金鏈“ 三鏈” 融合。
(二)提升制造業基礎能力。
1.強化“ 四基” 創新能力建設。著力解決影響基礎原材料、基礎零部件產品性能和穩定性的關鍵共性技術;建立工藝技術和制造方法創新體系,建立關鍵共性工藝技術和制造方法研究機構,開展先進成型、加工等關鍵制造工藝聯合引進和技術攻關。
2.促進整機和“ 四基” 企業關聯發展。在礦山機械、冶金機械、工程機械、礦用汽車等重點領域,實施“ 整機帶基礎” 、“ 龍頭拉中小” 產業配套行動,鼓勵我市裝備制造、汽車零部件生產等龍頭企業、外來投資整機企業采購本地配套產品、零部件和原輔材料,加快培育特色鮮明、配套能力強的成套裝備產業鏈。
(三)加快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
1.加快企業智能化改造。圍繞制造業轉型升級,實施“ 設備換芯” 、“ 生產換線” 和“ 機器換人” 改造計劃;加大生產設備和生產線的數字化、自動化改造力度。
2.推進“ 互聯網+協同制造” 。重點在裝備制造領域推進智能制造、網絡化協同制造和服務型制造,打造網絡化協同制造公共服務平臺,著力構建制造業網絡化產業生態體系。
3.加強智能制造基礎能力建設。推進基于企業、行業的工業互聯網建設,著力提升設備、產品、人之間的數據連接、數據處理和數據分析能力,建設完善重點行業和領域的“ 工業云”公共服務平臺和大數據中心。
(四)加強質量品牌建設。
1.提升質量管理水平。開展質量標桿和領先企業示范活動,普及六西格瑪、精益生產、質量診斷等先進生產管理模式和方法;開展重點領域產品工藝優化行動,提升關鍵工藝過程控制水平。
2.夯實質量發展基礎。建設制造業產品質量控制和技術評價中心、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鼓勵和支持企業、科研院所、行業組織等參與國際、國家和行業標準制定。
3.培育制造業品牌。引導企業增強品牌意識,提升品牌附加值和軟實力;引導企業實施品牌戰略,傾力打造知名工業品牌。
(五)全面推進綠色制造工程。
1.推進制造業綠色化改造。大力推廣余熱余壓回收、廢渣資源化等綠色工藝技術裝備,加快應用清潔高效鑄造、鍛壓、焊接等加工工藝,實現綠色生產。
2.推進資源高效循環利用。支持企業提高綠色制造能力,大幅降低能耗、物耗和水耗水平,全面推行循環生產方式;推進資源再生利用產業發展,提高大宗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水平;大力發展再制造產業。
3.積極構建綠色制造體系。支持企業開發綠色產品,提升產品節能環保低碳水平;推進工業園區產業耦合,實現近零排放。
(六)深入推進制造業產品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
1.開展新一輪技術改造。支持企業開展以智能制造、綠色制造和“ 四基” 能力提升為重點的新一輪技術改造;開展傳統產品的信息化改造,提高傳統產品的智能化、復合化水平;促進制造業向產業配套、專業化協作方向發展。
2.優化制造業布局。優化調整制造業生產力布局,支持釩鈦高新區大力發展裝備制造及優質原材料產業,南山循環經濟發展區發展以礦用車為主導的汽車零部件產業;建立園區之間的專業化協作體系,實現資源共享,構建產業整體競爭優勢。
3.培育制造業產業集群。打造制造業特色產業園區,培育礦山機械、汽車零部件等產業集群,促進產業集群主導產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
4.發展壯大制造業企業群體。大力實施“ 小巨人” 培育計劃,支持中小企業做大、做強和創新發展;培育一批主業突出、競爭力強、成長性好、專業化高的中小企業。
(七)積極發展服務型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
1.推動“ 制造+服務” 發展。引導和支持制造企業延伸服務鏈條,從主要提供產品制造向提供產品和服務轉變;鼓勵優勢企業面向行業提供社會化、專業化服務。
2.推進第三方服務業發展。加快發展研發設計、技術轉移、創業孵化、知識產權、科技咨詢等科技服務業,發展壯大第三方物流、檢驗檢測認證、融資租賃、品牌建設等第三方服務業。
3.強化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依托產業集聚區,建設生產性服務業公共服務平臺,加快服務配套設施和能力建設,實現制造業和服務業協同發展。
(八)提高制造業開放發展水平。
1.推進制造業重點領域“ 引進來” 。 創新引進模式,引資、引技、引智相結合,由引進生產能力為主轉變為引進核心技術、人才、資本為主;鼓勵國內外知名企業在攀設立制造基地,積極承接國內產業轉移。
2.推進制造業優勢企業“ 走出去” 。鼓勵礦山機械、冶金機械等產能向東南亞地區轉移,支持釩制品、鈦合金、軌道交通等開展國際國內技術合作,提高國際化經營能力。
四、制造業發展重點領域
(一)基礎原材料和新材料。
1.特鋼原材料。
立足我市含釩鈦低微合金鋼優勢,實現非調質鋼、齒輪鋼、軸承鋼等汽車用鋼、機械用鋼等產品的突破發展和升級換代,重點研發汽輪機葉片鑄鍛鋼、超超臨界鍋爐用鋼、節鎳型高性能不銹鋼等新材料,成為西南及全國含釩鈦汽車用型鋼和裝備制造機械用鋼生產基地。力爭到 2025 年,特鋼原材料新增產值20 億元以上,建成含釩鈦汽車用鋼、機械用鋼生產基地。
2.優質釩鈦鑄造生鐵。
突破釩鈦磁鐵礦生產鑄造用生鐵的工藝技術瓶頸,重點推進鑄造用生鐵、鑄造用高純生鐵的研發和產業化進程,實現鑄造用生鐵、鑄造用高純生鐵的階段性發展。力爭到 2025 年,含釩鈦鑄造用生鐵產業鏈新增產值 70 億,建成我國西南地區鑄造產業優質鑄造用生鐵供應基地。
3.釩鈦新材料。
加強基礎研究,不斷突破產業化關鍵技術瓶頸,實現金屬功能材料、高端金屬結構材料、高性能復合材料等領域突破發展,重點發展汽車、石油化工、日用化工、機械制造、海洋工程及環保等領域用釩鈦材料,加快宇航級釩鋁合金、釩薄膜、高端專用鈦白、碳氮化鈦、鈦鋼復合板等研制和產業化進程。力爭到 2025 年,釩鈦新材料產值達 500 億元,釩鈦新材料產品國內市場占有率 40%以上,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釩鈦新材料生產供應基地。
4.石墨及石墨烯材料。
以石墨深加工關鍵性核心技術突破和產業整合為著力點,加快推進石墨原材料生產基地建設。重點發展高純石墨、高碳石墨、石墨鋰電池負極材料、堿性電池用導電石墨、高導熱柔性石墨、膠體石墨、硅化石墨、等石墨材料產品。到 2025 年,力爭建成國家級石墨新材料研究開發與產業化應用基地和示范區,力爭實現產值 400 億元。
5.稀貴金屬材料產業。
加快從廢棄資源中提取鈧、鎵、鉻、鎳、鈷、銦、鍺等稀貴金屬,重點發展航空航天及高端裝備制造業所需鎳鐵合金、鉬鐵合金、鈷合金及其產品,提高鈷、鎳、銅、硅等伴生礦資源利用效率。到 2020 年,鉻回收達到萬噸級水平,鈷、鎳、銅回收達到千噸級水平,鈧、鎵回收達到百噸級水平。
(二)礦山機械。
重點開發生產破碎機、球磨機、磁選機、浮選機、洗選泵、渣漿泵等成套設備,提升磨球、軋臼壁、破碎壁、顎板、板錘、錘頭、磨機襯板、磨輥等耐磨零部件的產業化能力,推廣應用礦山機械再制造技術。力爭到 2025 年,礦山機械及零部件總產值達到 100 億元。
(三)汽車(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
堅持以礦用整車、新能源汽車以及汽車零部件為主攻方向,做精做強汽車制動系統,拓寬汽車零部件產品種類,向中、重型商用車零部件領域發展。積極開發鈦系汽車零部件,逐步實現鈦合金零部件在汽車中的廣泛應用。加強與成渝昆汽車整車及零部件制造企業的協作,提高攀枝花汽車零部件產品市場占有率。力爭到 2025 年,汽車及汽車零部件產業實現產值 100 億元。建設成為成渝昆及東南亞汽車零部件生產基地和礦用車生產基地。
(四)節能環保設備。
突破高效節能、工業固廢綜合利用、余能循環利用等防治與處理技術,大力發展高效節能、低碳環保和有利于資源循環綜合利用的成套裝備。力爭到 2025 年,節能環保裝備產業實現產值 100 億元,建成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和國家資源綜合利用“ 雙百工程” 示范基地。
(五)新能源裝備。
著力在太陽能、風電、生物智能發電裝備領域實現突破,在釩電池、鈦酸鋰蓄電池、儲能材料、儲熱材料、釩電解液、太陽能陶瓷、風電葉片等領域完成一批新產品研制和產業化,力爭到 2025 年,新能源裝備產業實現產值 100 億元,把攀枝花打造成為太陽能應用、先進技術示范、太陽能特色產業基地。
(六)軌道交通裝備。
在現有重軌產品的基礎上,積極推進輪軸軸承、齒輪傳動系統、齒輪輕質合金箱體鑄造、減振裝置以及鐵道養路機械裝備零部件的研發和產業化進程,積極開展列車車輪及輪對關鍵技術的研究及工程化驗證。力爭到 2025 年,把攀枝花打造成為國內軌道交通裝備制造基地,其工業總產值達到 100 億元。
(七)釩鈦領域生產設備。
著力在鈦白粉、海綿鈦、鈦渣、釩渣等所需裝備領域實現突破;在回轉窯、還原蒸餾爐、多膛爐、反射爐、閃速爐等爐窯類設備和罐、釜、槽等容器類裝備及配套零部件領域完成一批新產品研制和產業化。力爭到 2025 年,釩鈦領域裝備產業新增產值 20 億元。
(八)鈦材深加工。
通過引入板、帶、管、棒、線、餅、環、箔等鈦材深加工,實現鈦材進入化工、醫療、體育與旅游休閑、汽車、軍工、航空、海洋等領域的突破發展。重點優化發展汽車、石油化工、日用化工、機械制造、海洋工程及環保等領域用釩鈦材料,加快石油化工用泵閥、鈦—鋼復合材料壓力容器、鈦油井管、鈦鉆桿,汽車輕量化用鈦合金零部件,人工關節、齒科材料、血管支架等生物醫療用品,海洋工程用管件、閥件、緊固件,通用航空用鈦合金零部件等研制和產業化進程。力爭到 2025 年,鈦材深加工產業工業產值達到 200 億元,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鈦材深加工中心城市。
五、保障措施
(一)深化體制機制改革。
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提高產業服務水平。簡化技術改造審批程序和環節,鼓勵“ 零新增地” 技術改造項目。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推動國有資本與非國有資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增強制造領域國有資本的影響力、帶動力。強化產業政策與財政、稅收、金融、土地等政策聯動,發揮產業扶持資金的杠桿作用、結構性減稅政策效應,引導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協調發展。
(二)加大財稅金融支持力度。
貫徹落實國家支持制造業發展的各項財稅優惠政策。綜合運用財政、金融等政策,引導社會資金優先投向制造業發展的重點領域;整合市級財政專項資金,重點支持制造業轉型升級、智能化改造;轉變現行財政支持方式,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導向和放大作用,利用興攀基金、得天基金、釩鈦產業基金等政府主導基金,帶動金融資本加大對制造業的投入;依法加強對創新和實驗階段財稅支持,依法加大對重點突破領域企業研發投入費用稅前加計扣除力度;加強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依法依規建立全市中小微企業信貸風險補償基金;支持擔保機構聯合擔保,鼓勵擔保機構與省級再擔保機構合作,提高制造業融資擔保比例。
(三)加大要素保障力度。
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加快生產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為制造企業合理配置公共資源。強化供地需求管理,在用地計劃指標中優先支持優質技術改造項目和先進制造業項目;積極爭取和利用國家、省上現行優惠政策,為制造企業做好電力和運輸保障;加強全市成品油分銷體系建設,保障成品油供應;加快推進緬氣入攀工程建設,解決制造企業用氣問題;加強園區集中供水、供氣設施建設,保障制造企業水、氣供應。
(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加強制造業人才發展統籌規劃和分類指導,組織實施制造業人才培養計劃,實施企業經營管理者素質提升計劃,打造優秀的高級管理人才隊伍;開展現代學徒制和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示范,強化工匠精神意識。鼓勵企業與學校合作,培養制造業急需的科研人員、技術技能人才與復合型人才;加大制造業領軍人才和緊缺人才引智力度;積極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良好氛圍和環境。
(五)健全組織實施機制。
建立攀枝花市推進制造產業發展聯席會議制度,市政府相關部門和有關單位參加,統籌推進裝備制造產業持續發展,協調解決推進過程中的重大問題。成立裝備制造產業專家咨詢委員會,作為智力咨詢機構,為推動制造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建立裝備制造產業推進的監督考核機制,加強對實施情況的跟蹤分析,做好各項工作和政策措施落實的監督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