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第三期學前教育行動計劃》解讀

coffeezulin.com     發布時間:2017-09-05      選擇閱讀字號:[ ]     閱讀次數:

  近日,四川省教育廳、四川省發展改革委、四川省財政廳、四川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印發了《四川省第三期學前教育行動計劃(2017—2020年)》(以下簡稱第三期行動計劃)。現就第三期行動計劃編制背景、基本思路、目標任務、政策措施等有關內容介紹如下。

  一、編制實施第三期行動計劃的背景意義

  近年來,按照國家和省統一部署,我省以縣為單位實施了一期、二期行動計劃,各地切實把學前教育納入民生工程予以保障,資源快速擴大,投入大幅增加,師資隊伍不斷壯大,管理制度日益完善,幼兒園保教質量逐步提高,學前教育事業取得了快速發展。全省學前三年毛入園率2016年達到79.61%,比2010年提高17個百分點,社會普遍關注的“入園難”“入園貴”問題有效緩解。但總體上,普惠性資源依然不足,公辦園少、民辦園貴的問題還比較突出,幼兒園運行保障和教師隊伍等體制機制建設相對滯后。隨著全面兩孩政策實施,對學前教育資源總量的需求將大幅增加,學前教育將面臨資源不足和普惠不夠的雙重壓力,必須在鞏固一期、二期成果的基礎上,繼續編制實施第三期行動計劃,保持重視程度不減、投入力度不減、工作干勁不減,持續推進學前教育改革發展,努力回應人民群眾對接受良好學前教育的期盼。

  二、實施第三期行動計劃的基本思路

  實施第三期行動計劃既要遵循國家和我省關于學前教育改革發展的總體要求,又要把握“十三五”學前教育發展的新形勢新需求。一是注重科學規劃。針對當前人口政策調整和城鎮化進程等新需求,強調調整幼兒園建設規劃,優化幼兒園布局,重點支持貧困地區、困難群體和薄弱環節。二是堅持公益普惠。加大財政投入,提升學前教育公共服務水平,既要發揮公辦園在普惠性學前教育中的主體作用,也要積極引導和扶持民辦幼兒園提供普惠性服務。三是強化機制建設。落實地方政府發展和監管學前教育的主體責任,充分發揮中央、省支持政策的引導和激勵作用,著力推進管理體制、投入機制和辦園體制改革,提高綜合治理能力,促進可持續發展。四是提升保教質量。進一步推進教學改革和質量評估工作,加強幼兒園業務指導,提升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

  三、第三期行動計劃的主要目標

  第三期行動計劃對“十三五”我省學前教育改革發展做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十三五”學前教育發展的總體目標:到2020年,基本建成廣覆蓋、保基本、有質量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具體分三個方面:一是發展目標,主要包括普及和普惠兩個指標:全省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85%以上,民族自治地區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80%以上;全省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公辦幼兒園和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在園幼兒數占在園幼兒總數的比例)達到80%左右,這是落實“十三五”規劃,實現學前教育基本普及、解決“入園難”“入園貴”的關鍵指標。二是體制機制目標,理順管理和辦園兩個體制,建立成本分擔和教師隊伍建設兩個機制,落實政府在規劃、普惠性資源配置、投入、隊伍建設、監管及推進公平等方面的責任,促進學前教育可持續發展。三是質量目標,建立評估監管體系,規范辦園行為,消除“小學化”傾向,全面提高幼兒園保教質量。

  四、實施第三期行動計劃的政策舉措

  (一)在擴大普惠性資源方面

  針對當前普惠資源不足的現狀,第三期行動計劃要求大力發展普惠性幼兒園,著力解決脫貧攻堅地區、兩孩政策新增人口集中地區和城鄉結合部幼兒園建設問題。一是大力發展公辦幼兒園,實施公辦園建設工程,新建、改擴建一批城鄉公辦園,提高公辦園在幼兒園總量中的占比,扭轉公辦資源嚴重短缺的現狀。繼續辦好公辦鄉鎮中心園,大村獨立辦園,小村聯合辦園。加快集中連片貧困地區鄉村幼兒園建設。二是加快民族地區學前教育發展。繼續支持民族地區公辦雙語幼兒園建設,改善公辦雙語幼兒園辦園條件。實施民族自治地區“一村一幼”計劃,多種形式建設村級幼教點。三是落實國家和省有關城鎮小區配套幼兒園作為公共教育資源由當地政府統籌安排,舉辦為公辦園或委托辦成普惠性民辦園的要求,老舊城區、棚戶區改造和新城區、城鎮小區建設要按國家標準、規范配建幼兒園,開展小區配套幼兒園專項整治,著力解決配套幼兒園建設、移交和管理環節存在的突出問題。三是支持企事業單位和街道集體辦園。積極推動各地理順機關、企事業單位、城鎮街道辦幼兒園辦園體制,實行屬地化管理,通過地方政府接收、與當地優質公辦園合并、政府購買服務等多種形式,確保其面向社會提供普惠性服務。四是積極扶持民辦園。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綜合獎補、減免租金、培訓教師、教研指導等方式,支持普惠性民辦園發展,不斷提高普惠性民辦園在民辦園中的占比,滿足絕大多數幼兒都能接受普惠性學前教育的需求。同時,建立有效的監管機制,將提供普惠性學位數量和辦園質量作為獎勵和支持的依據,引導民辦園提供穩定的普惠性服務。

  (二)在完善學前教育投入機制方面

  實施一期、二期行動計劃,各地切實把學前教育納入財政預算,加大投入力度,扭轉了長期以來政府對學前教育投入不足的狀況。但是由于學前教育基礎薄弱,欠賬較多,近年來各級財政投入主要是用于資源建設,幼兒園保運轉、保工資、保發展的問題仍存在很多困難。第三期行動計劃著重強調各級政府加大投入,縣級政府要切實履行責任主體、投入主體、實施主體的職責。在繼續擴大普惠性資源的同時,把推動各地建立健全可持續發展的生均撥款、資助、收費一體化的學前教育經費投入機制作為著力點。一是建立幼兒園生均撥款制度。逐步制定公辦幼兒園生均撥款標準和普惠性民辦園補助標準,解決幼兒園日常運轉和教師基本待遇保障問題。二是健全學前教育資助制度。優先資助建檔立卡的家庭經濟困難幼兒,免除民族自治地區在園幼兒保教費,減免民族待遇縣和非民族地區孤兒、殘疾兒童、以及家庭經濟困難在園幼兒保教費,確保其平等接受學前教育。三是建立幼兒園收費動態調整機制。綜合考慮經濟發展狀況、辦園成本和家庭經濟承受能力等因素,按照非義務教育成本分擔原則,對公辦幼兒園的保教費收費標準進行動態調整,合理分擔學前教育成本。

  (三)在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方面

  幼兒園教師數量不足、待遇偏低、專業素質不高是長期制約學前教育持續健康發展的瓶頸問題。第三期行動計劃要求構建教師隊伍建設支持體系,一是創新教師補充機制,鼓勵各地探索創新,通過采取公開招聘、政府購買服務等多種方式解決公辦園教師編制不足和農村、邊遠地區幼兒園教師短缺問題。二是健全教師培養培訓機制。根據普及學前三年教育的要求,確定培養規模和層次,通過多種方式為農村和邊遠貧困地區培養補充合格的幼兒園教師,深化學前教育專業課程和教學改革,建立完善符合學前教育實際、有利于幼兒園教師專業發展的職稱評聘標準。三是完善教師待遇保障機制,根據國家有關規定,通過生均財政撥款、專項補助等方式,支持解決好公辦園非在編教師、農村集體辦幼兒園教師待遇偏低問題,并依法將幼兒園教職工全員納入社保體系。

  (四)在加強幼兒園質量監管方面

  加強幼兒園監管,是整體提高辦園水平和保教質量的重要手段。一是進一步規范辦園行為。落實縣級政府監管責任,完善動態監管機制,加強幼兒園準入、安全、衛生保健、保育教育、經費使用和收費行為等方面的規范管理,推進幼兒園依法依規辦園。二是建立完善幼兒園質量評估體系。深入貫徹《幼兒園工作規程》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堅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將各類幼兒園全部納入評估范圍,激勵各類幼兒園不斷提高保教質量。三是健全教研指導制度。發揮鄉鎮中心幼兒園的輻射作用,加強對農村學前教育的業務指導,探索農村鄉鎮幼兒園和村級幼兒園一體化管理。四是健全學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統。充分利用學前教育信息管理平臺,推進幼兒學籍管理、幼兒園動態監管信息化。五是積極開展公益性0—3歲早期教育指導。鼓勵有條件的幼兒園面向家長和社區開展公益性宣傳指導,提高家長科學育兒能力。

  五、第三期行動計劃的保障機制

  實現第三期行動計劃確定的“十三五”目標任務,必須建立和完善保障機制。一是強調加強組織領導。要把第三期行動計劃的實施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和相關部門的年度任務,落實人財物條件保障。二是建立投入激勵機制。將資金分配安排與各地公辦幼兒園建設項目推進和民辦幼兒園扶持計劃落實、完善管理體制、健全投入機制、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兒童入園等工作的績效掛鉤。三是建立專項督查機制。第三期行動計劃實施過程中,開展城鎮小區配套幼兒園建設與管理、學前教育成本分擔機制、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等工作情況的專項督查。對各市(州)、縣(市、區)學前教育普及情況進行專項督導評估。

點擊下載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