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基礎知識(一)
coffeezulin.com 發布時間:2022-04-11 來源:本單位 選擇閱讀字號:[ 大 中 小 ] 閱讀次數:
地震基礎知識(一)
地震災害
地震,是人們通過感覺和儀器監測到的地面振動。它與風雨、雷電一樣,是一種極為普遍的自然現象。強烈的地面振動,即強烈地震,會直接和間接造成破壞,成為災害,凡由地震引起的災害,統稱為地震災害。
地震三要素
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和強度,稱為地震三要素。地點常用經度和緯度來表示,強度用震級M來表示。
震源、震中、震源深度
我們居住的地球是一個略微有點扁的圓球,由地殼、地幔、地核三部分組成。地球上每天都要發生上萬次地震,這些地震都發生在地殼和地幔中的特殊部位,我們把地球內部發生地震的地方叫做震源。
震源在地面的投影叫震中。實際上震中是一個區域,即震中區。
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離叫震源深度。根據震源深度可分為淺源地震(h≤60公里)、中源地震(h=60~300公里)和深源地震(h>300公里)。
地震震級
地震震級是按一定的微觀標準,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一種量度。它是根據地震儀器的記錄推算得到的,只與地震能量有關。一次5級地震釋放的能量相當于二萬噸黃色炸藥(TNT)爆炸時所釋放的能量。震級相差1.0級,能量相差約30倍。一次地震震級只有一個。
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是地震時對地面影響的強烈程度。主要依據宏觀的地震影響和破壞的現象,如人們的感覺,物體的反應,房屋建筑物的破壞和地面現象的改觀等方面來判斷。當然,也可通過儀器的微觀記錄進行有關計算得出絕對的烈度。地震烈度與地震大小,震源深度,震中距離,地質條件等因素有關。因此,一次地震的烈度根據各地遭受破壞和影響不同而不同。
烈度的用處,除了表示地震時地面受到的影響和破壞的程度以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方面,那就是根據活動構造帶的特點和歷史上地震活動的情況,對地震區域進行烈度劃分,以供計算一個地區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可能發生的最大地震烈度,編成地震烈度區劃圖或地震危險區劃圖。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對一個地區內的地震烈度分布情況,如能搞得比較清楚,就可能對地震區工業布局的合理規劃,以及工業與民用建筑結構的抗震設計提供有利的根據,避免或減少地震時的損失。
地震的分類
地震分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兩大類。
天然地震主要是構造地震。它是由于地下深處巖石破裂、錯動把長期積累起來的能量急劇釋放出來,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傳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搖地動。構造地震約占地震總數的90%以上。其次是由火山噴發引起的地震,稱為火山地震,約占地震總數的7%。此外,某些特殊情況下了也會產生地震,如巖洞崩塌(陷落地震)、大隕石沖擊地面(隕石沖擊地震)等。
人工地震是由人為活動引起的地震。如工業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動;在深井中進行高壓注水以及大水庫蓄水后增加了地殼的壓力,有時也會誘發地震。
一般所說的地震,多指天然地震,特別是構造地震,它對人類的危害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