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鄉村振興局關于印發《“我的家鄉我建設”活動實施方案》的通知

coffeezulin.com     發布時間:2023-08-17     來源:四川省鄉村振興局      選擇閱讀字號:[ ]     閱讀次數:

關于印發《“我的家鄉我建設”活動實施方案》的通知
農鄉振發〔2023〕1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業農村(農牧)廳(局、委)、鄉村振興局、發展改革委、教育廳(局、委)、民政廳(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局)、自然資源廳(局)、住房城鄉建設廳(局)、退役軍人事務廳(局)、工商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農村局、鄉村振興局、發展改革委、教育局、民政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自然資源局、住房城鄉建設局、退役軍人事務局、工商聯:

現將《“我的家鄉我建設”活動實施方案》印發你們,請結合實際抓好貫徹落實。

  農業農村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      教育部

  民政部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自然資源部

住房城鄉建設部       退役軍人事務部    全國工商聯

       2023年7月20日

 

“我的家鄉我建設”活動實施方案

  為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群眾和各方人士建設家鄉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推動人才下鄉、資金下鄉、技術下鄉,匯聚各方力量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根據黨中央、國務院有關部署和《農民參與鄉村建設指南(試行)》有關要求,制定本方案。

  一、重要意義

  鄉村振興關鍵靠人才、靠資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在的城里人,往上數三代,大都來自農村,只要有機會,很多人都有回報家鄉的愿望,“鄉情牌”、“鄉愁牌”打好了,積極性調動起來了,渠道疏通了,對鄉村振興將會產生很大作用;要引進一批人才,有序引導大學畢業生到鄉、能人回鄉、農民工返鄉、企業家入鄉。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廣泛開展“我的家鄉我建設”活動,組織在村農民和在外老鄉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園,有利于暢通人才回引渠道,破除要素下鄉壁壘,營造回報家鄉的良好政策環境;有利于健全社會參與機制,激發社會參與意愿,廣泛動員引導社會力量建設家鄉;有利于弘揚新時代鄉情文化,培育社會文明新風尚,集聚全社會關注鄉村、支持鄉村、建設鄉村的強大合力。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瞄準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目標,以“家鄉建設我添彩,共富共美共未來”為主題,以鄉情鄉愁為紐帶,以在村農民和在外老鄉為主體,著力搭建建鄉平臺,暢通回引渠道,強化政策引導,激發內生動力,營造共同規劃家鄉、建設家鄉、服務家鄉的濃厚氛圍,促進人才、資金、技術下鄉,賦能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促進提高鄉村基礎設施完備度、公共服務便利度、人居環境舒適度,讓農民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

  (二)工作原則

  堅持黨建引領,社會協同。充分發揮縣級黨委一線指揮部和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突出思想引領、組織引領、機制引領,增強建設家鄉的認同感、責任感、自豪感,凝聚社會共識,聚合各方力量。

  堅持村為單元,情為紐帶。以行政村為活動實施單元,依托村民委員會以及村民議事會、理事會、監事會,廣泛開展思想發動,打好“鄉情牌”、“鄉愁牌”,引導各方人士自覺自愿建設家鄉。

  堅持義利兼顧,以義為先。樹立正確的義利觀,倡導在產業發展上互利共贏、共同發展,在公益事業建設上重義輕利、舍利取義,以振興家鄉為己任,通過投工投勞、志愿服務、投資興業、捐贈認建等多種方式參與建設。

  堅持優化環境,活化資源。持續優化政策環境,穩定政策預期,活化農村土地、生態、文化等資源要素,打通回鄉堵點,引導好、服務好、保護好人才、資金、技術下鄉的積極性。

  堅持聚焦短板,注重實效。立足村莊實際,聚焦村莊規劃、產業發展、公益設施、公共服務、人居環境、移風易俗、扶困濟弱等急難愁盼和民生實事,補齊短板弱項,改善生產生活條件。

  (三)活動目標

  縣級普遍建立“我的家鄉我建設”活動的工作機制,形成熱愛家鄉、回饋家鄉、建設家鄉的濃厚氛圍,農民參與鄉村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充分激發,社會力量投身家鄉建設的渠道有效暢通,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有力推進,村容村貌持續改善,優秀文化傳承創新,逐步使“我的家鄉”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農民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

  三、活動內容

  (一)組織農民在鄉建設。按照規定程序和方法,組織在村農民參與村莊建設。采取“請進來教”與“走出去學”相結合的方式,組織村“兩委”、村民代表學習動員村民和在外老鄉建設家鄉的經驗做法。圍繞“建設什么樣的村莊、怎樣建設村莊”,引導農民獻計獻策、共商共議,積極參與村莊規劃、建設、管護等鄉村建設重要事項。推進村莊微改造,組織農民參與村內入戶路、“三線”整治、綠化亮化、農房改造、池塘整治、活動廣場等小微項目建設。推行以工代賑、投工投勞、雇工購料、積分制、工分制等參與方式和先建后補、以獎代補等支持方式。推廣“門前三包”、受益者認領、使用者協會、公益管護崗位等做法,支持村民參與農村公共設施管護。

  (二)倡導大學生到鄉建設。鼓勵在外就讀大學生充分利用寒暑假、小長假、實習期,積極參與家鄉建設。引導大學生以家鄉為標本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立足學業關聯課題和家鄉建設需求,走百家、進百家、知百家,拜農民為師,和農民交朋友,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支持大學生發揮所長,參與村情調查、村莊規劃、項目策劃、建設施工、藝術設計、文化傳承、產品營銷等事業發展,開展健康咨詢、日間照料、技術推廣、教育輔導等志愿服務。支持大學生宣傳推介家鄉規劃藍圖、優勢資源、特色文化,講好發展故事,爭取高校資源,助力家鄉建設。鼓勵原籍普通高校和職業院校畢業生回鄉創業興業、到村任職。

  (三)動員能人回鄉建設。引導品行好、有能力、有影響、有聲望、熱衷家鄉建設事業的專業人才、經濟能手、文化名人、社會名流等能人,回鄉參與建設。健全縣、鄉、村服務體系,讓更多在村能人想干事、能干事、真干事、干成事,讓更多在外能人想回來、回得來、留得住、干得好。鼓勵引導退休干部、退休教師、退休醫生、退休技術人員、退役軍人等回鄉定居,當好產業發展指導員、村級事務監督員、社情民意信息員、村莊建設智囊員。聘任一批有威望、講公道的回鄉能人作為鄰里矛盾調解員,積極探索“包案化解”等工作方法。支持設計下鄉服務,引導愛鄉村、懂農民、熟悉當地情況的設計師及團隊下鄉,為鄉村建設提供技術服務,開設鄉村建設講堂,幫助培養本土設計人才。探索通過崗編適度分離等多種方式,鼓勵城市在職科教文衛體等工作人員定期服務家鄉。鼓勵在鄉在外能人以資助、捐贈、引資等形式,支持家鄉公益事業,開展尊老敬老、關愛兒童、助學助殘、幫扶濟困等社會公益活動。

  (四)吸引農民工返鄉建設。發揮返鄉農民工見識廣、視野寬、經驗多的優勢,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引導返鄉農民工參與家鄉建設。鼓勵返鄉農民工充分挖掘和利用家鄉比較優勢,在家鄉創業發展。對政府主導的農村公益性項目,支持農民工創設的企業和社會組織參與建設、管護和運營。引導有一定技能經驗的農民工在村提供家政、養老、托育、照護、維修等服務。支持技藝精湛、帶動產業發展能力強、符合條件的返鄉農民工申請認定鄉村工匠。支持符合條件的地區加強返鄉入鄉創業園建設。

  (五)引導企業家入鄉建設。發揮企業家重鄉情、善經營、樂奉獻的優勢,引導回鄉投資興業、舉辦社會事業。鼓勵企業家深挖農村土地、環境、人力、產業、市場、文化等資源的多元價值和多重功能,充分利用本村閑置建設用地及附近各類園區,發展智慧農業、高效農業、生態農業、休閑農業,推進產加銷一體化,帶動壯大村集體經濟。引導企業家積極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挖掘農村人文資源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促進美麗家鄉建設。引導企業家以捐資捐物、項目包建等形式,參與村內道路、供水、供氣、倉儲物流、公共照明、養老助殘、文化體育、地名標志等設施建設和管護。

  四、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各地要充分認識開展“我的家鄉我建設”活動的重要意義,將其作為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的重要抓手,切實增強責任感、使命感,有序推進活動實施。各有關部門要統籌資源力量,強化協同配合,加強督促指導,推動活動有效開展。強化縣級主體責任,縣級黨委、政府加強活動實施領導,細化活動實施方案,健全縣級統一組織、鄉級深化落實、村級具體實施的責任體系,為活動實施提供組織保障。

  (二)堅持規劃引領。堅持規劃先行,先規劃后建設、無規劃不建設,科學規劃村莊布局,防止“有村無民”造成浪費。健全政府組織領導、農民發揮主體作用、專業人員技術指導的村莊規劃編制機制,引導在村農民和在外老鄉、規劃師、設計師、大學生、企業家等共商共議村莊建設目標定位、任務舉措。提升村莊規劃的科學性實用性,確保村莊規劃同地方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同自然資源稟賦相契合,同風土人情相協調,同農民群眾生產生活需求相一致,以村莊規劃凝聚共識、匯聚人心、集聚力量。

  (三)實行清單引導。鼓勵以縣為單位編制公布“我的家鄉我建設”政策清單,明確政策措施和服務事項,優化政策和服務支撐,讓建設家鄉的各方人士穩得住、有期待、有保障。以村為單位編制需求清單,圍繞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目標,聚焦農民群眾所急所盼,優先將群眾需求強烈、短板突出、兼顧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條件改善的項目納入清單,明確今后一個時期的建設重點,強化家鄉建設需求牽引。

  (四)加大政策支持。各地要積極支持實施“我的家鄉我建設”活動,建立健全政府投入為主導、社會投入為補充的鄉村建設投入機制,推行鄉村建設籌資獎補機制和“財政資金+社會資金”共投機制,變傳統的“政府單投”為“多方眾籌”。全面落實公益性捐贈支出企業所得稅稅前結轉扣除政策。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在用地、用水、用氣、用電等要素保障方面對建設家鄉項目給予支持,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村莊開展增減掛鉤產生的節余指標,可按規定支持本地區村莊產業發展項目和公共設施建設。對符合條件的設計師、大學生、退役軍人、返鄉農民工、企業家等,對其子女、配偶、父母等近親屬在入托入學、就業就醫、養老入院等方面提供“綠色通道”。推動職稱評定、工資待遇等向鄉村教師、鄉村醫生、駐村鎮設計師傾斜,允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探索人才加入機制。

  (五)創新活動形式。發揮鄉情館、村史館對鄉情鄉愁的記錄作用,打造在外人士的情感地標和精神家園。建立鄉村兩級人才名錄,組建鄉村人才聯誼會,利用重要節假日舉辦座談、觀摩、走訪等活動。用好中國農民豐收節平臺,舉辦豐富多彩的群眾性慶祝豐收活動,架起在村農民和在外人士交流交往的橋梁。常態化舉辦村莊發展大會,用好家鄉群、朋友圈、貼吧、熱話等新媒體“圈子”,共話村史、共商村事、共研村計,吸引在外人士回歸。加強村莊歷史故事、知名人物、發展變遷等村情文化的整理宣傳,激發各方人士情感共鳴和家鄉建設熱情。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組織多方力量共同建設美好家園。

  (六)加強宣傳激勵。對在鄉村建設工作方面作出突出貢獻的組織或個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表彰獎勵。對服務家鄉意愿強烈的在鄉人才,符合條件的優先納入村級后備力量加強培養使用。支持行政村設立榮譽墻,營造行善、崇善、尊善氛圍。鼓勵各地對家鄉建設貢獻大的企業和個人,按規定予以項目留名支持。大力開展“我的家鄉我建設”活動宣傳,增強在村在外人士對活動的認知度,擴大活動影響力。及時宣傳“我的家鄉我建設”活動進展成效,發布一批典型案例,推廣好經驗好做法,發揮示范帶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