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攀枝花市仁和區“十三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

coffeezulin.com     發布時間:2021-11-23     來源:攀枝花市仁和區人民政府網      選擇閱讀字號:[ ]     閱讀次數:

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施科教興區戰略,加快建設教育強區和區域性教育高地,促進全區教育事業在“十三五”期間優先發展、科學發展,根據《攀枝花市仁和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攀枝花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攀枝花市“十三五”教育發展規劃》,制定本規劃。本發展規劃基期為2015年,規劃期為2016—2020年。

一、“十二五”教育發展回顧

(一)基本情況

 “十二五”期間,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和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關心幫助下,仁和教育事業取得了長足進步。歷屆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教育工作,切實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地位,堅持“科教興區”和“人才強區”戰略,不斷深化教育改革,在鞏固和擴大“兩基”成果的同時,著力發展高中階段教育,全面實施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項目,狠抓教育教學質量,無論從規模數量還是質量效益,都發生了明顯變化,小學、初中、高中質量穩步上升,全區呈現出小學基礎不斷鞏固、初中質量全面提升、高中教育加速發展的良好態勢,為“十三五”期間仁和教育事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全區現有各級各類學校23所。其中教師進修校1所,完全中學1所,初級中學4所,九年一貫制學校3所,小學14所(區直屬小學4所,鄉鎮中心校10所,小學教學點38個)。另有區屬省級示范幼兒園2所(區幼兒園,攀鋼仁和幼兒園),民辦幼兒園22所,鄉鎮中心校附設幼兒園13所。2015年春季學期,仁和區教育系統在職教職工1786人,其中:專任教師1694人,職工92人。全區中小學在校學生23025人,其中:小學在校學生12649人,初中在校學生7082人,高中在校學生3294人;在園幼兒5928人。

2010年被國家教育部列為四川省八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改革試點縣(區)”之一。2009年9月和2014年9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兩次聯合授予仁和區平地中心校“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稱號。2010年以來,區內課題《里潑民俗文化開發與民族小學校本課程建設研究》先后榮獲“攀枝花市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四川省人民政府‘普教’教學成果一等獎”和“國家教育部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教學研究成果二等獎”。2011年5月,仁和區教育工作高質量、高水平順利通過省政府督導評估驗收,各項指標均達到省政府驗收標準優秀等次。2013年12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團對仁和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情況進行全面的督導評估。仁和區縣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順利通過省級督導評估;2014年5月,仁和區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建設工作順利通過了國家教育督導委專家組的督導評估,2014年12月攀枝花市仁和區被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命名為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縣。

(二)主要工作及成效

1.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十二五”期間,結合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仁和教育著力抓好基層黨組織建設,加強對教育工作的領導。按照“圍繞教育抓黨建,抓好黨建促教育”的原則,貫徹落實好“書記抓,抓書記”工作責任制,創新載體,全面推行黨員奉獻積分制管理,開展“黨員義工日”、“黨員示范崗”、“創先爭優”等活動,不斷提升全區教育系統黨建工作科學化、制度化和規范化水平,處理好黨建工作與教育教學業務的關系,教育引導廣大黨員成為愛崗敬業、關愛學生、提高質量的標兵,助推教育系統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活動的開展,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

2.高度重視學前教育發展。構建了覆蓋城鄉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幼兒園安全衛生、保育教育等常規管理工作不斷加強,示范幼兒園的引領、示范作用充分發揮,鄉鎮中心幼兒園覆蓋率達100%,幼兒園辦園水平不斷提升,民辦幼兒園的辦園行為得到進一步規范。2014年,全區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96%,全區在園幼兒人數6115人(公辦園在園幼兒2374人,占全區在園幼兒總數的38.8%),全區建成省級示范幼兒園2所、市級示范幼兒園7所、區級示范幼兒園11所。“十二五”期間,改擴建平地鎮、大龍潭鄉、啊喇鄉3所幼兒園,新建7所幼兒園(其中:中壩鄉、大田鎮、總發鄉、布德鎮4所幼兒園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前進鎮、同德鎮中心幼兒園建設正在有序推進中;回購“和潤小區”幼兒園作為仁和鎮中心幼兒園,已于2014年10月投入使用)。隨著新一輪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2014—2016年)的逐步實施,將新建和改擴建太平鄉、務本鄉等12所幼兒園,到2015年底,全區在園幼兒6150人。學前三年毛入園率為96.2%,學前一年毛入園率達到99%。

3.努力促進義務教育基本均衡。仁和區作為四川省參加全國“推進縣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改革試點”八個區縣之一,全面落實“以縣為主”的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建立了區級職能部門以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為重點的教育工作目標責任制和義務教育經費投入保障機制,依法落實各級控輟保學責任,建立和完善弱勢群體關愛體系,努力促進教育公平。2014年全區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為100%,輟學率為0.04%;初中階段毛入學率為119.6%,輟學率為0.25,普及程度各項指標均在“十一五”末的基礎上得到鞏固提高。仁和區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工作2013年12月順利通過了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團督導評估組的評估,2014年5月順利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

4.著力提升高中辦學水平。不斷加大對高中階段教育的投入,高中學校辦學條件得到改善、教學質量不斷提升。一是先后新建了初中教學樓、運動場、籃球場、高三苑、科技圖書館、體育運動中心,校舍面積從2010年的60994平方米,提高到現在120500平方米,極大地改善了大河高中的辦學條件;二是配齊了理、化、生標準實驗室、多媒體、多功能教室、學生圖書閱覽室等,學校的設備設施不斷完善,順利通過了四川省實驗教學示范校、四川省現代技術教育示范校驗收。三是積極推進高中新課程改革,堅持全面育人、因材施教、分類育才,教學成績每年均有新突破。2014年,大河中學高考上線突破500人大關,上線率達到47.2%,比2010年的25.5%提高21.7個百分點,繼續保持高考本科上線人數縣區第一。

5.抓校舍建設改善辦學條件。“十二五”期間,我區大力實施校安工程、農村初中改造工程、學前教育工程、薄弱學校改造工程、營養改善計劃學校食堂建設等工程建設,新建、加固校舍151946平方米,共計投入資金21052萬元,較大程度地改善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促使我區生均校舍面積:小學從2010年的7.71平方米提高到現在的9.10平方米,中學由2010年的12.27平方米提高到現在的 14.56平方米。

6.實施教育優質資源全覆蓋工程。 一是根據上級要求,本著示范引領的宗旨,在9個鄉鎮中心校38個教學點實施“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促進教學點在開足開齊國家規定課程。二是寬帶網絡建設,嚴格按照省市相關要求對已有的學校寬帶進行升級擴容,鄉鎮及以上學校全部接入10M以上光纖,各村級學校也利用移動通村寬帶工程實現上網,全區22所中小學接入互聯網,寬帶接入率達100%。三是優質資源班班通,通過學校自籌、校企合作、政企合作等方式多渠道籌集資金,在6所中小學建成班班通多媒體教室217個,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基本配齊了多媒體教室、實驗室、圖書室、閱覽室等專用教室,推動教學方式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四是實施學校標準化建設和教育信息化建設工程。投入104.5萬元,對全區中小學勞技儀器設備進行配備;投入106萬元,對全區中小學數學儀器、小學科學儀器、初中理化生儀器進行配備;投入317.5萬元,對全區中小學音體美器材進行配備。共添置中小學教學儀器設備56250件(類),中小學儀器設備配齊率達98.2%。全區中小學達到《四川省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基本標準(試行)》文件要求。投入187.7萬元,添置學生用計算機581臺/套,新建計算機網絡教室4間;投入404.3萬元,新建大河初中理化生實驗室共9間、理化生準備室共6間、理化生儀器室共6間、化學藥品室和生物藥品室各1間;新建大河高中通用技術教室2間;完成大河高中“班班通”項目建設;建成大河中學校園網,完善了大河中學的實驗室儀器設備。投入807.6萬元,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設工程。共計投入資金1927.6萬元,全區教育信息化建設水平顯著提高。

7.抓改革提升學校管理水平。一是規范學校管理,認真開展學校常規管理工作的檢查指導,加強平時工作督導檢查及整改的結果通報,有效地促進學校管理的規范;二是建立督學責任區,落實了責任督學掛牌督導相關制度。加強對學校實施素質教育、規范辦學行為的常規督導工作,初步構建起了“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隨訪督查、責任追究”的督導機制,實現了對所有學校管理和教學工作的全面監督和指導。三是規范課程設置,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按照素質教育要求,進一步加強與實施新課程相適應的制度建設和課程管理;四是2011年起全區義務教育中小學教師實施績效工資。按照中小學布點及辦學規模,科學合理地定編、定崗、定責,實行教職工全員聘任,加大再分配力度,進一步搞活內部分配,建立了“一流業績、一流報酬”的再分配機制,有效地調動了教職工的積極性。五是進一步規范學校財務管理。成立“教育系統財務管理中心”,進一步完善“校財局管”的財務管理體制;六是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和制度建設,著力打造外顯的校園物質文化,合理安排財力,對學校、教學點進行美化、綠化、凈化,營造良好氛圍。

8.抓隊伍建設提高教師隊伍素質。一是切實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嚴格按照“誰主管,誰負責”和“分級負責,條塊結合”的原則,實施師德師風建設責任制,建立健全師德教育及激勵機制,將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考核、聘任(聘用)和評價的首要內容,實行師德“一票否決制”。成立師德考核小組,實行專人負責,對全區22所中小學校進行了師德師風考核,合格率為100%。二是積極落實農村和艱苦地區教師傾斜政策。在維持績效工資總量不變的前提下,每年列出140萬元資金作為仁和區農村教師津貼(不含金江片區,下同),每年兌現農村教師津貼總計140萬元(不含金江中小學、江林小學)。評優評先盡量向農村教師傾斜,在2012-2014學年度被評為各級各類先進的161名教師中,農村教師有82名,占受表彰教師總數的51%。三是“十二五”期間公開招聘教師144名,通過建立動態編制管理、區域內教師人力資源合理調配(流動)等機制,構建有利于城鄉教師有序流動、優秀教師資源合理配置的導向機制,優先補充農村小學及初中緊缺學科教師,切實解決了小學音、體、美教師師資的匱乏問題。目前,全區各學科教師配置齊全合理,生師比達到省定編制標準。現有小學專任教師905人、初中專任教師509人,小學、初中教師學歷合格率均達到100%,小學專科以上學歷達73 %、初中本科以上學歷的比例達 61%。全區教師中具有中級以上職稱的627人,占專任教師的44 %。四是建立校長任期制和交流制度,校長每屆任期3年,期滿通過民主測評、任期目標考核等程序后重新聘用。五是建立義務教育師資交流制度。仁和區結合義務教育學校實施了績效工資政策,積極探索并逐步完善區域內義務教育師資校際交流制度,合理配置教師資源,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9.教師培訓工作取得新突破。貫徹執行中小學校長持證上崗制度,全面完成“十二五”期間中小學校長培訓任務的基礎上,組織大河中學新增副校長參加上崗培訓,全區其他校長均參加上崗培訓并取得合格證,合格率100%。積極組織骨干教師參加高端研修培訓,2010—2014年共培訓 6600余人。加強對骨干教師的培訓、培養,發揮骨干教師引領作用。按照攀枝花市“百村支教”行動要求,每年從直屬學校選派10名教學骨干到邊遠學校支教,同時安排一定數量的優秀教師在農村和城區學校(幼兒園)支教、交流。2014年9月,區教育系統選派2名教師到藏區涼山州木里縣支教,圓滿完成涼山州木里縣15名校長到仁和區學校跟崗培訓的任務。積極支持、鼓勵教職工參加各種形式的學歷提高培訓,全區中小學在職教師的學歷合格率達100%。全區每年開展教師學歷培訓、新課改培訓、校長培訓等十余類培訓,每年培訓教師達3800余人次。積極建立與山東樂昌二中、成都市青羊區教育局及其所屬多所知名中小學的友好合作關系,先后選派遣20名校長和多名教師前往交流學習,努力打造仁和區的“名校長、名教師”隊伍,先后推薦17名校長、教師參加攀枝花市“123”工程,其中:名校長培養人選3人,教育專家培養人選6人,名教師培養人選8人。

10.著力提高學校后勤保障水平。一是完成對大田中學、同德小學、總發中學、啊喇小學、太平中小學、務本中小學、前進小學等7所學校食堂的改造更新;投入24萬元對21個教學點伙房設備設施進行改造和配置,全面提升了學生的就餐環境。除大河中學外,全區其余17所學生食堂均實施自主經營,飯菜質量、份量有較大提升,食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二是全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于2013年秋季學期全部實施營養改善計劃。每生每天3元補助標準,全年按在校時間200天計算。目前,全區22所中小學,17所實行食堂供餐,5所城區小學及38所教學點實行課間餐(牛奶+面點食品)。三是投入42萬,為全區22所中小學及1所幼兒園統一安裝了電熱溫開水機,基本解決了我區學校飲水安全問題。四是組織實施學前教育保教費減免政策,按每名兒童每年600元的標準,減免了全區所有在園兒童保教費。

11.貫徹落實各項教育惠民政策。一是實施義務教育“三免”政策。全部免除義務教育階段所有學生學雜費,免費為所有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提供教科書和作業本。二是按小學每生每年1000元、初中每生每年1250元的標準,為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寄宿學生補助生活費,按每生每年280元的標準為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寄宿學生補助肉食補貼。三是普通高中資助工作取得新突破,根據財政部教育部《關于建立普通高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國家資助制度的意見》,于2010年秋起,按每生每年平均1500元的標準和在校生36%的比例,為普通高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了國家助學金。四是中等職業教育資助水平全面提升。根據國家四部委《關于擴大中等職業教育免學費政策范圍進一步完善國家助學金制度的意見》精神,我市從2013年秋起,實施了少數民族地區學生免費中等職業教育政策,同時調整擴大了國家助學金資助范圍。2014年兌現本區學生2013年就讀我市中等職業學校減免學費106.3981萬元。五是積極落實普通高等教育資助政策。實施大學新生入學資助制度,嚴格按“省內院校錄取新生每人一次性補助500元、省外院校錄取新生每人一次性補助1000元”的標準,為省內特困大學新生提供交通費和開學后短期生活費。

12.抓常規管理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圍繞“和雅育德,陽光成長”德育理念,不斷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圍繞“重拳課堂,聚焦均衡”主題,不斷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以深入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核心,不斷加強學校常規管理,規范中小學辦學行為。率先進行了首屆“美德少年”評選及表彰活動;率先在全市設立“青少年科技創新區長獎”,累計有25名學生榮獲“攀枝花市青少年創新市長獎”。 在全市義務教育質量調研檢測中,仁和區中小學文化學科實現“保四爭三”總體目標,藝體學科綜合排實現了“保三爭二”目標,文化學科和藝體學科均位列農村區縣第一,全區中小學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2016 年大河中學學生在第三十屆四川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實踐活動大賽中《關于仁和區大河流域環境調查報告》獲省二等獎,市一等獎。

(三)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1.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任重道遠。仁和區由于歷史和經濟發展原因,經濟總量小,基礎薄弱,全區各中小學辦學條件不均衡的現象仍然存在,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仍然難以滿足。雖然2014年先后通過了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區)省級和國家兩級督導評估。但在教育資源均衡配置、中小學辦學條件改善,特別是校舍仍然不能適應區內教育發展總體需求,教育欠債短時期內難以化解。

2.教師隊伍結構、學科分布不合理。教師在區域間、城鄉間分布不均衡,農村學校師資力量薄弱,音體美等學科教師配備不能完全滿足教育教學需要。教師隊伍整體素質與實施素質教育以及教育現代化要求還不適應,部分教師責任心不強,專業水平不高,缺乏學科帶頭人。農村學校教師隊伍結構不合理,年齡偏大,專業能力不強。

3.學前教育發展還比較緩慢。一是城鄉公辦幼兒園發展不均衡。首先城區公辦幼兒園數量不足,目前,我區大部分城鎮住宅小區配套幼兒園還在規劃建設中,城區公辦幼兒園少,招生壓力大,不能滿足人民群眾入公辦園的需求。其次農村地區居住分散,部分幼兒到中心幼兒園入園路途較遠,導致部分鄉鎮入園率偏低。二是部分鄉鎮中心幼兒園辦園條件差,教學用房不足,活動場地狹小,教學設備設施缺乏。三是公辦幼兒園師資隊伍建設亟待進一步加強。各鄉鎮中心幼兒園教師大多數是小學教師轉崗,年齡普遍偏大;轉崗教師從事小學教育多年,教育方法跟不上現在的幼兒教育形勢。四是鄉鎮中心幼兒園收費低,幼兒園的正常運轉需要用中心校經費進行補充,增加了中心校的經濟壓力。五是民辦幼兒園教師隊伍不穩定,教師流動性大。

4.教育教學質量亟待提高。隨著區內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對優質資源的要求越來越高,希望子女能夠享受更加優質的教育資源,接受更好的教育,致使很多優質生源外流。全區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緩慢,特別是義務教育階段,已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

5.幼兒園現有編制少,但編制需求量大。根據教育部擬定的《幼兒園教師配備標準》,要求每個班至少要配備兩名專任教師、一名保育員,“兩教一保”是幼兒園最基本條件。根據2014年年底統計,仁和區幼兒園有13個班級,按規定至少需要39名工作人員,而現仁和區幼兒園編制28名,遠遠不能滿足基本需求。另外鄉鎮中心校附設幼兒園13所,幼兒2604人(含村小學前班),83個班,現有編制120人,而受機構編制“事業機構編制數以2012年年底數為基數只減不增”的政策要求影響,且幼兒園的編制需求量較大,新增事業編制困難。

6.學校后勤工作人員嚴重不足。一是隨著國家對農村學校營養餐計劃的推行,加上對學校安全形勢的加強,學校對于炊事員、保安等后勤工作人員的需求量也進一步增加。二是仁和區轄區分布較廣,地形以山地為主,且邊遠民族鄉鎮也較多,自“撤點并校”以來,導致學校寄宿生增多,因此對于宿管員、炊事員的需求量也進一步增加。三是按照《學校衛生工作條例》(1990年6月9日國家教委、衛生部發布) 第二十條“城市普通中小學、農村中心小學和普通中學設衛生室,按學生人數六百比一的比例配備專職衛生技術人員。”“學生人數不足六百人的學校,可以配備專職或者兼職保健教師,開展學校衛生工作。”的規定。仁和區大多學校的學生人數都超過了600人,但 截至目前僅有6所學校配備有校醫,與要求的600人以上學校需配1名校醫的標準差距甚遠。

7.一是籌集建設資金困難。校安工程、大河中學基礎設施建設等重大項目,除上級專項資金外,區級財政到位資金1.2億元, 目前仍有缺口資金約3000萬元,還需要繼續籌集到位。二是用地十分困難,導致仁和鎮中心學校遷建工程等項目難以推進。三是由于資金困難,部分學校運動場地項目無法啟動。

二、“十三五”教育發展規劃

(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及政策,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學發展、內涵發展、特色發展,堅持以“幸福仁和、品質教育”的發展思路和“走向生本,質量至上,內涵發展,一校一品”的工作目標,力爭仁和教育在今后五年內健康、有序地發展,更好地服務于仁和經濟發展、服務于民生改善、服務于社會進步,為建設“富裕、活力、生態、和諧”仁和作出應有貢獻。

(二)發展目標

2020年,全區基本構建以義務教育內涵發展,學前教育、高中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協調發展,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的教育體系。通過局部調整我區辦學布局,實施寄宿制工程、全面改薄等工程,進一步改善辦學條件,規范中小學內部管理、優化師資隊伍、深化課程改革、加強文化建設、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實施,力爭辦成一批“校園環境優美,文化氛圍濃厚,教師素質過硬,教學質量優良”的優質學校。

──學前教育。學前教育規模進一步擴大,教育管理體系進一步完善,基本普及學前三年教育,城鄉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97 %。

──義務教育。進一步鞏固提高“普九”成果,小學、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分別保持100%、99.5%以上。

──高中階段教育。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95%以上,全區實現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目標。

──職業教育。全面實施“職業教育攻堅計劃”,就讀中職學校和普通高中學生的比例達到5248左右。

──民族教育。全面實施《四川省民族地區教育發展十年行動計劃(2011—2020)》,區內少數民族子女享受國民教育程度達到全區平均水平。

──特殊教育。進一步完善隨班就讀體系,殘疾兒童入學率達97%以上

──民族教育。全面實施《四川省民族地區教育發展十年行動計劃(2011—2020)》,區內少數民族子女享受國民教育程度達到全區平均水平。

──全民受教育程度。構建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相結合、職前教育與職后教育相結合、普通教育與成人教育相互溝通銜接的全民教育體系,轄區居民科學文化素質進一步提高。

 “十三五”期間教育發展主要目標表

指標名稱

22015現有水平

22020年預計發展目標

一、事業發展

 

 

1.學前教育

 

 

在園幼兒人數(人))

61161155

62006200

學前三年毛入園率((%)

96   96

97     97

學前一年毛入園率((%)

99   99

99.599.5

2.九年義務教育

 

 

在校生(人))

1973197311

201720175

小學學齡人口入學率((%)

100%100

100%100

小學畢業生升學率((%)

100%100

100%100

初中學齡人口入學率((%)

99.799.76%

99.999.966%

初中畢業生升學率(%)

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

96.496.47

97%    97

3.特殊教育

 

 

適齡殘疾兒童入學率((%)

93.693.68

97%   97

4.高中階段教育

 

 

在校生(人))

68566856

62186218

毛入學率((%)

86%   86

96%  96

普職比

5.0 5.0:5.05.0

4.94.9:5.15.1

1)普通高中教育

 

 

招生(人))

27002700

30003000

在校生(人))

34523452

31763176

2)中等職業教育

 

 

招生(人))

 

 

在校生(人))

34043404

30423042

二、師資水平

 

 

1.小學教師學歷達標率((%)

100%100

100%100

2.初中教師學歷達標率((%)

100%100

100%100

3.高中教師學歷達標率((%)

100%100

100%100

4.小學教師學歷層次提高率((%)

71%   71

85     85

5.初中教師學歷層次提高率((%)

61%   61

80%   80

三、辦學條件

 

 

1.“全面改薄”工程((%)

50%   50

100%100

2.按新標準裝備達標學校((%)

98

100

 

(三)體制改革

創新人才培養體制。堅持德育為先,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學校教育全過程,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堅定學生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強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教育,增強學生愛國情感和改革創新精神。加強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培養學生團結互助、誠實守信、遵紀守法、艱苦奮斗的良好品質。創新德育形式,豐富德育內容,不斷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堅持能力為重,樹立多樣化人才觀念,關注學生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尊重個人選擇,鼓勵個性發展,發展每一個學生的優勢潛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營造獨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環境。堅持全面發展,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廣泛開展適合青少年特點的校內外體育活動,加強藝術教育和科學實踐活動,重視安全教育、國防教育,實現文化知識學習與思想品德修養相統一。

完善中小學招生制度。堅持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就近免試入學制度,禁止各種形式的考試和面試。完善初中升高中考試招生方法,全面實施學業水平考試與綜合素質評價相結合的高中招生制度。建立在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基礎上,以統一考試錄取為主,與分層次、多元化選拔和多樣化錄取方式相結合的高??荚囌猩贫取?/span>

完善現代學校管理體系。進一步完善依法辦學,自主管理,民主監督,社會參與的現代學校制度,政府從直接行政管理為主轉向規劃引導,政策調控,資源配置,信息服務,督導評估等宏觀管理為主,推動學??茖W發展。進一步完善校長負責制,建立起依法辦學,科學管理,職責分明,民主監督的學校內部管理體系。

深入推進辦學體制改革。健全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辦學主體多元、辦學形式多樣,充滿生機活力的辦學體制,以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加強品牌學校打造,薄弱學校建設為重點,增強公辦學校的辦學活力,提高公辦學校的辦學水平和效益。支持和鼓勵民辦學校創新體制機制和育人模式,增強品牌意識,加強內涵建設,努力辦出特色。

深化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按照建立“政事分開,權責明確,統籌協調,規范有序”現代教育管理制度要求,進一步落實各級政府的職責,轉變政府教育管理職能,建立和完善教育重大決策聽證制度,合法性審查制度,實施情況后評估制度,責任追究制度。進一步建立和完善校長負責制,大力推教師聘任制、績效制和校校、中層領導競聘上制、校任期目管理任制主要形式的人事分配、聘任制度改革,正建立起校能上能下、教師能出、職務能高能低、工能多少,重能力、重實績、重貢獻部管理競爭機制。完善校長任職條件和任用辦法,實行校務會議等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教職工代表大會制度,不斷完善科學民主決策機制。建立中小學家長委員會,引導社區(村)和有關專業人士參與學校管理和監督,構建依法辦學、自主管理、民主監督、社會參與的現代學校運行機制。形成以政府辦學為主體、全社會積極參與、公辦教育和民辦教育共同發展的辦學體制。

創新辦學思路和辦學模式。進一步擴大全區教育對外開放力度,加強與市內外發達地區教育交流與合作,不斷擴大優質、品牌教育資源。扎實推進品牌、特色學校培育工程,力爭在5年培育3-5所學校管理水平高、教學質量好、辦學特色鮮明的優質、特色學校,增強優質教育的帶動力和聚集力,帶動仁和區教育大發展、快發展。

推進課堂教學改革。確立現代教育理念,堅持育人為本,樹立科學的教育質量觀,創新培養模式,把學生的全面發展、成長成才作為出發點和立足點。努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和人文素質,加強教學實踐和課外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適應社會能力。創造寬松和諧的育人環境,改革課堂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實效。開足開齊藝術教育課程,努力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藝術修養。重視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科學安排學生的在校時間,推進陽光體育活動,堅持每天鍛煉一小時,使學生心理健康、體魄強健。抓好四個結合,加強環境教育。一是與學科教學相結合。環境教育具有綜合性、邊緣性的特點,諸多學科都涉及到環境教育內容,所以要求相關科目教師積極滲透環境教育,具體要落實到教學計劃、教案中,并進行環境教育教案的常規檢查和好課評比,將環境教育與學科教育有機地結合、滲透、拓寬、深化,使環境教育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從而增強學生對環保的感性和理性的認識;二是與環保紀念日相結合。積極利用環保紀念日及時對學生環保教育,“3.12”開展植樹節活動,上街開展護綠活動,地球日、愛鳥周、世界環境日、無煙日等要上街做好宣傳工作,發放環保宣傳品,開好主題活動;三是與行為習慣相結合,要求做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訓練教育,要求學生愛綠護綠,不亂扔亂拋雜物,不在墻上桌上亂涂亂畫亂刻;學校和教師要經常檢查學生的學習活動環境,如教室、班級環保區等,以整齊干凈為標準,評比打分,作為班級常規管理,使每一個學生在愛環境的每個具體行為上檢查自己“做好事”,“不做壞事”,在公共場合,如街道、醫院、公園等不隨地葉痰,不拋任何雜物,不損壞一草一木;四是與綜合實踐活動相結合。教育是一種做的哲學,學校環境教育只有與課程相結合,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學校將以綠色環保作為學校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以凸現學校文化特色。

完善以思想道德素質、綜合實踐能力、學業水平等為主要內容的與素質教育相適應的學生評價體系,建立科學、多樣的評價標準。開展由政府、學校、社會各方面共同參與的教育質量評價活動。

加快品牌學校打造步伐。有序指導大河中學、民族中學、東風小學、平地中心校、四十九小學、五十一小學、西路小學等一批具有競爭實力的學校,制定創建品牌學校的工作方案,注重辦學理念,辦學行為,辦學業績的認知度、認可度和美譽度;注重品牌學校的內涵發展,強化內部管理,提升隊伍素質,有效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用品牌效應帶動其他學校整體發展,提升全區教育的整體競爭力,促進全區教育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高,促進仁和教育科學發展。

(四)主要任務

1.學前教育:學前三年毛入園率97%以上,每個鄉鎮均建有一所公辦幼兒園。重點建設農村幼兒園,利用農村閑置校舍進行改造,辦成:①“3+2”模式,即幼兒三年,小學兩年;②“3+6”模式,即幼兒三年,小學六年;③純幼兒園,即小班、中班、大班或混合式。鼓勵1-2所小區配套幼兒園辦高端民辦園,滿足廣大家長對學前教育服務的不同層次需求。大力發展城區普惠性幼兒園,城區每個街道、鎮發展1-2所普惠性幼兒園,初步建成以公辦幼兒園和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為主體、布局合理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多種方式吸引社會力量辦園,實現廣覆蓋、?;?。強化學前教育教研機構建設。以《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為核心,指導幼兒園進行保育教育工作。

2.義務教育:樹立科學的教育質量觀,以素質教育為導向,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深化課程改革,鼓勵學校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實驗,努力辦出特色、辦出水平。進一步完善義務教育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和學生學業質量評價體系,科學評價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引導學校按照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實施教育,引導社會按照正確的教育觀念評價教育和學校。認真開展教學研究,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切實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全面落實國家課程計劃,開齊開足規定課程。抓好示范引領,補齊教育教學質量“短板”,全面提高我區教育質量。以學校標準化建設為抓手,新建網絡多媒體教室276間,全面實現優質資源班班通,深入推進“三通兩平臺建設”,全面建成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務體系。突出鄉村學校建設和薄弱學校改造兩個重點,抓住改善辦學條件、保障師資隊伍、優化教學過程、落實扶弱助困四個關鍵環節,新建、改擴建中小學實驗室8個,并配齊、配足實驗儀器;完善21所中小學圖書室設施設備及信息化管理平臺,新增圖書46000冊。加大投入,在10所中小學更新計算機網絡教室13間,購置學生電腦285臺;按《四川省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中小學校辦學條件基本標準》,到2020年,力爭實現國家教育信息化標準達標率達98%以上,切實縮小區域之間、城鄉之間、校際之間差距,實現區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入學率: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保持在100%,初中適齡少年入學率達到99.5%以上,視力、聽力、智力三類殘疾適齡兒童少年義務教育階段入學率均達97%,流入本地適齡隨遷兒童少年均能接受義務教育。

輟學率:小學在校生年輟學率控制在0.05%以內,初中在校生年輟學率控制在0.5%以內。

升學率:小學畢業升學率達到100%,初中畢業升學率達到97%。

鞏固率: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6%以上。

3.高中教育:加大大河中學建設力度,力爭把大河中學建成省級二類示范性高中。全面實施高中課程改革,注重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建立學生學業成績與綜合素質評價相結合的發展性評價體系,努力提升大河中學整體辦學水平,不斷提升教學質量,根據需要,適當增加職業教育內容,為高中學生提供職業教育。

4.職業教育:實現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在校生的比例大體相當,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達3000人以上。

5.民族教育。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優先發展民族鄉鎮教育,普及學前一年雙語教育,基本普及學前兩年教育,鞏固提高九年義務教育,普及高中階段教育。

6.招生考試:根據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需要,適時增加我區現有的標準化考場間數及設備。根據國家教育部關于教師資格證考試的相關規定,教師資格證的相關考試將由當地招生考試機構組織,每年考試2次,預計“十三五”期間,以我區招生辦公室目前人員編制數在現有基礎上增加3人;再建1個標準化考點,增加標準化考場50間,按照2011年的建設標準,預計投入50萬元;增加標準化考場所需報名信息采集設備2臺,考場用身份驗證設備60臺,預計投入13萬元。根據四川省教育廳和四川省教育考試院關于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征求意見稿)相關規定,我區需建設相應的英語考試專用考場,用于考英語聽力和英語口語,十三五期間需建設10間英語標準化專用考場。

7.學校布局:按照初中集中在縣城或聚集性城鎮,小學高段集中到鄉鎮中心校,低段在村小教學點就近入學,通過新建、改擴建等方式,合理調整義務教育學校布局,在城區新建1所九年一貫制學校(四川仁和思源實驗學校),進一步優化和整合教育資源。根據城市新區建設和城鎮化進程,同步規劃建設中小學校,切實解決大班額問題,逐步推行小班化教學。

(五)保障措施

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區委、區政府及相關部門要切實落實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認真實施《教育法》、《義務教育法》,承擔推進教育發展的責任和義務。定期召開教育工作會議,科學決策,重點謀劃,有序推進,及時研究解決教育改革和發展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確保教育發展規劃落實到位。

加大教育經費投入。一是加大投入力度,嚴格按照教育法律法規,依法建立穩定教育投入保障機制,完善教育經費預算編制制度和預算執行情況審議制度。多渠道籌集教育經費,依法保障教育“三個增長”,確保公共財政教育撥款增長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保證在校學生人均教育經費、教師工資、和學生生均公用經費逐步增長,逐步提高公共財政教育經費支出在公共財政支出中所占的比例。二是加強農村稅費改革教育轉移支付資金管理,確保農村稅費改革轉移支付資金50%撥款用于教育,加大城市教育費附件和地方教育附加的征收和管理,并依法足額征收,全部用于教育,認真落實省政府的有關文件精神,確保土地出讓金收益10%,計提教育基金用于教育,壓縮行政運行經費5%計提用于教育,城市建設維護費5%計提用于教育。三是完善農村中小學公用經費保障機制,按國家基準定額標準合理安排資金,保證學校的正常運轉和基本辦學需求,認真落實履行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擔的責任,確保中小學公用經費按時足額撥付到位。四是落實教育惠民政策和保障機制。落實義務教育階段“兩免一補”、營養改善計劃專項資金、中職和普通高中國家助學金資助等惠民資助政策,確保義務教育階段中小校寄宿家庭困難學生,普通高中貧困學生,中職學生能夠得到資助,完成學業。五是加大中小學校舍建設力度,多渠道、多方面籌措教育經費,改善辦學條件。組織實施“全面改薄”工程、寄宿制學生宿舍改造工程,學校布局調整規劃項目工程和校舍維修改造項目工程;積極爭取社會各界捐贈資金,鼓勵社會各界力量捐資辦學。六是強化教育資金監督,嚴格執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財務規章制度,建立健全各項財務管理制度,完善學校審批制度、支出管理辦法,確保教育的經費安全、高效、規范運行,充分發揮資金的使用效益。堅持教育校舍建設專項資金??顚S?、規范運行,嚴格工程資金審計決算制度,確保建設資金符合財務規定。

推進教育均衡發展。一是科學合理調整學校布局,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全力打造示范性高級中學和職業學校,確保初中畢業生有學上、上好學、學得好、有出路;繼續實施好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項目工程,辦好農村小學寄宿制學校,有計劃地撤并、恢復部分教學點;二是加強薄弱學校校舍建設、教育教學設備建設;三是加強薄弱學校師資隊伍建設:①在完善城區教師支教制度的同時,建立、健全農村教師定期學習進修制度,增強農村教師隊伍的造血功能,緩解農村地區師資素質較低的問題。②采取措施,鼓勵大學畢業生、特崗教師到農村特別是貧困、邊遠地區教學點任教。通過以上努力逐步實現城鄉教育的均衡發展。

加強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學前教育建設工程”,計劃投入資金1563萬元,新建、改擴建3所公辦幼兒園,建設園舍面積6000㎡,推進城鄉幼兒園標準化建設,全面改善學前教育辦學條件實施“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計劃”, 計劃投入資金10360萬元,實施單體項目16個,建設校舍面積47560㎡,全面改善學校辦學條件,達到基本辦學條件標準,促進教育均衡新建“四川仁和思源實驗學校(仁和鎮中心學校)”,學校辦學為規模52個教學班、在校生2440人,學校占地77.3畝、校舍總面積33000、總投資1.3億元。實施“農村教師周轉宿舍建設工程”,計劃投入資金1117萬元,實施單體項目6個,新建周轉宿舍面積4787㎡,為農村教師提供必要的住所。完善學校運動場建設,計劃投入資金1094萬元,新建和改擴建10個運動場,建設運動場面積56300㎡,解決學校沒有運動場地的問題,不斷完善學校運動功能,保障學生體育素質的提高。加大校園環境建設的力度,努力建設一批環境優美、功能完善的新校園,不斷提高辦學水平。(基礎設施建設明細表附后)。

全面推進依法治校。以依法治區、“七五”普法為契機,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工作,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和相關的教育法律、法規、規章,建立健全教育行政執法的有關制度,不斷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用法律、法規和規章來規范執法行為;在法律、法規規定的權限范圍內推行預案制,不斷完善各種管理制度,使各種管理制度更有利于促進事業發展,把職工的行為規范在法律、法規上來,以達到以法管人、以制度管人的目的,不斷完善執法監督機制和行政決策、管理、執法的有關制度,規范行政執法行為。不斷完善教職工對學校的民主監督制度,發揮工會、教代會的作用,調動教職工參與學校管理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校黨支部的保證、監督作用,使學校各項工作步入法制化、規范化軌道。充分發揮教育督導的“監督、檢查、評估、指導”作用,按照《仁和區中小學辦學水平綜合督導評估方案》,定期不定期對鄉鎮和學校在促進教育發展過程中所開展的一系列工作進行檢查指導,有效增強執行力,把各項目標任務真正落到實處。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一是建立健全師德激勵機制,加強師德師風教育。深入貫徹《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以下簡稱《師德規范》),緊緊圍繞實施素質教育、全面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目標要求,以愛國守法、愛崗敬業、關愛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終身學習為重點,持續開展形式多樣的師德教育活動,積極引導廣大教師樹立崇高的職業理想,全面提高師德素養,做人民滿意的教師,二是規范教師從教行為。堅持依法治教、從嚴治教,嚴格按照《教育法》、《教師法》、《師德規范》要求,規范教師思想行為和職業行為。對違反《師德規范》的教師,予以批評教育,情節嚴重的,予以嚴肅處理;加強高中、幼兒教師隊伍建設,有計劃地引進高層次人才充實高中教師隊伍,通過事業單位招考、教師轉崗等方式,逐年配足、配齊幼兒教師;三是加大名師工作室、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的培訓力度;四是加強教師的教育與培訓,根據教師的專業結構和學習需求,有計劃地選派和鼓勵教師參加學歷提高培訓,通過培訓使各中小學專任教師達到國家規定的相應學歷,大面積提高教師專業素養和職業能力;五是加強校長隊伍建設,完善校長持證上崗制度,組織開展中小學校長任職資格培訓,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對校長進行考核,進一步提高校長管理學校的能力和水平,依法治校;六是積極推進縣域內校長教師定期交流輪崗工作,實現縣域內校長教師資源均衡配置,改變縣域內學校優質校長教師資源配置,縮小城鄉、校際之間差距,破解擇校難題,整體提升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推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促使學校校長教師由“學校人”變為“系統人”,確保“區管校用”管理機制的落實,激發校長教師隊伍活力,為辦好每一所學校提供有力保障,加快教育快速發展。

狠抓新“兩基”目標實現。一是督促各鄉鎮做好“基本普及學前教育”工作,切實做好農村村級幼兒園的建設和管理,確保新“兩基”目標的如期實現;二是采取有效措施,組織動員適齡幼兒、兒童、少年按時到校學習,進一步提高新“兩基”工作質量;三是繼續抓好高中階段的基本普及工作,不斷深化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推進普通高中多元化、特色化和多樣化發展,努力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

強化教研教改工作。一是加強中小學教育教學質量動態監控。組織開展教學質量檢測和有針對性開展薄弱學科質量監測工作,形成有效的教學質量監控和反饋體系。建立對學校、教師、學生的科學評價體系,樹立全面發展的質量觀,把對教育教學質量的管理貫穿于學校工作的全過程。引導和激勵學校通過內涵發展,整體提升學校辦學水平,形成學校自主發展機制,建立跟蹤、監測、評估、反饋機制。狠抓高考、中考備考工作,組織好中、高考力爭高考逐年有新突破,中考成績穩中有升。在全區上下形成全力以赴抓教學、精益求精抓質量的濃厚氛圍。二是強化教育科研工作。建立健全以提高教育質量為目的的教育科研管理機制。進一步健全區、鄉鎮、學校教研網絡,重視對教學質量的調研和分析,對學校教學做到及時診斷、及時分析、及時指導、及時調整,探索切合本區實際,有效促進教學質量提升的新路子。抓好教學管理,督促學??茖W安排作息時間,嚴格執行國家課程計劃,開齊國家和地方規定的課程,開足課時,強化實驗教學,努力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加大教育科研經費投入,提高經費使用效益,倡導基于課堂、基于學生、基于教師的務實教學研究活動,大力開展教師專業技能(優質課)競賽、“送教下鄉、城鄉結對”等活動,加大對薄弱學校扶持,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城鄉共享,縮小學校間的差距,提高整體辦學水平。充分發揮教育科研在教師專業成長、新課程改革和教育行政決策中的引領、推動、參謀作用。三是大力開展課題研究,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教師參與課題研究是由經驗型教師向專家型教師過渡的必經之路。進一步加強課題的申報和管理工作,加強對已立項的省、市課題的指導和過程管理,與省市做好對接對本區內到期的課題進行結題驗收、評審鑒定,做好各年度省、市課題申報工作,繼續開展區級課題申報、立項和研究工作,高中、初中、鄉鎮中心小學力爭實現校校有課題,人人參與課題研究的目標,通過課題研究,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設步伐。以實施“3211”建設計劃為抓手(即“三通工程”(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兩個平臺”(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一批試點示范”(教育信息化示范區域和示范學校),“一批培訓基地”(教育信息化師資人員培訓培養基地),加快推進我區教育信息化建設進程。建成覆蓋城鄉各類學校的數字化教育服務體系,建立完善中小學現代教育技術裝備維護發展常態資金投入保障機制,重點加強農村學校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有效發揮農村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的作用,不斷縮小城鄉教育信息化差距。加強中小學現代教育資源建設和使用,加大網絡教學資源庫建設力度,建立自動錄播教室、數字校園應用系統,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

提高后勤管理和保障水平。一是按中央、省、市相關要求,繼續深入推進營養改善計劃項目的實施,2016年春季學期將原每人每天3元的補助標準調高為4元;2018年末,22所中小學(除教學點外)全部實現食堂供餐模式。二是優化學校食堂內部硬件結構。積極推進“明廚亮灶”項目的實施,使學校食堂的經營管理均實現透明化、公開化,全面接受學生、教師及社會的監督。三是加強農村學校飲水安全管理,與食藥、衛生、水務、鄉鎮政府等部門形成合力,出臺農村學校飲水安全保障制度(條例),確保農村學校使用上穩定、清潔衛生的水源。四是加大宣傳和監督的力度,確保各項教育資助政策全面有效的得以實施。

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強化學校德育功能,始終把德育工作與法制教育相結合,與教學過程相結合,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與公民道德相結合,與廉政文化進校園相結合,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培養學生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建立仁和區教學過程監控機制,正確處理好提高教學質量與實施素質教育的關系,正確處理好提高教學質量與規范辦學行為的關系,潛心抓好高效課堂、優質課堂建設;切實轉變教學方式,進一步提高仁和教育質量;全面啟動“陽光體育”活動,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課間活動,以全區傳統體育項目和舉辦校園文化藝術節為載體,極大豐富學生課外活動,培養學生廣泛興趣的愛好,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落實教育惠民政策。認真貫徹執行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入學政策,采取分散安置和集中安置的辦法,安排好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入學就讀,與區域內義務教育學生享受同等待遇;做好“留守兒童”管理教育工作,進一步完善“三殘”兒童入學保障制度,全面實施免費教育,促進仁和教育和諧發展。

完善安全維穩機制。進一步完善校園安全防控體系和應急管理體系,建立仁和教育安全維穩機制,注重師生、干群、職工與職工之間關系的處理,避免師生、干群、職工之間沖突發生;加強校內外安全隱患排查,認真排查并及時整改安全維穩工作中的薄弱環節,妥善處理校內和系統內突發公共事件;努力規范辦學行為,切實維護人民群眾和師生員工的合法權益;進一步加強對師生安全衛生知識教育,提高師生安全衛生知識及自我保護意識,進一步完善學校食堂、商店衛生防疫管理制度,預防衛生安全事故發生;保持穩定和諧的大好局面,為教育改革和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加強學校環境保護工作力度。一是將環保教育納入學校課程之中,結合“世界環境日”、“世界地球日”、“國際愛鳥周”等各類活動,開展環保宣傳活動,大力營造環境保護的濃厚氛圍,努力提高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二是學校在每周的班會課或團隊活動中將環保教育作為主題,經常強調保護環境是每個公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學生通過辦手抄報、黑板報、參加環?;顒拥确绞较蛲瑢W、家長、親屬宣傳環保知識,取得較好的效果;三是加強實施環境教育課程的師資隊伍建設,采取集中培訓、教學觀摩、論文評比、參觀考察等形式,提高師資隊伍素質。四是各學校均將危險化學廢棄物品集中分類存放,并做好了標識標志和密封工作,同時將各學校所涉及的危險化學廢棄物品全部登記制作了臺賬明細。對區屬各學校的危險化學廢棄物進行統一銷毀清理,確保學校的實驗環境和整體環境安全環保。

 三、“十三五”規劃建議

(一)加強中小學教師隊伍師德師風建設,切實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真貫徹《攀枝花區教育局關于進一步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的意見》,健全教師職業道德考核與獎懲辦法,堅持教師晉職、晉級、評優師德考核“一票否決制”,逐步建立促進教師職業道德與教育水平不斷提高的長效機制。

(二)大力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一是穩定農村鄉鎮教師隊伍。在充分利用好國家對農村教師現有政策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農村教師的福利待遇,采用各種手段解決農村教師住房、醫療等后顧之憂,豐富農村教師的業余文化生活。二是改善農村鄉鎮師資緊缺狀況。繼續加大對偏遠鄉鎮學校在編制上的政策傾斜,積極采取公開招聘引進和特崗教師補充的辦法,緩解農村鄉鎮教師緊缺狀況。三是采用多種形式加大培訓力度,促進農村鄉鎮教師素質的提高。努力提高農村學校自身的“造血”功能,積極開展校本培訓;組織城區優秀教師送教下鄉,舉辦“名師風采展示”和“名校長論壇”活動等。四是完善城區學校教師支教制度。按照《攀枝花市教育局關于進一步推進城鎮教師支援農村教育工作加快中小學教師城鄉交流的意見》要求,嚴格執行2015年及以后新分配的教師必須有一年農村學校任教經歷,才能晉升高一級職稱的規定。每年安排一定數量的城區學校骨干教師到農村鄉鎮支教,積極參與攀枝花市“百村支教行動計劃”,著力解決邊遠貧困山區中小學教師隊伍數量不足和結構不合理的問題。

(三)積極營造全社會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提高教師社會地位。建立健全攀枝花區名師、各級各類模范、優秀教師(校長)、優秀教育工作者、師德標兵、優秀班主任評選表彰制度。營造全社會理解教育、支持教育、尊重教師、關心教師的濃厚氛圍。倡導和鼓勵社會各界尊師重教、捐資辦學、捐資興師。適當增加人大、政協及其他群團組織中教師代表的名額,提高教師參政議,適當提高教師在各級各類表彰中的比例,努力提高教師的政治地位,使教師職業真正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

(四)加強對編制核定標準的及時調整更新。師資建設是實現教育均衡發展的關鍵,科學的教師配置是教育教學活動順利開展的基本保障,也是提高辦學水平和質量的重要前提。建議將學校班級數作為核編要素之一納入編制核定標準,適當增加一定的專任教師編制,村小及“一師一校”單獨核編,適當增加幼兒園教職工編制。

(五)建立合理的教師交流機制。一方面,要建立城鎮中小學教師到鄉鎮定期服務制度,選派農村學校急需的優秀骨干教師到農村“插隊落戶”;另一方面也要選派農村學校有發展潛力的中青年教師到城鎮學校充電,跟班學習,使農村教師的整體素質得到提高。同時可以借鑒其他地方實行的“無校籍管理”制度,深化教師“區管校用(聘)”的用人機制改革,大力促進教師資源均衡配置。

(六)進一步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吸引優秀人才到我區從事教育工作。開辟綠色通道,吸引外地特級教師、高級教師和優秀大學畢業生到我區從事教育工作,進一步加大我區人才引進的力度。

(七)加大地方資金配套力度。一是千方百計爭取上級資金,加大本級資金投入,努力推進“全面改薄”項目建設,完善義務教育學?;巨k學條件。二是加強與當地政府協調,積極開展仁和鎮中心學校、布德中小學和太平中小學建設征地工作,加快推進項目建設。三是加快前期工作,力爭各項目按期推進。

 

附件:仁和區“十三五”教育項目規劃表

 

 

附件:

仁和區“十三五”教育建設項目、設備設施購置規劃表2016-2020年)

 

項目類別

學校名稱

項目名稱

建設性質

建設內容

規劃投資

預計實施

時間

 注

學前教育建設

務本鄉中心幼兒園

幼兒園園舍

新建

1200

318

2016

學前教育工程

啊喇鄉中心幼兒園

幼兒園園舍

新建

1200

318

2017

學前教育工程

仁和區幼兒園

幼兒園園舍

改擴建

3600

927

2018

學前教育工程

蓮花村幼兒園

幼兒園園舍

新建

3960

1188

2016

學前教育工程

上城幼兒園

幼兒園園舍

新建

1782

535

2017

學前教育工程

華芝幼兒園

幼兒園園舍

新建

1782

535

2018

學前教育工程

水岸沙灣幼兒園

幼兒園園舍

新建

1782

535

2019

學前教育工程

福田幼兒園

幼兒園園舍

改擴建

1188

107

2016

學前教育工程

學校校舍建設

大龍潭鄉中心學校

教學綜合樓

新建

1200

264

2018

全面改薄工程

四十九公里小學

教學樓

新建

4400

968

2019

全面改薄工程

五十一公里小學

教學綜合樓

新建

4100

902

2018

全面改薄工程

四川仁和思源實驗學校(仁和鎮中心學校)

教學樓

新建

11900

2618

2016

全面改薄工程

四川仁和思源實驗學校(仁和鎮中心學校)

綜合樓

新建

2000

418

2016

全面改薄工程

太平中小學校

教學綜合樓

新建

1600

349

2016

全面改薄工程

民族初級中學

教學樓改造

維修加固

1000

57

2019

全面改薄工程

布德中小學校

教學綜合樓2

新建

2000

462

2017

全面改薄工程

務本中小學校

綜合樓

新建

1000

220

2019

全面改薄工程

四十九公里小學

學生食堂

新建

1700

397

2016

全面改薄工程

五十一公里小學

學生食堂

新建

1020

224

2016

全面改薄工程

四川仁和思源實驗學校(仁和鎮中心學校)

學生食堂

新建

3300

762

2017

全面改薄工程

四川仁和思源實驗學校(仁和鎮中心學校)

學生宿舍

新建

9000

1980

2017

全面改薄工程

布德中小學校

學生宿舍樓3

新建

2000

440

2016

全面改薄工程

運動場建設

同德鎮中心學校

200米運動場

新建

1700

26

2016

全面改薄工程

大田鎮中心學校

200米運動場

新建

5400

81

2016

全面改薄工程

四十九公里小學

250米運動場

新建

7500

150

2018

全面改薄工程

五十一公里小學

200米運動場

新建

5900

118

2018

全面改薄工程

民族初級中學

250米運動場

新建

9400

188

2016

全面改薄工程

四川仁和思源實驗學校(仁和鎮中心學校)

300米運動場

新建

9400

188

2018

全面改薄工程

太平中小學校

200米運動場

新建

2700

57

2017

全面改薄工程

務本中小學校

200米運動場

新建

3000

60

2020

全面改薄工程

教師周轉宿舍建設

布德中小學校

教師周轉房

新建

840

185

2016

教師周轉房工程

四川仁和思源實驗學校(仁和鎮中心學校)

教師周轉房

新建

2275

550

2019

教師周轉房工程

啊喇鄉中心學校

教師周轉房

新建

384

115

2017

教師周轉房工程

教學儀器

啊喇鄉中心學校

音體美器材

新購

8

1

2016

全面改薄項目

布德中小學校

音體美器材

新購

30

10

2016

全面改薄項目

大龍潭鄉中心學校

音體美器材

新購

18

6

2016

全面改薄項目

大田鎮中心學校

音體美器材

新購

8

1

2016

全面改薄項目

福田鎮中心學校

音體美器材

新購

3

1

2016

全面改薄項目

平地鎮中心學校

音體美器材

新購

21

7

2016

全面改薄項目

前進鎮中心學校

音體美器材

新購

6

2

2016

全面改薄項目

太平中小學校

音體美器材

新購

12

4

2016

全面改薄項目

同德鎮中心學校

音體美器材

新購

15

5

2016

全面改薄項目

務本中小學校

音體美器材

新購

3

1

2016

全面改薄項目

中壩鄉中心學校

音體美器材

新購

6

2

2016

全面改薄項目

總發鄉中心學校

音體美器材

新購

8

1

2016

全面改薄項目

設備設施

東風小學

網絡多媒體教室

新建

33

99

2016

全面改薄項目

攀枝花市第六中學

網絡多媒體教室

新建

21

63

2016

全面改薄項目

平地鎮中心學校

網絡多媒體教室

新建

9

27

2016

全面改薄項目

四川仁和思源實驗學校(仁和鎮中心學校)

網絡多媒體教室

新建

17

51

2016

全面改薄項目

總發鄉中心學校

網絡多媒體教室

新建

8

24

2016

全面改薄項目

大田鎮中心學校

計算機網絡教室

新建

1

18

2017

全面改薄項目

同德鎮中心學校

計算機網絡教室

新建

1

18

2017

全面改薄項目

總發中學

計算機

新購

49

20

2016

全面改薄項目

四十九公里小學

計算機網絡教室

新建

1

18

2017

全面改薄項目

五十一公里小學

計算機

新建

47

18

2017

全面改薄項目

四川仁和思源實驗學校(仁和鎮中心學校)

計算機網絡教室

新建

3

54

2018

全面改薄項目

總發鄉中心學校

計算機

新購

40

12

2017

全面改薄項目

大龍潭鄉中心學校

計算機網絡教室

新建

1

18

2018

全面改薄項目

大龍潭鄉中心學校

網絡多媒體教室

新建

16

48

2017

全面改薄項目

啊喇鄉中心學校

計算機

新購

43

13

2019

全面改薄項目

啊喇鄉中心學校

網絡多媒體教室

新建

9

27

2018

全面改薄項目

中壩鄉中心學校

計算機

新購

53

16

2019

全面改薄項目

中壩鄉中心學校

網絡多媒體教室

新建

9

27

2017

全面改薄項目

前進鎮中心學校

計算機網絡教室

新建

1

18

2019

全面改薄項目

前進鎮中心學校

網絡多媒體教室

新建

12

36

2018

全面改薄項目

福田鎮中心學校

計算機

新購

30

9

2020

全面改薄項目

福田鎮中心學校

網絡多媒體教室

新建

6

18

2019

全面改薄項目

太平中小學

計算機網絡教室

新建

1

18

2017

全面改薄項目

太平中小學

計算機

新購

23

7

2018

全面改薄項目

太平中小學

網絡多媒體教室

新建

17

51

2017

全面改薄項目

攀枝花市第六中學

計算機網絡教室

新建

1

18

2019

全面改薄項目

總發中學

網絡多媒體教室

新建

11

33

2018

全面改薄項目

布德中小學校

計算機網絡教室

新建

2

36

2020

全面改薄項目

布德中小學校

網絡多媒體教室

新建

23

69

2018

全面改薄項目

務本中小學校

計算機網絡教室

新建

1

18

2020

全面改薄項目

務本中小學校

網絡多媒體教室

新建

11

33

2018

全面改薄項目

 

 

 

 

 

 

 

 

攀枝花市仁和區“十三五”體育事業發展規劃

 

“十二五”期間,我區已進入加快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戰略階段,加強我區體育建設,增強文化體育事業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是實踐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是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是提升體育服務產業對國民經濟貢獻度的需要;是擴大內需、增加就業、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大舉措。為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我區體育生產力,積極推動體育大繁榮、大發展,結合仁和區體育“十二五”時期發展現狀,特編制“十三五”規劃:

 一、“十二五”時期全區體育事業取得顯著成績

“十二五”期間仁和區體育事業發展卓有成效,全民健身活動出現了蓬勃發展的勢頭,成功舉辦攀枝花市“農商銀行杯”第七屆運動會,仁和區代表團榮獲全市團體總分榜第二名和團體獎牌榜第三名,學生組雙獲團體總分榜和團體獎牌榜第三名,創仁和代表團參賽歷史最好成績。制定完成《仁和區全民健身計劃2010-2015年》,全區基本形成區--鄉、鎮(街道)--村(社區)三級健身網絡,完成全國第七次體育場地普查工作,完成第九套廣播體操培訓、推廣及工間操普及工作,受省級群眾體育先進表彰2次、受國家體育總局先進表彰1次。競技體育再塑輝煌,第十二屆省運會上成績突出,射箭項目獲得6金、1銀、3銅,排名該項目全省獎牌榜第一,列全市各區縣第一,被市政府表彰為“省十二屆運動會優秀組織獎”。完成四川省高水平體育后備人才基地復審工作,成為全省20個人才基地之一,在訓練、參賽經費方面得到充分保障。全面完成體育各項民生職能,體育產業蓬勃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大突破,體育場館新建近八千平方米,其中乒羽館(建筑面積3400平米)、網球館(建筑面積1939平米)、游泳館(標準恒溫池,建筑面積2060平米)。體育活動條件不斷改善,即開型體彩公益金區本級收入每年均有提高,為仁和體育活動開展注入了活力,提升了層次。

二、“十三五”時期我區體育事業發展面臨的機遇挑戰。

“十三五”時期,我區發展面臨諸多機遇和有利條件。從國家層面看,“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縱深推進,“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和等重大戰略穩步實施,國內需求持續擴大,體制機制加快改變,發展活力不斷增強,發展前景廣闊,為我們全面掌握體育事業發展規律提供了新認識、新依據,為我們發展提供了新機遇、新動力,更加堅定了我們的信心和決心。從全省來看,省委深入實施“三大發展戰略”,奮力推進“兩個跨越”,大力發展五大新興先導型服務業,著力建設攀西經濟區、打造攀西城市群,為我們推進體育事業加快發展提供了強力政策支持。從全市來看,攀枝花市正積極創建中國陽光康養產業發展試驗區,仁和成功承辦市第七屆運動會,體育隊伍得到鍛煉,積累了豐富的辦賽經驗,為我們打造“體育強區”帶來了有利契機。從自身來看,仁和物產資源豐富,三次產業競相發展,體育場館設施不斷完善,發展環境持續改善,人民群眾支持擁護,這些為仁和體育事業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奠定了堅實基礎。

同時,也必須清醒地看到,體育事業發展還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依然突出;公共服務水平和管理協調能力與發展要求不相適應;健身網絡體系建設不完善;專業人才隊伍建設亟待加強等問題,對此,我們必須增強機遇意識、危機意識和責任意識,堅定信心,搶抓機遇,砥礪前行,奮力開創體育事業發展新局面。

綜合判斷,“十三五”時期,我區體育事業發展機遇和挑戰并存,機遇大于挑戰,總體處于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主要有五個方面的發展趨勢:

(一)改革發展形勢凸顯。“十三五”時期,將基本形成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符合現代體育運動規律的政府主導、多元投入、管理有序、運轉協調的體育體制和理性循環的運行機制。協會去行政化要求不斷加強,體育俱樂部的紛紛建立,體育產業化發展優勢不斷加強。

(二)政策疊加效應明顯。國家先后下發《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46號、《國務院關于印發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的通知》國發201637號,《國務院辦公廳強化學習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民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627號等關于體育工作的相關文件,各級政府的相關文件也在陸續制定、下發,將有利于我區加快發展注入強勁動力。相關工作正有序推進,有利于我區體育事業快速發展,加快體育產業升級。

(三)群眾體育國家戰略地位凸顯。群眾體育工作已明確上升為國家戰略,各級政府將高度重視并加大投入,各項政策和計劃出臺將使群眾體育工作基本形成政府與社會共同興辦的全民健身活動機制,建立起完善的社會化全民健身組織網絡,形成較完善的服務體系。

(四)競技體育成績地位凸顯。一定時期內,競技體育工作今后將主要以輸送運動員在奧運會、青奧會、亞運會、全運會等重大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為目標,重點夯實后備人才選拔、訓練基礎,按照國家、省級高水平體育后備人才基地評定標準抓青少年學習、訓練、輸送等各項制度建設,提升全國競技體育的整體水平。

(五)體育服務產業發展機會凸顯。

隨著陽光康養等旅游業迅速興起、攀枝花城市核心區向南拓展,仁和區作為攀枝花南向開放門戶,重要的交通樞紐,交通區位不斷升級,大大地提高我區服務發展半徑,為現代服務業的集聚提供了平臺。區體育中心建設落成,體育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體育服務功能及產業發展將提檔升級,體育消費已成為新興消費快速增長點。

三、“十三五”規劃

(一)指導思想。以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為指引,深入貫徹全民健身國家戰略,緊緊圍繞中央“四個全面”、省委“兩個跨越”和市委“三個加快建設”、“三個走在全省前列”的戰略部署,積極主動適應新常態,堅持“超常作為、穩中求進”的主基調,圍繞建成“宜人新城、產業新區”的發展定位,以加快發展、跨越發展、科學發展為主題,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元化健身需求為出發點,以打造攀枝花市中國陽光康養城市為契機,推進體育體制改革,以依法治區、從嚴治黨為保障。加大我區重點體育工程和惠民工程實施力度,努力構建獨具仁和特色的體育產業體系,大力提高公共體育服務水平,推動體育產業快速發展,推動體育強區創建,傾力打造實力仁和、生態仁和、和諧仁和、幸福仁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落實上述指導思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動體育事業持續健康發展,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實踐的主體。必須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尊重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堅持不懈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必須旗幟鮮明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堅持科學發展不動搖,堅持發展體育產業不動搖,著力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堅持改革開放。改革是發展的強大動力。深入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著力破解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推進社會公平正義和增進人民福祉。

——堅持依法治體。法治是發展的可靠保障。必須始終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區有機統一,把全面依法治體要求落實到發展全過程各方面,推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更好發揮法治的引領、規范和保障作用。

——堅持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必須深入貫徹全面從嚴治黨的要求,堅持一手抓黨建、一手抓發展,抓好黨建促發展,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為體育事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根本政治保證。

必須堅持以下基本理念:

——堅持創新發展。創新是引領發展升級的第一動力。必須堅持把創新擺在事業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一切工作,激發創新活力和創造潛能。

——堅持協調發展。協調發展是科學發展的內在要求。必須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堅持統籌兼顧、協調推進,著力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促進城鄉協調發展,促進全民健身、競技體育、體育產業等事業協調均衡發展,突出體育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重要作用。

——堅持綠色發展。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必須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體育事業作為可持續發展的根本舉措,著力加快體育產業不斷升級,積極發展循環產品、低碳場館,大力推進體育生態建設,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同步提升。

——堅持開放發展。開放是加快發展的重要途徑。必須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全面融入國家體育事業對外開放和區域發展新格局,完善對外開放布局,健全對外開放體制機制,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體育,以擴大開放帶動創新、推動改革、促進發展。

——堅持共享發展。共享是發展的根本取向。必須堅持全民健身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更加注重發展成果的普惠性,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強社會治理創新,推進社會公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實現強區與富區的有機統一。。

(二)“十三五”主要工作目標:

到2020年全區社會體育指導員人數占人口千分之二以上,擁有各級社會體育指導員600人以上,各級各類裁判員達200名以上,新建社區體育設施覆蓋率達100%,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1.6平方米,經常參與足球活動的人數達到總人口的6%,每周參加1次及以上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達到50%以上,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口達45%,體育消費總規模達到6億元。

——深化體育體制改革。1、推進行政管理改革。進一步明確政府和社會的事權劃分,實現政事分開、管辦分離。要把工作重點轉移到貫徹國家體育方針、政策,研究制定體育行業政策性措施、辦法和發展規劃,依法加強行業管理和提供服務,并加快體育制度的創新。要加強體育總會建設,單項運動協會必須去行政化。充分發揮體育俱樂部、社會體育指導員、的職能作用。2、改革競賽訓練體制。體育賽事舉辦采取備案制,減少行政審批。提倡鼓勵多渠道、多層次開辦優秀運動隊和業余訓練,集中力量辦好區級業余體校。在熱點項目上引入社會力量興辦高水平運動隊。積極發展各類體育俱樂部,擴大企業獨辦和合辦俱樂部的數量和質量,支持建立股份制俱樂部,足球、籃球等市場化程度較高的運動項目逐步過渡為協會制管理,并加快協會實體化進程。爭取多渠道投資,形成社會各界共同參與體育發展的氛圍。3、加強隊伍建設。抓好教練員隊伍業務技能學習和思想道德建設,每年組織參加崗位培訓,做好工作總結,不斷提升執教水平,完善教練員評聘、考核制度,提高教練員的科學文化素質、專業技術水平和科研創新能力。

——大力弘揚體育文化。普及健身知識,形成健身效果,提升“陽光·運動·休閑·健康”體育文化生活理念,把身心健康作為個人全面發展和適應社會的重要能力,樹立以參與體育健身、擁有強健體魄為榮的個人發展理念,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通過體育健身提高個人的團隊協作能力。引導發揮體育健身對形成健康文明社會方式的作用,樹立人人愛鍛煉、會鍛煉、勤鍛煉、重規則、講誠信、爭貢獻、樂分享的良好社會風尚。延伸體育與旅游、文化相結合,創建載體、搭建平臺、拓寬渠道,宣傳體育文化,打造體育文化品牌。

——完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1、制定一項計劃。根據國家、省、市《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制定并發布《仁和區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到期對實施成效進行全面評估。要按照《全民健身條例》和《全民健身計劃》相關規定,將全民健身事業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將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將全民健身工作納入政府年度工作報告。逐步擴大體育公共服務的覆蓋范圍,使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務逐步均等化。規范政府購買社會體育力量政策措施,激發社會體育組織參與全民健身活動的熱情。2、著重抓好“三個環節”。即建設好群眾健身場地,方便群眾就地就近參加體育健身活動。按照總體發展規劃布局,每年完成一個鄉鎮農民體育健身工程,推進全民健身工作;健全社會化的群眾體育活動組織網絡,加強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并堅持每年一次的業務培訓制度,不斷提高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的整體素質;努力使群眾體育活動經?;浞职l揮各級工會、共青團、婦聯、個人及社會各界辦體育的積極性,不斷豐富群眾的體育文化生活。3、突出“三個工作重點”。一是青少年體育以學校為重點。嚴格執行國務院《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201627號文件精神,完善體育課程,提高教學水平,強化課外鍛煉,增強基礎能力,提升保障水平,確保學生校園體育活動每天一小時。在校學生普遍達到《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基本要求,其中達到優秀標準的人數比例超過34%。高中學校在招生工作中對具有體育專長的青少年學生要實行特招制等政策。二是農村體育以鄉鎮為重點。結合我區農村實際,積極開展農民喜愛的舞龍、舞獅、秧歌、籃球、乒乓球等體育健身活動,加快建設農村體育服務網絡體系,積極開展農村體育活動,重點突出農村體育特色和民族體育項目,鼓勵舉辦鄉鎮運動會。三是城市體育以社區為重點。要積極開展爭創全省城市體育先進社區活動,積極推行《國民體質測定標準》,新建區級國民體質監測站1個,全面監測和提高我區國民體質和健康水平,全面提高市民體質。重點抓好2至3個社區創全省城市體育先進社區。全區健身輔導站達50個;社區每年舉辦體育賽事活動3次以上。4、構建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加快打造體育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及時發布賽事、活動、場館等信息,提供健身指導,促進體育消費。通過新媒體搭建專業、完備、全覆蓋的體育在線服務平臺,形成區、鄉、鎮(街辦)二級群體信息化工作管理與運行的暢通渠道;完成政務、資訊和服務的多平臺建設,借力移動信息化優勢,基本實現群眾體育工作管理和服務方式的根本轉變,使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水平大幅提升。

——建成體育人才培養體系。1、明確發展重點項目。重點發展籃球、足球等國家支持、群眾參與度高、市場發展潛力大的熱點體育項目。深化足球管理體制改革,成立由區委區政府領導和相關部門組成的仁和區足球改革領導小組,依托仁和體育運動中心建立常態化的培訓基地。到2020年各級、各類足球教練員、教師達到100人、裁判員達到20人,教練員和裁判員講師達到10人。加強青少年校園足球工作,實施市級校園足球發展規劃,在中、小學開設足球課程。全面發展群眾足球,按照規劃加快足球場地設施建設。推進區級球類聯賽健康有序發展,逐步推進項目市場化。鞏固發展射箭、兒童棒球等青少年訓練項目,落實各項助學惠民政策,加大教練員培訓力度,落實體育優秀人才引進的優惠政策,以此推動項目發展,提高運動成績,力爭創建省級體育傳統項目示范學校1所,區業余體校完成申報全國射箭重點業余體校工作,爭取參加全國重點校射箭比賽,項目代表攀枝花市參加四川省第十三屆運動會力爭優異成績。兒童棒球隊力爭參加全國性賽事。2、抓制度建設,形成管理體系。建立科學、高效的體育人才培養和管理體系,培養和輸送拔尖人才。首先要加大對區級訓練工作的管理和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區業余體校各項工作制度,落實訓練經費和訓練基地。同時切實抓好陽光青少年體育俱樂部這一基礎工作,使陽光青少年體育俱樂部與學校結合建立,借助師資力量和教學水平,培養德才兼備的優秀體育人才。3、建立完善的輸送機制。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長的培養、輸送體系。區業余體校和全區各中小學校運動隊,向市級、省級體校、優秀運動隊輸送人才。并制定業余訓練管理辦法和評估標準,定期對區業余體校和學校運動隊進行評估,合格的予以授牌,所需經費由區財政予以解決,對各級培養和輸送體育優秀人才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予以表揚和鼓勵。

——完善公共健身體育設施。加快體育健身設施的建設,使用好省、市體育彩票公益金,傾力打造示范農民健身工程和社區多功能健身場,全面改善農村及社區居民健身條件,可惜合理布局健身設施場地,加大全民健身路徑頭發力度,不斷完善四川省射箭冬訓基地和康養產業基地的體育設施和場地健身,重點推進社區體育活動中心建設。完善公共體育基礎設施網絡,加強仁和普達陽光國際康養度假區體育館建設,合理利用濱河公園建設體育健身場地及設施。形成城市社區15分鐘健身圈,積極探索體育運動中心向公眾開放的長效機制,推動學校、機關、企事業單位體育設施對外開放,不斷提高公共體育設施開放率和利用率。

——體育產業良性發展。1、把體育產業發展納入全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加強對體育經營活動的規范管理,積極引導群眾的體育消費,倡導投資健康的消費理念,積極推動試行醫保健身“一卡通”制度,協調推進職工醫療保險個人賬戶資金用于體育健身。2、促進全民健身服務業與陽光康養產業融合發展。認真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促進養老服務與體育健身領域的互動發展,加快推進養老服務工程建設。貫徹國務院關于發揮體育產業的政策措施和攀枝花市打造中國陽光康養試驗區一系列文件精神,著力深化改革,創新健身服務業發展模式,充分發揮仁和陽光、地理、氣候和高品質農產品等優勢資源,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體育服務業發展,著力擴大服務和產品供給,著力優化服務業的結構和空間布局,著力促進大眾體育消費和康養產業的高度融合,積極引領健康向上的體育消費方式,形成符合全市發展陽光康養產業的定位與市民全民健身多元化需求相適應的體育產業結構和功能體系。幫助“四川省射箭訓練基地”進行升級打造,擴大國內外高水平運動隊接待規模,培養一批高素質健身指導員隊伍,打造一批休閑健身賽事精品,每年爭取一場省內知名的高水平體育賽事舉辦,發揮體育產業在推動養老服務業、健康服務業和旅游業發展中的作用。3、大力培育和規范管理體育市場,逐步形成有利于體育產業發展的社會氛圍。積極向國家體育總局爭取區體育運動中心建設補助資金及場館低收費和免費開放補助經費。在處理好公益性和經營性關系的前提下,按照“誰投資、誰管理、誰受益”的原則,多形式吸引社會資本,投資發展體育產業。研究制定相關政策措施,對企事業單位、團體、個人舉辦體育賽事,投資建設公益性體育設施,在土地征用、稅費減免、財政扶持、資金融資以及其他方面給予優惠,把體育產業發展成為我區新的經濟增長點。

四、強化工作保障,確保“十三五”規劃建議的目標任務落到實處。

(一)堅持黨的領導、協調各方的力量。創新黨委領導體育工作的新的觀念和方式方法,加強對發展的統籌協調。協調各級黨委、政府和相關部門,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加強區級相關部門和群體組織發展體育工作的意識和熱情。

(二)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職能。深入宣傳貫徹落實《體育法》、國務院《全民健身條例》和《全民健身計劃》,推動全區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根據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和保障政策,結合自身實際,大力推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要逐步擴大體育公共服務的覆蓋范圍,使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務逐步均等化。規范政府購買社會體育力量政策措施,激發社會體育組織參與全民健身活動的熱情。

(三)加大體育事業資金投入。區級人民政府要將體育事業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并保持與國民經濟增長相適應。安排一定比例的體育彩票公益金等財政資金,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消費補貼等途徑,支持體育消費。制定區級政府購買服務服務目錄、辦法及實施細則,加大對體育社會組織購買賽事活動的力度。加強監督管理區級體育部門體育彩票公益金的使用,重點用于全民健身事業。落實好我區體育產業發展財稅優惠政策,鼓勵社會力量對體育事業進行捐贈。

(四)鼓勵康體結合發展。加強部門聯動,實施科技行動計劃,提高全民健身方法和手段的科技含量,加強對體育健身促進身心健康的基礎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探索全民健身與醫療衛生相融合,將全民健身納入健康管理和慢性病防治發展規劃。創新健身指導和健身培訓方式,完善全民健身國民體質測試隊伍建設,促進康體結合,積極研發運動康復技術,鼓勵社會資本開辦康體、體質測定和運動康復等各類機構。研究制定并推廣普及運動處方庫和“仁和人體育健身活動指南”等科學健身知識,提高大眾的科學健身意識和素養。

(五)建設依法治體體系。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體育事業發展建設,依法保障市民的體育健身權利。制定攀枝花市體育事業公共服務指南,完善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政策措施,加強體育事業與精神文明、社區服務、公共文化、健康、衛生、養老、旅游、科技等相關制度建設的融合發展,將加快體育產業與消費發展納入相關產業政策體系。建立執法機制和執法體系,做好活動糾紛預防與化解工作,利用各種社會資源提供多樣化的體育法律服務。

 

 

 

 

 

 

 

 

審核: 1   責任編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