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攀枝花市仁和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

coffeezulin.com     發布時間:2021-11-18     來源:仁和區“十二五”規劃編制領導小組      選擇閱讀字號:[ ]     閱讀次數:

 

目 錄

第一部分  發展的基礎與背景

第一章  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

第一節  十一五發展成就

第二節  存在的問題

第二章  十二五面臨的發展環境

第一節  面臨的形勢

第二節  發展的有利條件和機遇

第三節 發展的不利因素和挑戰

第二部分  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第三章  指導思想

第一節  指導思想

第二節  基本原則

第四章  發展目標

第三部分  十二五期間的產業布局和戰略重點

第五章  十二五期間的產業布局

第一節  二產業發展布局

第二節  三產業發展布局

第三節  一產業發展布局

第六章  提升工業產業層次  推動工業跨越發展

第一節  加快工業結構調整步伐

第二節  穩定煤炭產業

第三節  做大做強機械制造業

第四節  綜合開發利用非金屬礦

第五節  積極發展其工業產業

第六節  加快工業臺建

第七章  積極發揮區位優勢  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

第一節  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

第二節  積極發展旅游業

第三節  改造提升商貿流通業

第四節  做優房地產業

第五節  加快發展其他服務業

第八章  提升產業化水平  推進特色農業發展

第一節  打造特色農業產業基地

第二節  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

第三節  構建農業服務平臺

第九章  突出城市特色  打造城市核心區

第一節  做好城市規劃

第二節  加快新區開發

第三節  打造大河兩岸

第四節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第十章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增強跨越發展的支撐

第一節  推進綜合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第二節  完善城市公共設施

第三節  構建安全水利設施保障體系

第四節  加強能源保障建設

第五節  加快信息化網絡工程建設

第十一章  擴大投資與消費  增強經濟發展動力

第一節  進一步加大投資力度

第二節  著力改善消費環境

第十二章  統籌城鄉發展  加快一體化進程

第一節  加快城鎮化進程

第二節  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

第三節  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

第十三章  加強生態環保建設  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

第一節  推進生態建設

第二節  加強環境保護

第三節  倡導綠色生產生活

第十四章  深化改革開放  營造良好環境

第一節  深化體制改革

第二節  完善市場體系

第三節  努力擴大對外開放

第四節  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大發展

第十五章  關注民本民生  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第一節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第二節  千方百計擴大就業

第三節  著力提高城鄉居民收入

第四節  加快民族地區發展

第十六章  發展社會事業  建設和諧社會

第一節  提高科技水平

第二節  發展教育事業

第三節  提高醫療衛生服務水平

第四節  抓好人口計生工作

第五節  活躍文化體育氛圍

第六節  加強公共安全和應急救災能力建設

第七節 發展其他事業

第十七章  全面推進思想道德建設和民主法治進程

第一節  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

第二節  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

第三節  全面推進法制建設

第四節  加強反腐倡廉建設

第四部分  規劃實施與保障

第十八章  健全實施機制  落實保障措施

第一節  加強組織領導

第二節  統籌發展規劃

第三節  完善人才機制

第四節  突出項目帶動

第五節  強化財力支撐

第六節  營造良好氛圍

第七節  加強監督實施

 

 

序言

    “十二五”(2011-2015年)時期是我區深入貫徹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時期,是促進經濟轉型升級、推進發展方式轉變的攻堅時期,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仁和的關鍵時期。《仁和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以下簡稱《綱要》),是根據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和省、市關于制定“十二五”規劃的建議以及區委 九屆九次全委(擴大)會議精神編制的。《綱要》主要明確了仁和區未來五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奮斗目標、發展重點和保障措施,是全區經濟社會加快發展的宏偉藍圖,是全區各級政府和部門依法履行工作職責,編制和實施各類規劃、計劃以及制定相關政策的重要依據,是今后五年全區人民共同努力的行動綱領。

    《綱要》主要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發展的基礎與背景,第二部分是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第三部分是“十二五”期間的產業布局和戰略重點,第四部分是規劃的實施與保障。

 

第一部分  發展的基礎與背景

第一章 “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

第一節  “十一五”發展成就

“十一五”時期,全區人民在區委、區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緊緊圍繞“穩煤興工調結構,扎實建設新農村,發展旅游促三產,穩定和諧聚人心”發展戰略,開創性的實施了“一區五園”、“一線四點”、“北聯南擴”等一系列重大舉措。經受了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8·30”地震、特大干旱等自然災害的重大考驗,攻堅破難,搶抓機遇,積極作為,國民經濟保持了快速健康發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區九屆人大四次會議審定的“十一五”目標任務圓滿完成。

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十一五”末,全區國內生產總值完成100億元,是“十五”末的3.2倍,年均增長26.4%;地方財政收入突破7.03億元,是“十五”末的3.9倍,年均增長31.3%。2010年末三次產業構成為5.9:77.6:16.5,基本形成了以二產業為支撐、一、三產業穩步增長的格局,產業水平快速提升。全區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縣(區)域經濟在全省山區類綜合排名2008年列第一位,2009年列第二位。

工業經濟主導地位不斷加強。以做大做強工業經濟為支撐,集中力量培育了恒鼎、圣達、富邦等一批骨干企業,加快工業發展平臺(南山循環經濟發展區)建設,初步形成以煤炭、鋼鐵延展加工、機械制造、耐磨鑄件產業等為主的工業體系。2010年底,全區規模以上企業發展到145家,是“十五”末的5.6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為71.5億元,增長6.16倍,年均增長43.9%;工業總產值達204.3億元,是“十五”末的5.83倍,年均增長42.3%。

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業發展基礎不斷夯實,農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傳統農業持續提升,特色農業優勢凸顯,建成了一批優質晚熟芒果、石榴、畜牧、烤煙、蔬菜等特色產業基地。2010年,完成農業總產值10億元,年均增長14%,完成農業增加值5.9億元,年均增長13.6%。

服務業加快推進。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第三產業快速發展。商貿流通、旅游等傳統服務業改造和提升步伐不斷加快;現代物流、金融保險、中介服務等現代服務業逐步興起;房地產業快速發展;社區、文化、教育培訓等新興服務業不斷發展,服務業發展規模和水平有新的提高。2010年,全區第三產業增加值16.5億元,是“十五”末的1.7倍,年均增長11.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17.4億元,是“十五”末的2.5倍,年均增長18.3%。

基礎設施建設成績斐然“十一五”期間,在國家擴大內需、災后重建、招商引資等一批重點項目的推動下,全區固定資產投資創歷史新高。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五年累計達304.4億元,是“十五”時期的4.75倍。一大批交通、能源、城鄉基礎設施、社會事業、重大產業等項目順利實施,為“十二五”的發展增添了強大的后勁。

城鄉面貌日新月異。“北聯南擴”加快推進,城鎮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和功能逐步增強,城市構架初步形成,城市品位顯著提升,正積極融入攀枝花城市核心區建設。以創衛、創模和創優為契機,大力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積極推進小集鎮建設,城鎮聚集效應逐步凸顯。 “十一五”末,全區城市規劃區面積達到15平方公里;城區人口規模突破10萬人(含非區屬戶籍人口);城市人均綠地面積達到8.5平方米;城鎮化率達到 38 %。

各項改革穩步推進。“十一五”期間,全區完成國有企業改革及仁和轄區市屬改制企業社會職能移交工作。完成了農村稅費改革、林權制度、畜牧獸醫管理體制改革。全面推進衛生體制、社會保障制度、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財政稅收、教育文化等領域改革。新一輪政府機構和事業單位改革順利推進,機關行政效能建設和投資項目并聯審批等改革繼續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組建了區交通投資公司、區城鄉建設開發中心等投融資平臺。

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堅持“走出去、引進來”,創新招商引資方式,利用節會契機,搞好項目推介,搭建招商引資平臺,集中精力抓服務,全力以赴促落實,招商引資成效顯著,“十一五”區累計實現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176.8億元,是“十五”的4.9倍。

生態環境不斷改善“十一五”期間,大力實施天保工程、退耕還林、生態公益林、市區視野區荒山造林、石漠化治理等工程,生態建設取得明顯成效。節能減排和淘汰落后產能工作穩步推進,萬元GDP綜合能耗下降任務全面完成。環境監測管理得到加強,重點領域污染治理力度加大,實現工業污染和生活污水達標排放。森林覆蓋率達到58.02%;水環境質量達到國家Ⅲ類標準;空氣質量優良率保持在95%以上,可持續發展能力進一步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升。“十一五”期間,民生工程扎實推進,就業和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健全,社會公共產品供給能力明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再上新臺階。農民人均純收入達6742元,較“十五”末增長74.2%,年均增長11.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4萬元,比“十五”末增長52%,年均增長8.8%。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4.46%;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和基本養老保險覆蓋率不斷提高,全民共享的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建立。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科教興區”戰略繼續推進,科普活動廣泛開展,全民科學素質得到提高。優化教育布局,深入推進教育均衡發展,教育質量不斷提升,幼兒園、小學、初中適齡兒童入學率分別達到85.1%、100%、和99.45%。加強衛生服務體系建設,三級醫療衛生保健網絡基本形成,衛生服務功能明顯增強,疾病預防工作取得明顯成效。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常抓不懈,常住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8‰以內。文化、體育、廣電等社會事業進一步發展,城鄉公共文化體育服務體系不斷完善,群眾性文化活動深入開展,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廣播、電視人口混合覆蓋率分別達到98%和96%。統計執法不斷加強,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工作全面展開。區檔案館晉升為省一級綜合檔案館,防災救災、殘疾人康復、老齡、婦幼等事業加快發展。黨的民族宗教政策進一步貫徹落實,全區各民族團結進步。

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設扎實推進。民主政治建設深入推進,普法工作和民主評議行風、政風工作扎實開展,依法行政水平不斷提高。深入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全面推進文明單位、文明村社等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努力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風尚,人民文明素質和城區文明程度不斷提高。

十一五期間,我區榮獲全省經濟發展先進縣(一等獎)、省級“雙擁”模范區、“中國苴卻硯之鄉”等殊榮。省、市平安建設滿意度測評名列全市第一。“大田石榴”、“普達芒果”被中國熱帶作物學會授予“農業科技示范基地”稱號。

總體來說,“十一五”時期是我區綜合實力提升幅度最大的五年,城鄉面貌變化最快的五年,社會事業大發展的五年,人民群眾得實惠最多的五年,也是仁和區歷史上發展速度最快、發展質量最好的時期。

專欄1            仁和區“十一五”規劃主要發展指標完成情況

指 標

單位

2005年實際

“十一五”規劃目標

2010年實際

完成“十一五”規劃%

年均增長速度%

一、國內生產總值

億元

31

71

100

140.9

26.4

    第一產業增加值

億元

3.1

4.5

5.9

131.3

13.8

    第二產業增加值

億元

18.3

50.5

77.6

153.7

33.5

       其中:工業

億元

16.1

——

73.9

——

35.1

    第三產業增加值

億元

9.6

16

16.5

103.3

11.5

地方財政收入

億元

1.8

5.0

7.03

140.5

31.4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五年累計

億元

64

200

304.4

152.2

——

工業總產值

億元

48.6

166.6

204.3

122.6

33.3

農業總產值

億元

5.2

7.5

10

133.6

14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億元

6.9

11

17.4

158

20.3

農民人均純收入

3970

6100

6742

110.5

11.7

城鎮登記失業率

%

4.5

5

3.2

——

——

人口自然增長率

3.6

4

3.09

——

——

注:國內生產總值、人均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按可比價測算。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十一五”目標為累計數。

專欄2           仁和區“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項目

 

工業:南山園區基礎設施、富邦100萬件制動轂技改、圣達富邦1000萬件釩鈦制動轂前期、煤炭資源擴能整合、瑞遠冷彎型鋼、前進炭黑廠技改。

農業:大竹河水庫、人飲安全、農業綜合和開發、病險水庫整治、煙基工程、節水灌溉、石漠化綜合治理、退耕還林、植樹造林、特色農業示范基地建設。

三產:渡仁東西線汽車銷售、特色商品一條街、仁和公園、烏拉風情谷、混撒拉鄉村旅游區、同樂家居廣場、蜀紅酒莊、川云農產品批發市場。

基礎設施:攀田高速公路、仁和220千伏輸變電站、災后城鄉居民住房、麗攀高速、觀音巖水電站、四季花城連接線、炳仁線后段、喻家坪地質災害治理、鄉村公路、仁和河道景觀、陽光家園、田房箐安置房、金江移民安置房。

社會事業:仁和醫院遷建、大河中學改擴建、中小學校舍災后重建和校安工程、鄉鎮衛生院災后重建、區鄉計生服務站、廣播電視村村通、農村基層文化設施建設、鄉鎮敬老院、區婦幼保健院遷建、檢察院辦公及技偵用房、兩所一庭建設。

第二節  存在的問題

“十一五”期間,全區在經濟社會發展中遇到的困難比預料的要多,取得的成績比預想的要好,成績來之不易,這是區委、區政府正確領導的結果,是人大政協工作監督、法律監督、民主監督的結果,是全人民共同努力的結果。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也要清醒的看到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主要是:經濟總量仍然偏小,綜合實力亟待提高;產業層次依然偏低,規模企業少、產業鏈條短、加工深度不夠等問題仍然存在;大項目、大企業不多,主導產業發展不充分、優勢不明顯;農業基礎仍不穩固,農民持續增收困難較多;自主創新能力薄弱、人才短缺等發展的瓶頸制約較為突出;城鎮化進程相對遲緩,城鎮規劃建設水平有待提高;財政收支矛盾仍然突出;社會保障體系不夠健全,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還不能完全滿足群眾需求。這些問題都需要在“十二五”期間予以重點關注,著力解決。

 

第二章  “十二五”面臨的發展環境

“十二五”期間,仁和區經濟社會發展仍然處于加快發展的重大機遇期,經濟結構調整和優化的重要攻關期,也是大有作為的重要發展期。

第一節  面臨的形勢

“十二五”時期,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的主題,經濟全球化將在曲折中繼續發展,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世界貿易、投資增長放緩,世界經濟可能進入低速增長期,全球經濟增長模式面臨深度調整。從國內看,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以轉型促發展的新階段,擴大國內消費需求將成為我國的長期發展戰略,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將加快推進;國家將進一步加強公共服務和改善民生,著力推進城鄉建設和統籌區域協調發展;繼續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大對西部地區和農村的政策支持與資金投入等。區域經濟加快發展和區域合作不斷增強,新一輪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推進,這些都有利于我們加快發展。

第二節  發展的有利條件和機遇

優越的區位優勢成昆鐵路縱貫南北,攀枝花機場坐落其中,西攀、攀昆高速公路、國道、省道等交通干線貫通境域,是攀枝花重要的交通樞紐,川西南、滇西北的重要交通要道和商品集散中心;攀枝花城市核心區向南拓展的主要區域,為“十二五”期間我區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競爭優勢。

    堅實的發展基礎經過三十多年的建設發展,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城市功能不斷提升,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人民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同時,土地資源的集約利用成效顯著,可用土地資源儲量充足,已初步形成新型資源性經濟區,綜合性交通樞紐區,特色農產品基地以及城市核心區,為“十二五”期間我區跨越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發展基礎。

合理的產業布局通過資源要素的合理配置,“一區五園”、“一線四點”的有力推進,產業承載能力進一步增強,生產要素集聚效應進一步凸顯,為“十二五”期間我區跨越式發展構筑了良好的發展平臺。

良好的政策環境國家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的深入實施,對西部地區基礎設施、資源開發、特色產業、生態環境和民生工程等領域的投入將進一步加大,為“十二五”期間我區跨越式發展創造了有利的外部條件。

重大的項目支撐富邦制動轂、兩高兩鐵、高鐵南站、炳仁線沿線、渡仁西線復線及沿線開發、仁和醫院遷建、新城區建設、4號地塊、蓮花村農副產品集中加工區等重大項目建設,將帶動我區投資再掀新高潮,為“十二五”期間我區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動力支撐。          

  • 第三節  發展的不利因素和挑戰

  經濟總量不大。“十一五”末,雖然國內生產總值較“十五”末增長了3.2倍,但與全國、全省發達縣(區)相比,總量依然偏小。如何加快經濟發展,有效解決總量偏小的矛盾,仍是今后五年全區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核心問題。

產業層次較低工業結構單一,產業鏈短,附加值低,技術創新能力不強,抗風險能力弱,資源的綜合利用率不高;農業規模效應不足,品牌影響力小;傳統服務業亟待提升,現代服務業發展緩慢。如何有效利用有限資源,提升產業層次,增強競爭力是今后五年我區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關鍵問題。

城市化進程緩慢“十一五”末,全市城市化率已達61%,而我區僅為38%,比全市城市化率低23個百分點,與我區工業化率發展水平極不相當,城市建成區面積偏小,城區人口偏少,城市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滯后。如何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增強城市綜合實力,是今后五年我區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

農業基礎設施仍然不牢“十一五”期間,我區農業雖然取得了明顯成效,但農業基礎設施抵御自然災害能力仍然不強,影響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如何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壯大農村經濟實力,推進新農村建設,是今后五年我區經濟社會面臨的重要問題。

民生及社會事業發展有待進一步加強科技、教育、文體、衛生等社會事業方面歷史欠賬較多,投入仍然不夠,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依然較低。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還有不少問題亟待解決,部分低收入群眾生活比較困難,社會矛盾還比較突出,就業再就業形勢嚴峻。如何有效改善民生,實現共建共享,仍是今后五年我區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根本問題。

資源和環境容量約束加劇環境容量有限,承載能力不強,經濟發展與礦產資源、環境容量等要素的矛盾日益凸顯,制約了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如何有效解決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加強環境保護、發展綠色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今后五年我區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

 

第二部分  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第三章  指導思想

“十二五”時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努力構建“實力、魅力、生態、和諧仁和”的重要時期。面對國內外發展環境的重大變化,仁和必須以新的戰略思維,放眼未來,科學謀劃藍圖,把握發展機遇,加快發展步伐,推動經濟社會跨越發展。

第一節  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加快兩個格局轉變”為總體思路,以“穩煤興工調結構,城鄉統籌促繁榮,文明生態宜人居,平安和諧建小康”為發展戰略,以“一區五園”、“一線四點”、“北聯南擴”為重要舉措,著力打造“一樞紐、兩中心、三基地”(即打造攀枝花區域交通樞紐,打造川滇交界區域商貿物流中心、攀枝花生態宜居中心,打造攀枝花新型機械制造加工基地、西部陽光康養休閑度假基地、四川特色農產品基地),努力建設實力、魅力、生態、和諧仁和,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第二節  基本原則

堅持加快發展。始終把發展當作第一要務,轉變發展方式,大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提升經濟綜合實力。

      堅持加速融入。發揮區位優勢,按照“規劃共繪、設施共建、政策共享、產業共興、環境共保”的思路,主動承接攀枝花城市南移,加快融入中心城區,建設宜居新仁和。

      堅持統籌發展。統籌城鄉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處理好速度與結構、質量、效益的關系,內需與外需的關系,投資和消費的關系,促進各個方面互動并進、共同發展,實現全面協調發展。

      堅持改革創新。大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深化改革開放,堅持全方位多區域合作,合理集聚調配資源要素,增強經濟發展內在活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堅持成果共享。以民本民生為出發點,推動社會事業全面繁榮,讓人民群眾更多地享受發展改革帶來的成果和實惠。

 

第四章  發展目標

“十二五”期間,按照加快發展、加速融入、統籌發展、改革創新、民生為本的要求,結合仁和現有發展基礎、未來發展趨勢和條件,全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

綜合實力實現新跨越。“十二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四個翻番,即:國內生產總值突破200億元(區屬123.05億元,釩鈦園區76.95億元),年均增長14.87%以上,比“十一五”末的100億元翻一番;地方財政收入突破14.06億元,比“十一五”末的7.03億元翻一番;投資五年累計突破608億元,比“十一五”末的304億元翻一番(區屬投資突破100億元,釩鈦園區333億元,國家、省市重點175億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2.8萬元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1.3萬元以上,居民收入實現翻番。努力保持我區在全市經濟排名前列的地位。

城鄉統籌取得新成效。“十二五”期間城鎮化率以每年1.5個百分點以上的增速推進,城區規劃控制面積達到22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達到16平方公里,城區人口達到11.5萬人。建設6個新農村示范片,10個以上的示范村,城鄉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城市公共服務能力不斷增強,宜居城區、特色集鎮展現新貌。

生態環境得到新改善。全區森林覆蓋率和城市綠化覆蓋率分別達到 60%和30%以上;地表水環境質量保持國家Ⅲ類水域標準;空氣質量優良率穩定在95%以上,繼續保持在全市領先地位。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排放總量和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綜合能耗控制在市政府下達的控制指標范圍內;工業廢水達標排放;節約型社會、循環經濟深入發展,可持續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

社會和諧獲得新進步。加快科、教、文、衛、體及廣電等社會事業發展,建立相對完善的社會事業網絡,不斷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小學、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分別保持100%、99%以上,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90%以上,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4‰以內。

人民生活躍上新水平。穩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努力實現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2.8萬元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1.3萬元以上,解決農村飲水不安全人口5.5萬人。就業更加充分,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0%以內;城鄉統籌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和基本養老保險覆蓋率達到90%以上,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參保率達到95%以上。

專欄3            仁和區“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

指標名稱

單位

2010年實際完成

“十二五”規劃

指標屬性

2015年計劃

年均增長

翻番

國內生產總值

億元

100.0

200.00

14.87%

預期性

 

    其中:區屬

億元

74.5

123.05

10.56%

預期性

 

         市釩鈦產業園區

億元

25.5

76.95

24.72%

預期性

 

其中:第一產業

億元

5.9

7.77

5.62%

預期性

 

第二產業

億元

77.6

161.73

15.81%

預期性

 

      其中:工業增加值

億元

73.9

155.73

16.09%

預期性

 

            其中:區屬工業增加值

億元

47.8

80.13

10.89%

預期性

 

                  市釩鈦園區工業增加值

億元

24.7

75.60

25.07%

預期性

 

           建筑業增加值

億元

3.7

6.00

10.15%

預期性

 

第三產業

億元

16.5

30.50

13.05%

預期性

 

      其中:區屬

億元

17.2

29.15

11.13%

預期性

 

           市釩鈦園區

億元

0.8

1.35

11.03%

預期性

 

農業總產值

億元

10

14.06

7.01%

預期性

 

工業總產值

億元

204.3

447.50

16.98%

預期性

 

    其中:區屬工業總產值

億元

127.0

231.50

12.76%

預期性

 

          市釩鈦園區工業總產值

億元

75.0

216.00

23.56%

預期性

翻番

固定資產投資(累計)

億元

304.4

608.8

——

預期性

 

    其中:區屬

億元

50.0

100.00

——

預期性

 

         市釩鈦園區固定資產投資

億元

113.1

333.00

——

預期性

 

         國家、省、市重點

億元

140.9

175.00

——

預期性

翻番

本級財政收入

億元

7.03

14.06

14.87%

預期性

翻番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4492

28984

14.87%

預期性

翻番

農民人均純收入

6742

13484

14.87%

預期性

 

城鎮化率

%

38

45.5

1.5

預期性

 

城鎮登記失業率

%

3.2

4

——

約束性

 

森林覆蓋率

%

58.02

60

——

約束性

 

空氣質量優良率

%

95

95

——

約束性

 

萬元GDP綜合能耗下降

%

完成市下達

目標任務

按市安排

指標完成

——

約束性

注:1.國內生產總值和工業增加值、增長速度未考慮價格因素。

2.固定資產投資為5年累計完成數。

3.預期性目標體現政府戰略意圖,主要通過完善市場機制和政府導向機制努力爭取實現。約束性指標主要通過政府合理配置公共資源和有效運用行政力量,確保完成。

 

 

第三部分  “十二五”期間的產業布局和戰略重點

第五章  “十二五”期間的產業布局

堅持“二三一”產業發展方針,以“一區五園”、“一線四點”為產業發展空間主線,把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與發揮區域特色,實現區域合理分工與優勢互補有機結合,合理劃分功能區,實現土地集約利用,促進人口與經濟、資源、環境在各個地域之間的協調發展。

第一節  二產業發展布局

根據“一區五園”產業布局,橄欖坪園主要發展鋼鐵深加工和設備制造產業;迤資園主要發展機械、鑄造及加工(含鑄造用熔煉爐)、鋼鐵及釩鈦產品深加工、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金屬特種加工等產業;布德園主要發展煤化工及延伸產業、釩鈦耐磨鑄件、鋼鐵廢渣綜合利用等產業;巴斯箐園主要發展倉儲物流、汽車銷售、機電產品專業市場等產業;灰老溝園主要發展立足于攀鋼的“三廢”發展鋼鐵、炭黑等產業。

  第二節  三產業發展布局

以《仁和區服務業發展規劃》作為服務業發展的依據,在仁和—中壩—總發—大田—啊喇—平地—大龍潭一線打造仁和百里生態旅游圈。以總發綜合物流園區和金江生產物流園區為重點,加快建設規模大、輻射力強的川西南核心物流服務區。以仁和城區為中心,五十一商業帶、仁和城區商業帶以及金江(總發)商業帶為輔助,多條商業特色街區為補充,建設形成“一中心、三商帶、多商街”的商貿功能區。

第三節  一產業發展布局

按照特色精品農業發展目標,實施“一產業帶、兩加工區、八特色基地”產業布局。“一產業帶”指平地—啊喇—大龍潭—大田—總發—中壩—前進百里特色農業產業帶,發展優質高效農業、特色精品農業、生態景觀農業和高科技設施農業等現代農業。“兩加工區”指總發農產品儲藏、加工中心,平地釀酒葡萄、果酒加工中心。“八特色基地”一是總發、大龍潭、前進、福田等鄉鎮發展芒果基地;二是大田石榴基地;三是平地釀酒、鮮食葡萄基地;四是平地、啊喇及三峰兩山的板栗核桃基地;五是平地、啊喇、大龍潭等鄉鎮烤煙基地;六是在中壩、啊喇、平地、務本、總發等鄉鎮發展草莓、櫻桃、楊梅、油桃、荔枝、桂圓等特色小水果基地;七是同德、布德、中壩、總發、大龍潭等鄉鎮蔬菜基地;八是在中壩、總發、前進等鄉鎮發展畜牧基地、種場和畜產品加工生產線。鼓勵有條件的鄉鎮,大力發展優質山羊、肉牛、生豬、家禽等規模化、標準化養殖,穩步發展水產養殖業。

 

第六章 提升工業產業層次  推動工業跨越發展

以攀枝花市建設“中國釩鈦之都”和“國家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為契機,加快機械制造加工和鋼鐵延展等產業發展,突出工業地位,打造攀枝花新型機械制造加工基地。

第一節  加快工業結構調整步伐

強力推進“工業強區”戰略,以市場為導向,優化資源配置,積極促進我區工業經濟發展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從高碳經濟型向低碳經濟型轉變,由企業技術以引進為主向依靠科技進步的再創新和自主創新為主轉變。做大傳統產業,打造工業集聚區,培育優勢產業集群,延伸產業鏈條,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轉變傳統以煤為主的工業結構,加快發展機械制造加工業和鋼鐵延展加工業,形成新的經濟結構和經濟增長格局。

第二節  穩定煤炭產業

以資源承載力和生態環境容量為依據,控制煤炭開采總量,穩定煤炭開采規模和洗精煤、焦炭生產能力,加大綜合利用煤炭資源的力度,提高產業效益。通過煤炭資源整合、招商引資等多種形式,實施資源綜合開發戰略。在抓好煤炭資源開發的同時,逐步關閉不規范的煤礦、落后工藝的洗煤企業,充分利用現有煤炭資源及初級產品,搞好煤炭深加工。鼓勵現有煤焦化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和改造,生產附加值高的產品,支持“三廢”綜合利用,延長產業鏈,實現產業效益提升。

第三節  做大做強機械制造業

按照提高釩鈦和鋼鐵產品附加值的發展思路,做大做強新型制造加工業和鋼鐵延展加工業。以釩鈦耐磨制動轂項目為核心,帶動與汽車、工程機械相配套的齒輪、齒圈、汽車大梁、后橋、釩鈦剎車片和剎車盤等產品開發和產業形成。鼓勵企業向總成制造、整機制造專業化發展,以產品配套生產帶動產業整體發展,從而建設一個以汽車制動轂生產加工為基礎、其他配件產品生產為輔的全國重要的汽車零部件生產基地。以鋼鐵深加工業為平臺,推動鋼鐵延伸制品加工產業發展,依托豐富的鋼鐵資源和既有的技術優勢,重點發展型鋼、建筑用材、五金制品、礦用機械設備及配件、耐磨鑄鋼件、球墨鑄鐵和配件鑄造等產品,延伸鋼鐵產業鏈。

第四節  綜合開發利用非金屬礦

      積極引進高新技術,加大石墨資源的綜合開發力度,提高石墨產品的加工深度和附加價值。引入戰略投資者合理開發苴卻石、白云石、石英石、石灰石等非金屬礦產資源,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做好非金屬礦產品在工業領域的應用和開發。

第五節  積極發展其他工業產業

新興能源產業。充分利用攀枝花豐富的光熱資源,引進和扶持企業在適宜的地區從事光熱應用產業,鼓勵企業進行釩鈦儲能電池、太陽能熱水器、釩鈦黑瓷集熱板等產品的商業化、規模化生產,加快太陽能應用步伐。促進生物質能及其他新興能源產業發展。

都市型工業。積極發展食品飲料、家具制造、汽車維修、包裝印刷、工藝禮品、旅游紀念品等都市型工業,逐步實現都市工業向專業化、特色化、規模化發展。

生物產業。利用攀枝花及其周邊豐富的特色生物資源,發展塊菌、木瓜、芒果等特色產品深加工,促進生物產業加快發展。

  • 加快工業平臺建設

加快園區道路、水、電、氣、通訊等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完善配套服務功能,增強園區項目承載能力。堅持規模化、產業化、專業化園區發展方針,強化園區項目準入管理,明確項目準入標準,圍繞新型機械制造加工業基地建設,注重引進項目的關聯度,延長產業鏈。樹立經營園區理念,健全、完善吸引投資者的優惠政策和措施,加強園區項目策劃包裝和招商。建立和完善與園區產業相關的科技、人才、市場、電子商務、貨運等信息共享平臺。探索建立園區發展所需資金多元化投入的市場機制,積極爭取銀行、擔保公司、投資公司對園區發展建設的信貸支持。重視軟環境建設,認真落實省、市加快產業集聚區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積極構建行為規范、運轉協調、辦事高效的服務機制,為企業提供良好的生產經營環境。把南山循環經濟發展區建成投資環境好、管理機制活、發展速度快、帶動效應強的工業發展平臺。積極做好協調服務,支持釩鈦園區和金江鎮發展壯大。

 

 

專欄4                 仁和區“十二五”期間工業重點項目

 

釩鈦耐磨鑄件產業:四川圣達富邦1000萬件制動轂、白云鑄造耐10萬噸磨鑄件、東林汽車平衡增力制動器、黑沙曲軸6000噸曲軸等項目。

鋼鐵延展加工產業:瑞遠型鋼、潤瑩齒輪300萬件齒輪生產線易址擴能、大藏工貿(含防盜門)、祥安軋鋼、亙瑞機械、三圣礦用機械等項目的技改、擴能及新建。

煤炭采掘、洗選產業:仁和區煤炭資源整合,煤礦、洗煤企業標準化建設,技改擴能。預計我區在“十二五”期末形成年產原煤503萬噸,洗精煤320萬噸的規模,新增原煤173萬噸,洗精煤70萬噸。

非金屬礦產資源產業:攀西石墨、大龍潭石灰石綜合利用、苴卻石產品加工基地項目。

釩鈦資源綜合利用產業:青山釩制品加工項目。

第七章  積極發揮區位優勢  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


 

  把加快發展服務業作為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和第二支柱產業的重要抓手,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努力拓展新興服務業,推進服務業加快發展。

第一節  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

  抓住攀枝花城市核心區南移的契機和適應社會消費結構轉型升級的需要,以建設川滇區域商貿中心為出發點,與攀枝花區域交通樞紐相輔相成,著力構筑區域物流產業網絡。積極發展第三方物流,促進現代物流業加快發展。建設總發綜合服務型物流園區、金江生產服務型物流園區以及多個有特色的專業交易市場,推進渡仁東西線汽車銷售服務帶、前進商貿物流市場、平地大田農產品集散市場等項目建設。提高物流業規模化、專業化、社會化、信息化程度,加強信息合作共享,提高物流業配送管理水平,建立布局合理、競爭有序、輻射周邊的商貿物流體系。

第二節  積極發展旅游業

以陽光、康養、度假、休閑為重點,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旅游承載能力。突出度假、休閑主題,積極開發川滇民族風情游、農業生態觀光游、冬季陽光康養度假游等特色旅游產品,重點打造巖神山—蓮花村旅游區、大黑山省級森林公園、迤沙拉民族文化旅游區、寶靈景區等旅游名片,培育特色旅游品牌,通過鄉村休閑、陽光療養、運動健身、文化體驗等多種業態的開發,發揮旅游業的凝聚力、帶動力和吸引力,著力打造西部陽光康養休閑度假基地。到2015年,實現游客接待人數和旅游總收入翻一番。

第三節  改造提升商貿流通業

抓住國家擴大內需,大力促進消費升級的戰略機遇,適應市場和居民消費特點,提升傳統商貿服務業。以建立布局合理、競爭有序的城市商業體系為目標,以仁和城區作為區域商貿流通核心,引進大型超市,積極發展連鎖經營,大力發展各類大中型商戶及網點,加快城市綜合商業體和特色街區建設。鼓勵商貿資源向農村拓展,繼續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開展“農超對接”,培育一批涉農商貿企業。到2015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32億元,年均增長13%。

第四節  做優房地產業

圍繞打造“宜居中心”, 積極支持房地產業健康發展,引導房地產企業建設設施配套、環境優美的精品樓盤。發展經營性地產,在樓宇經濟、會展服務經濟上實現突破;積極引導鼓勵康養、度假地產開發,以房地產開發帶動旅游、休閑業的繁榮。在仁和老街至仁和街一帶、渡仁西線的棉沙彎重點開發住宅型房地產項目,在蓮花村,炳仁線后段沿線和總發鄉部分地段重點發展商業地產,引入大型房地產開發企業進行組團開發,帶動區內商用土地的綜合開發利用。建立健全物業管理市場體系,規范物業管理秩序,提高物業管理水平。加大商品房銷售行為監管和市場整治力度,確保房地產經濟健康發展。

第五節  加快發展其他服務業

社區服務業。建立政府扶持、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發展機制,大力發展社區服務業,建設一批城鄉社區服務中心,配套一批社區超市、便利店、標準化菜店、餐飲店、洗衣店等便民利民網點。引導社會資本建立養老托幼、衛生保健、文化娛樂、保潔保安、教育培訓等社會服務組織,完善社區服務網絡。滿足社區居民多樣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

金融服務業。搭建多層次、多渠道的投融資平臺。積極為區內的金融機構創造良好的經營環境,引導銀行、證券、保險、擔保、金融租賃、財務公司、小額貸款、典當等服務業發展,使其數量和種類不斷增加,鼓勵民間金融組織發展壯大。

信息服務業。培育網絡服務、電子信息、電子商務等信息服務業,搭建和完善各類信息服務平臺,促進電子商務的應用,提高社會信息化水平。

會展業。充分利用現有設施并新建場館,引導各界圍繞產品展示、經貿洽談、商務采購、專業論壇、文化交流、旅游觀光等發展會展經濟,積極開發和扶持會展品牌,提高配套服務水平,提升區域影響力。

中介咨詢業。鼓勵發展會計、法律、資產評估、檢測、咨詢、策劃、調查、廣告等中介服務,加強中介服務市場監管,促進中介服務業健康發展。

專欄5         仁和區“十二五”服務業重大項目表

物流項目:總發綜合服務性物流園、金江生產型物流園、前進物流交易區、迤資物流服務站、布德物流服務站、巴斯箐物流服務站。

專業市場:銀泰綜合商業體、巴斯箐機電市場二期、彎腰樹汽車產業服務中心、攀西地區藥品批發市場、數碼廣場。

旅游項目:蓮花村冬春療養項目、巖神山旅游開發項目、迤沙拉民族文化旅游區、啊拉諸葛營景區、大黑山森林生態旅游區、中壩生態谷休閑旅游區、大田紅石榴鄉村旅游區、五十一陽光休閑區、寶靈景區、仁和公園續建、鄉村旅游項目。

特色街區:“陽光家園”特色餐飲休閑旅游一條街、平地川滇民族街改造、特色產品加工展示一條街。

其他服務業項目:社區服務中心、影視城、社會養老中心、老年活動中心、青少年活動中心。

第八章  提升產業化水平  推進特色農業發展

    打造百里特色農業產業帶,發展特、精、優、生態農業,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實現農業全過程產業化。加強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建設,構建現代農業體系,力爭將我區打造成為特色鮮明、產業實力強的四川特色農產品基地。

第一節  打造特色農業產業基地

    堅持實施農業精品發展戰略,突出特色和優勢,優化特色農業基地規劃布局,加快現代農業基地建設,繼續推進晚熟芒果、優質石榴、烤煙、畜牧、早市蔬菜、優質干果、釀酒葡萄等基地建設。建成優質晚熟芒果基地10萬畝,石榴基地1.5萬畝,葡萄基地2萬畝,干果12萬畝;建成6.4萬畝基本煙田;穩定現有19.1萬畝糧食、6.5萬畝蔬菜種植面積。調整畜牧業產業結構,完善畜禽生產設施,加快標準化規模化養殖小區(場)建設,建成大型養殖小區(場)5-7個,穩定1萬畝水產養殖面積。開展示范基地創建,提高單產和品質。最終形成各具特色、品種豐富、產業示范帶動能力強的百里特色農業帶,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支撐。

第二節  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

加大農業品牌培育力度。積極推進農業品牌擴張戰略,鼓勵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技協根據市場開發農業精品,加快形成農產品大流通格局。圍繞果、畜、煙、菜、糧等優勢產業,重點培育產業關聯度高、農戶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支持企業進行基地建設、科研開發、生產加工、營銷服務一體化經營,打造優質農業品牌,擴大市場占有率。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全面實施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認證制度,農產品質量認證制度和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制度,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到2015年建成無公害農產品基地7.8萬畝,無公害畜產品基地2個,農(畜)產品常年檢測合格率在97%以上。依托總發物流園區建設攀西最大的農產品交易市場并努力構建綠色食品產業集群,做好設施配套,重點發展農產品儲藏、加工和運輸,擴大農產品流通半徑,提升農產品市場影響力。造就一批在全國有影響的名優基地、有實力的龍頭企業、有知名度的產品、著名的品牌與馳名商標。

加快發展農村專合組織。培育現代農業主體,大力發展農業專合組織,建立健全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聯結機制,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程度,努力使農民在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等環節獲得更多收益。鼓勵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積極探索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上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提高市場競爭力。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與城市各類超市和商戶合作,在城市建立精品農產品連鎖店、直銷點。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參加有關農產品交易洽談會、博覽會,主動參與農產品市場競爭。

第三節   構建農業服務平臺

培育和扶持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組織,強化農資配送、機械化服務、專業植保等農業生產環節的技術服務功能,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經營服務體系。構建新型農業科技網絡,形成“農技推廣單位+涉農企業+農業合作社+各有關專業學會(協會)”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將科技人員推向產業發展第一線,為產業發展提供技術保障。加強農民教育培訓和農村經紀人培養,增強發展現代農業的原動力。加強農村動植物疫病防控,建立健全重要動植物疫病防控預警與監控體系,提高動植物疫病防控水平。加強農業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工作,健全農業氣象災害預警監測服務體系,開展農業氣象跟蹤和技術咨詢服務,提高農業氣象災害防御能力。建立農業產業合作基地,并加強與周邊縣(區)的農業合作。

 

專欄6           仁和區“十二五”農業重大項目表

 

種植基地:石榴標準化生產基地、芒果基地建設、煙葉新區工程、核桃板栗等干果基地建設、楊梅基地建設、櫻桃基地建設、蓮藕基地、食用菌生產基地、韭黃生產基地、方山蘿卜生產基地、優質糧食基地等。

養殖基地:規模化養殖場(小區)建設、水產品舊塘改造、魚莊建設、行遠蛋雞養殖基地、吉豐蛋雞養殖基地、浩山寨肉兔養殖基地、隆吉規模化養豬場,良繁工程建設、林下種草養畜項目等。

其他農業項目:田遠精米加工項目、行遠冷酸肉生產線、農業機械項目、公益林補償、

第九章  突出城市特色  打造城市核心區

依托仁和的環境、區位優勢,以大河沿線區域城市建設、干壩塘片區和巖神山蓮花村片區新城建設(以下稱“一河兩區”)為重點,做好城市規劃,加快城市建設步伐,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使仁和的環境更加優美、交通更加便捷、特色更加凸顯,輻射、吸引能力和綜合承載能力進一步增強,力爭將我區打造成為富有獨特魅力、宜居宜業宜游的攀枝花生態宜居中心

 

第一節  做好城市規劃

突出抓好城市規劃工作。以“一河兩區”為重點,盡快組織實施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工作,力求科學定位與完善城市功能,做到總規修編緊密結合仁和發展的實際,成為引領城市規劃建設的總綱。著力提高詳規的覆蓋率,科學論證規劃用地布局結構,充分分析各片區控制性詳規,著力體現公益設施的配套,功能分區的合理,旅游、文化、民族等獨特性元素的體現和建筑特色與地標性建筑的融合。

增強規劃工作的透明度。在城市規劃的過程中,要廣泛聽取各方面和廣大群眾的意見、建議。依法加強規劃管理,維護城市總體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的權威性。

第二節  加快新區開發

抓住攀枝花主城區南移的戰略契機,完善干壩塘片區、五十一至仁和片區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加快以干壩塘片區、巖神山-蓮花村片區為重點的新城建設步伐,推進服務業和商住區建設,提升城市承載能力,吸引人口和產業集聚。建立有利于城市新城區開發建設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按照特色鮮明、相互依存、互為推進的發展要求,做好新老城區的對接及融合,完善功能布局,強力推進新城區建設。

第三節  打造大河兩岸

以大河兩岸打造作為城市建設的主線,拓展城市發展空間。加快以仁和主城區及大河中路片區為重點的改造提升,充分挖掘文化元素和開發旅游資源,加強對大河河道防洪治理及景觀打造的力度,加快田房箐安置房、城市保障性住房等項目建設,加快對二號橋連接線、仁和商業文化廣場等地段升級改造,在城市亮化、美化、綠化上狠下功夫,打造城區靚點,重點打造幾個有影響力的特色文化街區,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

第四節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健全完善城市建設的體制和機制。強化城鄉規劃管理工作,完善管理模式,加強城市建設相關部門之間的協作,形成建管分離、權責分明、條塊結合、分級負責的城市管理新格局。

加大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力度。加大城鎮風貌打造力度,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體現秀美山水風光,打造民族地域特色。加強市政基礎設施的管理和維護,增加投入,完善城鄉環衛設施建設,深入開展以背街小巷、各類市場、城鄉結合部、公路沿線的環境治理。建立和完善長效工作機制,推進城市管理的制度化、常態化。

盤活城市存量資產。有償轉讓市政項目的經營權,在不改變原來用途的前提下,有償有期轉讓城市道路、橋梁、公園、公廁等城市公共設施經營權,提前使用基礎設施預期收益。

 

專欄7                 仁和區“十二五”城市建設重大項目表

 

道路建設:炳仁線沿線、渡仁西線復線彎莊段、大河南路改線段道路等。

市政設施:大河流域城區段河道整治工程、城區雨污排水系統建設、寶靈片區基礎設施建設、4號地塊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干壩唐片區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彎腰樹片區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彎莊片區市政基礎設施建設、蓮花村農副產品加工區基礎設施建設、商務辦公區廣場項目基礎設施建設、大河中路市政廣場等。

保障性住房:采空區移民安置房、51片區保障性住房、彎腰樹農民安置房、金臺子移民安置房、田房箐安置房、仁和鎮土城安置點、仁和鎮田壩安置點、4號地塊安置點、下沙溝生活安置點、原攀昆聯合帶鋼廠舊城(棚戶區)改造安置房、原市五交化(仁和宗地)舊城改造安置房等。

房地產:峻嶺天下、南洋瑞景、和潤小區、亞太上園等。


 

第十章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增強跨越發展的支撐

堅持基礎設施建設與產業布局、城鎮發展相協調,統籌推進重大項目,全面提高基礎設施承載能力,加快形成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基礎設施體系,為加快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第一節  推進綜合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緊抓攀枝花市建設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的戰略機遇,積極配合推進麗攀高速、攀宜高速、成昆鐵路新線、昭通-攀枝花-麗江鐵路、高鐵攀枝花南站等重大工程建設,加快形成進出攀枝花的快速通道。配合對區域內國省道干線G108、S214、S310線的升級改造,完善縣道與高速公路、快速通道等主骨架網絡的連接,不斷增強與相鄰地區公路網絡的銜接。加快渡仁西線復線、炳仁線南延線等重點公路建設,繼續加快本區域內農村公路建設步伐,不斷提高縣(區)、鄉、村道公路技術等級和路面等級,力爭實現農村公路網與高速公路、國省干線公路的無縫對接。加快仁和、金江、總發客貨運站場建設,新建農村招呼站18個。結合金沙江水能資源開發,合理規劃,加大內河航運基礎設施建設,新建、改造5個客貨運碼頭。

第二節 完善城市公共設施

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市政和公共服務設施,強力推進城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構建便捷暢通的交通網絡,增強城市綜合功能。加快推進干壩塘片區、彎莊片區、四號地塊、蓮花村片區基礎設施配套網絡建設。規劃前進鎮片區、大河中路片區、總發片區城市市政管網建設。加大完善現有城區中小學教學樓、衛生、體育等基礎設施的改造力度,適時建設圖書館、科技館、青少年活動中心等公共活動場館。加快渡仁西線升級改造、渡仁西線復線建設、炳仁線延長線至樂弄與攀枝花南站聯接線建設,打通巴斯箐至金江城市主干道。完成四號地塊、寶靈寺片區等城區次干道項目建設,逐步配套完善城區道路網絡。

抓好征地拆遷安置工作。進一步規范征地拆遷安置工作程序,認真研究并用好、用活征地拆遷安置政策,切實關心和解決拆遷安置、采空區農民最直接最現實的實際問題。做好“兩違”拆除工作,加大對“兩違”行為的打擊力度。

第三節  構建安全水利設施保障體系

加快實施大河流域河堤防洪治理工程,對中小河流進行維修加固河堤與恢復新建河堤、河道疏浚等整治,建設防洪防汛山洪預警預報系統,進一步完善城鄉防洪除澇保障體系、水資源供應體系和生態環境體系,提高水利保障能力和水平。大力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做好農田水利工程和節水改造,推廣高效節水灌溉,建設雨水集蓄抗旱水源。突出民生水利工作,繼續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解決5.5萬人的農村人口飲水問題,繼續抓好大竹河水庫樞紐及渠系配套建設,實施躍進水庫引水工程,到2015年新建中小型水庫14座,繼續實施病險水庫、山坪塘除險加固工程。以小流域治理為重點推動水土保持工作,建立和完善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體系。抓好水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構建安全可靠的水資源供應體系,促進節水型社會建設。

第四節  加強能源保障建設

進一步完善城區和農村電網結構,增強供電負荷及安全性,提高城鄉電力保障能力。配合推進立柯輸變電工程、迤資輸變電工程、蓮花輸變電工程、白巖子輸變電工程的建設。加強用電管理,完善配套服務,節約能源。緊密配合國家電力改革,做好智能電網建設、新能源入網、居民階梯用電等各項改革。配合做好“緬氣入攀”天然氣主管道及支網、門戶站建設,力爭在“十二五”期間實現向仁和主城區供氣,讓人民群眾用上實惠的清潔能源。

 

第五節  加快信息化網絡工程建設

統籌信息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和管理,加快推進電信網、有線電視網和互聯網的建設,完善城鎮數字電視網絡和農村有線電視網絡。加快電子政務統一應用平臺和電子商務基礎平臺及服務系統建設,加大信息資源整合共享力度,整合各部門分散的信息系統,統籌建設全區統一的公共安全信息系統、政務信息系統、社會事務信息系統。到“十二五”末,基本實現政府、企業和社會等互聯互通,資源高度共享,辦公、管理和服務等實現數字化、電子化、網絡化,“網上政府”建設基本完成,信息化建設成果得到普遍應用。進一步加強農村信息化建設,擴大互聯網在農村的覆蓋面。加強農村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提高農情、農資、農產品市場信息和農業災情預報服務水平。

專欄8                      仁和區主要基礎設施項目

 

交通:麗攀高速、成昆鐵路新線、麗江-攀枝花-昭通鐵路、高鐵攀枝花南站,國道108線、省道214、310線的升級改造,渡仁西線復線、炳仁線南延線、縣鄉公路、通村公路聯網路改造,危橋改造11座、仁和客運站、金江客運站、金江貨運站、總發貨運站及農村客貨運站建設。

水利:大竹河水庫樞紐及渠系配套、躍進水庫引水工程、渠道整治392公里、高效節水灌溉新增1.2萬畝、新建小型水源工程315萬立方米、新建中小型水庫14座、擴建水庫6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15座、新建提灌站50座、農村集中供水水源地保護14處、水土流失治理面150平方公里、旱山村項目建設,大河流域、巴關河河段防洪治理13公里。

能源:立柯輸變電工程、迤資輸變電工程、蓮花輸變電工程、白巖子輸變電工程、干壩塘-51片區電力工程、“緬氣入攀”天然氣主管道及支網。

信息化:完善仁和區電子政務外網、仁和區數字中心平臺建設。

 


 第十一章  擴大投資與消費  增強經濟發展動力

    千方百計擴大投資規模,強化項目帶動,促進要素集聚,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益。著力改善消費環境,提高消費能力,增強經濟發展的動力支撐。

第一節  進一步加大投資力度

    緊抓國家堅持擴大內需和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的戰略機遇,加大投資力度,調整優化投資結構。重點加大對重大基礎設施、現代農業和服務業、民生工程、社會事業、節能減排、生態保護等領域的投入,儲備實施一批重大項目,充實完善項目庫,積極爭取國家、省、市資金支持。加強項目建設管理,進一步完善項目資本金制度、項目法人責任制、招標投標制等,提高投資效益。著力拓寬融資渠道,繼續爭取銀行信貸支持,開展銀企對接、項目推介會,促進銀企溝通和交流。增強企業融資能力,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通過資本市場融資。貫徹落實國家和省、市鼓勵民間投資的政策措施,繼續推動民間投資進入農林牧漁、基礎設施、市政公用設施、現代物流和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社會事業及其他公益性事業,鼓勵民間資本以獨資、合資、合作、聯營、項目融資等多種形式參與重大項目建設,通過對民營企業的投資補貼、貸款貼息、稅收優惠等,確保民營企業獲得合理的投資回報。

 

第二節  著力改善消費環境

    貫徹落實中央擴大消費的政策措施,繼續做好“家電下鄉”、“萬村千鄉”市場工程等活動。合理布局城鄉消費網絡,推進城市消費平臺改造升級換代,加強農村市場體系建設,擴大農村文化消費和信息消費。大力支持農村居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的發展型消費,積極發展文化娛樂、體育健身、家庭勞動社會化等成長型服務消費,鼓勵發展面向中高收入階層的享受型消費。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擴大信用消費規模,提高信用消費水平。強化消費市場監管,加強物價調控,保持居民消費價格的基本穩定,嚴厲打擊假冒偽劣商品,確保消費安全,切實保障消費者權益。

 

第十二章  統籌城鄉發展  加快一體化進程

抓住統籌城鄉發展改革的機遇,加快“兩個格局轉變”,推進新型城鎮化,全面改善農村面貌,形成以城帶鄉、以工哺農、城鄉結合、優勢互補的長效機制,實現城鄉共同繁榮。

第一節  加快城鎮化進程

做好城鎮和農村規劃。高起點編制城鎮和村莊建設規劃,把城鎮和村莊規劃與特色產業布局結合起來,與旅游景區規劃結合起來,與地方風俗和民居展示結合起來。按照《城鄉規劃法》的要求抓好小城鎮建設和農村規劃,有重點地建設一批特色小集鎮。結合已完成修編的集鎮規劃,積極推進試點鎮建設,不斷改善城鎮和村莊的生活環境和面貌。

加快發展小城鎮。堅持從現實條件出發,認真落實小城鎮發展政策,扶持重點集鎮建設,引導資源向小城鎮的有序流動,增強小城鎮的集聚力、向心力。優化小城鎮發展布局,突出小城鎮發展重點。合理確定并集中力量抓好2-3個重點鎮建設,引導鄉鎮發展與當地資源特征相符的特色農業產業、工業產業和服務業,夯實城鎮發展基礎。努力建設經濟繁榮、布局合理、設施配套、環境優美、富有特色的新型小城鎮。

加快農村人口城鎮化進程。創造良好的農村人口轉移為城市人口的條件,將有條件的農民工、征地拆遷農民、采空區農民等農村人口轉移為城鎮人口,加快農村人口城鎮化進程。

第二節   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

統籌城鄉規劃建設與管理。科學制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建設規劃,優化城鄉土地利用,合理規劃城鎮建設、農田保護、產業集聚、村落分布、生態涵養等空間布局。統一規劃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形成城鄉銜接的公共交通、供電、郵政通訊、廣播電視等網絡,縮短城鄉之間的空間距離和設施落差,實現基礎設施共建共管共享。

統籌城鄉產業發展。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作為首要任務,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加快發展農業和非農產業。進一步增強工業、服務業對農業的帶動、促進作用,實現城鎮產業與農村產業的合理分工、緊密連接、互動發展。

統籌城鄉公共服務。把社會事業建設的重點放在農村,提高農村公共事業財政保障水平,逐步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統籌教育、衛生、文化等公共資源在城鄉之間的均衡配置,形成覆蓋城鄉的教育、衛生、文化等公共服務體系和網絡,促進公共服務向農村拓展。建立城鄉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就業制度,完善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

統籌城鄉社會管理。探索城鄉統一的行政管理體制、戶籍管理制度、社區管理模式。貫徹執行國家、省有關的戶籍制度改革政策,放寬城鎮落戶條件,堅持自愿有償原則,使符合條件并在城鎮穩定就業和居住的農民有序轉變為城鎮居民。加強進城鎮務工人員權益保護,逐步實現農民工在勞動報酬、子女就學、公共衛生、住房租購等方面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待遇,擴大農民工工傷、生育、醫療、養老、失業保險覆蓋面。

第三節  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

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進步。

夯實農村經濟基礎。堅持以生產發展為第一要務,根據各村鎮資源特點和市場需求,鼓勵發展品質優良的特色農產品,推進“一村一品”、“一鄉一業”,扶持農村非農產業和勞務經濟發展,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夯實新農村建設的產業支撐和經濟基礎。

優化農村村莊布局。加強村鎮規劃與城鎮規劃的銜接,重點建設中心村,形成布局合理、節約用地、城鄉貫通的村鎮建設格局。堅持統一規劃、分步實施、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在抓好示范的基礎上繼續推進新農村新村建設,重點抓好新農村連片打造。加大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鎮名村保護力度,重點保護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傳統村鎮。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加強村鎮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推進農村民生工程建設,全面硬化入村通道和村內道路,結合實際推進村內供水網管和排水溝渠建設。加快沼氣、秸稈、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形成清潔、經濟的農村能源體系。大力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以改善村容村貌為重點,實施農村清潔工程,加快改水、改廚、改廁、改圈,開展垃圾集中處理,因地制宜建設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加強村旁、路旁、宅旁、水旁綠化,不斷改善農村衛生條件和人居環境。

樹立文明鄉風。廣泛開展文明村鎮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提倡崇尚科學、誠信守法、抵制迷信、移風易俗,形成男女平等、尊老愛幼、鄰里和睦、勤勞致富的社會風尚。加強農村黨組織和基層組織建設,健全農村民主管理制度,完善村黨組織領導的村民治理機制,建設平安鄉村。

 

第十三章  加強生態環保建設 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

堅持走科學發展的道路,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力度,倡導綠色生產,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

第一節  推進生態建設

按照《攀枝花生態市建設規劃》及《仁和區生態區建設規劃》要求,以打造生態宜居新城區為目標,以構建生態經濟體系、生態環境體系為重點,加大生態工程建設投入,強化生態文明建設,加強生態環境整治,建設良好人居環境。鞏固天保工程和退耕還林成果,推行公益林補償機制,加強重點區域的水土流失治理、石漠化和沙化綜合治理,大力開展植樹造林活動,穩步提高森林覆蓋率和城市公共綠化水平,為創建生態工業城市和森林城市作出貢獻。

第二節  加強環境保護

強化環保執法。繼續加強環保宣傳教育,努力提高管理人員的水平,增強企業、市民的環保意識。加大日常監督檢查,開展限期治理項目和重大環境違法督察、污染源自動監控、環境安全隱患排查整治、環保基礎設施整治等環保專項行動。繼續全面足額征收排污費,完善制定環境污染事故應急預案,加強對重點企業和工業園區的監控。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三同時”制度,新建、改擴建項目要嚴格執行國家產業政策和環境保護法律法規。

加強環境質量控制。加快規劃和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強化對已建成的污水集中處理設施的運營監管,提高污水集中處理能力,鼓勵開展污水處理回用和中水利用,促進污水資源化。加快大河、巴關河、摩梭河等重點小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優先保護飲用水源地水質,保障飲用水水源安全。確保污染源穩定達標排放,加強煤炭、冶金、化工、建材等行業的監管,減少大氣污染物總量排放。加快危險廢棄物和醫療廢棄物集中處置設施建設,加大防治監管力度。嚴格控制建筑、交通運輸、商業貿易、餐飲娛樂等行業的噪聲污染。加強農村面源治理,倡導科學使用化肥、農藥和農膜。逐步減少城鎮和農村直接燃用原煤的用量,加強對禁燃區創建成果的鞏固。

第三節  倡導綠色生產生活

強化節能減排工作。嚴格落實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制,實行節能減排責任追究制、問責制,完善節能減排的指標、監測和考核體系,實施促進節能減排的市場準入標準、強制性節能標準和環保標準,強化節能減排強制約束機制,開展能效水平評估活動;嚴格節能減排重點項目管理,抓好重點領域和重點企業節能減排工作;強化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環境影響評價,對新上項目嚴把產業政策關、資源消耗關、環境保護關。

發展循環經濟。本著綠色、低碳的生產理念,合理利用資源,改變生產方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進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和資源綜合利用。貫徹落實《清潔生產促進法》,全面推行清潔生產。以我區的資源優勢為依托,以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廢棄物循環利用為核心,建立循環型、節約型、生態型的生產模式、消費模式和建設模式,構建攀鋼及周邊鋼鐵工業“三廢”開發利用的循環經濟產業。建立健全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體系、投融資體系和技術支撐體系,鼓勵企業循環式生產,推動產業循環式組合,把南山循環經濟發展區建成產業關聯度高、上下游產品配套協作,資源共享、循環利用、共同發展的示范性循環經濟園區。

倡導綠色生活。大力推廣能效標識產品、節能節水認證產品和環境標志產品,減少一次性產品使用,提高公眾環境意識和綠色消費意識,倡導綠色消費。

 

第十四章  深化改革開放  營造良好環境

構建有利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體制機制,更好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加大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建設更加開放、更具活力的仁和。  

第一節  深化體制改革

把深化改革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結合起來,繼續深化農村經濟、企業、醫療等各項改革,促進經濟社會平穩、健康、快速發展。加快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基本形成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深化投資體制改革,促進公共領域的社會投資,進一步規范政府投資行為,完善政府投資項目決策機制,推行招標制、后評價制和代建制,加強對政府投資項目的審計監督和社會監督。健全公共財政體制,加快公共財政體系建設,保障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供給。

第二節  完善市場體系

建立健全要素市場,促進要素資源的優化配置。完善商品和要素價格形成機制,促進市場競爭和要素自由流動。進一步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加強政府市場監管職能,堅決打擊制假販假、商業欺詐、偷逃騙稅等違法行為,加強對交易標準、規則的管理,構建平等競爭的市場體系。

第三節  努力擴大對外開放

積極推進區域內外合作,緊緊抓住“兩高兩鐵”建設機遇,主動加強在商貿、物流等方面與沿線臨近地區的合作,形成區域發展協同效應。發揮優勢,突出重點,圍繞鋼鐵延展加工和釩鈦耐磨鑄件、汽車零部件等產業,著力引進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延伸產業鏈,努力使南山循環經濟發展區成為招商引資的主要載體。通過經貿洽談會招商、小分隊叩門招商、網絡招商、委托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種方式,提高招商引資成功率和質量。積極引進總部項目,實現招商引資提升質量的根本性轉變。把優化投資環境作為招商引資和經濟發展的生命線,健全高效、便捷、全方位的外商投資管理和服務體系,及時解決外商在投資建設和生產生活方面遇到的實際問題,努力營造濃厚的親商、安商、富商的社會氛圍。

第四節  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大發展

貫徹落實國家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各項政策,完善措施,強化服務,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快速健康發展。對民營經濟在企業開辦、資金融通、技術創新、員工培訓等方面提供必要的幫助。大力吸引個體私營企業,尤其是民營科技型企業到我區落戶發展。引導和鼓勵非公有制經濟進入基礎設施、物業管理、環境衛生、文化教育及技術服務等公共服務領域,加快服務業市場化、社會化步伐。采取聯合重組、技改擴建、引進戰略投資者等措施,做大做強一批骨干民營企業,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通過兼并、收購、聯合等方式,向主業突出、市場競爭力強的大企業大集團發展。

 

第十五章  關注民本民生  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宗旨,切實關心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增加居民收入,擴大社會就業,完善社會保障,全面提升公共服務水平。

第一節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完善多層次的城鎮社會保險制度。努力擴大社會保險覆蓋范圍,推進基本養老保險和企業年金相結合的企業養老保險體系,加快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提高養老保險的統籌層次。建立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獎勵、處罰和退出管理機制,完善中小企業職工、靈活就業人員、社會退休人員參加醫療保險的制度,構筑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規范工傷、生育保險的管理,擴大保險覆蓋面。

積極推進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積極擴大農村基本養老保險覆蓋面,大力推進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和醫療救助制度,逐步健全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力爭2015年末,新農合參保率達95%以上。

健全完善全方位的社會救助體系。落實社會救濟政策,完善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實解決好社會困難群體保障問題。完善“五保”、“三無”對象供養制度和殘疾人幫扶制度,逐步實現集中供養。加大財政投入,不斷完善醫療救助、失業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和司法救助等專項社會救助制度。

積極發展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堅持政府投入與社會投入相結合、建設示范性福利設施與發展社區福利設施相結合,逐步完善老年人、孤老、孤兒、殘疾人等各類社會福利設施。鼓勵社會資本投入養老業,建立多層次、多形式、多元化的養老服務體系。積極推動社會互助,鼓勵倡導社會捐贈,大力發展慈善事業。

妥善做好移民安置工作。做好水電站、高速公路、鐵路、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等重大工程淹沒、占地移民的安置工作,落實針對移民的各項扶持政策,統籌謀劃移民安置區長遠發展,確保移民安居樂業。

第二節 千方百計擴大就業

促進社會就業。落實國家就業政策,促進城鄉勞動者自主擇業、平等就業。積極開展創建全國創業城市活動,加強中小企業創業基地等創業平臺建設,積極扶持下崗工人、大學生、農民工等群體自主創業,建立政策咨詢、創業培訓、項目扶持、小額貸款、跟蹤服務等一條龍服務體系。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推動中小企業進步,增強企業吸納就業能力。積極培育就業崗位資源的新增長點,大力開發公益性崗位,拓寬就業渠道。加強與市內大中專院校和技工學校的合作,加大對農民工、下崗工人、被征地農民的培訓力度,與企業聯合開展“訂單式培訓”,切實做到技能培訓促就業。加強就業服務平臺建設,及時發布就業信息,提供就業指導。力爭到2015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0%以內。

完善勞動和就業機制。規范企業用工行為和人力資源市場秩序,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加快培育和發展人力資源市場,建立起以勞動者自主就業為主導、以市場調節就業為基礎、以政府促進就業為動力的勞動就業機制。

第三節  著力提高城鄉居民收入

落實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確保農民增收。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推廣適合農村家庭經營的加工、包裝技術,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發展鄉村旅游,提高收入水平。同時,鼓勵農民就近就地轉移和支持農民工創業,增加農民來自非農產業的收入。充分發揮大企業、大項目對農民轉產就業的帶動作用,加大支持涉農職教力度,加強對農村富余勞動力的技能培訓、崗位培訓,努力提高轉崗農民的就業競爭能力。積極落實國家、省、市關于保障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最低工資動態調整、工資集體協商等政策,努力使勞動報酬不低于企業收入增長,使勞動者收入增長不低于經濟增長。鼓勵創業和投資,增加經營性收入。科學構建城鄉居民的“低保”標準及制度化的調節機制,保障低收入群體的基本生活。努力實現居民收入翻番目標。

第四節  加快民族地區發展

認真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和一系列法規,落實好省委、省政府的《關于加快推進彝區跨越式發展的意見》精神,抓住發展、穩定、民生三件大事,抓好民族地區小路、小橋、小水、小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和“彝區三房改造”,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大力調整民族地區產業結構,發展特色農業、特色旅游業,加強民族地區科技發展,加快民族地區人才培養,努力做好民族地區扶貧工作,全面提高民族同胞的生活質量,促進經濟發展、社會和諧。

 

第十六章  發展社會事業  建設和諧社會

以促進經濟與社會事業和諧發展為目標,引導資源進一步向社會發展領域集聚,加大社會事業投入,協調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全面建設和諧社會。

第一節  提高科技水平

健全科技創新體系。加強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圍繞經濟發展重點領域,建設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立開放、流動、競爭、協作的知識和技術創新運行機制,整合企業研發機構、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園區的科技資源,建設支撐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區域創新體系。完善自主創新的激勵機制,鼓勵企業建設研究開發機構和增加科技投入,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步伐,形成一批創新產品和知名品牌,造就一批有競爭優勢的創新型企業。

提高全民科學素質。廣泛開展科學知識的普及活動,提高全社會科技意識和全民科學素質。深入開展群眾性科技活動,推進科技下鄉、進學校、進社區。大力傳播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教育,反對封建迷信,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進一步形成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社會風尚。

第二節  發展教育事業

健全教育體系。協調發展各類教育,均衡城鄉教育,努力提升基礎教育,全力擴張優質教育,加快教育現代化步伐。繼續鞏固九年制義務教育,著力構建素質教育模式,實現義務教育均衡化;加快普及高中教育,實現高中教育優質化;多渠道、多形式普及幼兒教育、發展學前教育;開展農業技術培訓、企業職工崗位培訓和學歷繼續教育。逐步形成以高質量的基礎教育為重心,由學前教育到在職教育和老年教育、由學歷教育到非學歷教育、由學校教育到社區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終身教育體系,為各類人群提供適應需求、多種選擇的受教育機會。到2015年,學前教育普及程度達到100%,城鄉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90%,小學、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分別保持100%、99%以上,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90%以上,全區實現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目標。

整合教育資源。統籌城鄉教育發展,優化教育資源配置。促進九年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縮小城鄉、區域和校際辦學差距,提高辦學整體質量和效益。重點扶持優質高中建設,力爭將大河中學創建成為省級示范性高中。建設一批寄宿制或有寄宿條件的學校,提高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積極落實《四川省民族地區教育發展十年行動計劃(2011-2020年)》,提高民族地區教育水平,促進民族地區教育發展。

第三節   提高醫療衛生服務水平

健全社會衛生保障體系。加強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推進社區衛生服務網絡化,完善區、鄉(鎮、街道)、村(社區)三級醫療衛生網絡。提升城市醫療服務品牌,全面提高疾病預防控制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能力、醫療救治能力、衛生監督監測能力和執法管理水平。加快推進仁和醫院遷建工程,增加投入,改善醫療條件。

提高醫療衛生服務質量。加強重點學科、專科建設,通過人才深造、向外引進,建立起一支多學科的學科帶頭人隊伍。加強與高等院校和上級醫院的聯系與合作,提高科研、教育、醫療、管理水平。加強行業作風建設和醫德醫風教育,全面提升醫療質量和服務水平。

第四節  抓好人口計生工作

切實搞好優生優育,不斷提高人口素質,提升新時期人口計生工作的綜合管理水平和服務能力。加強宣傳教育和執法監督力度,落實計生獎勵優惠政策,建立穩定低生育水平的利益導向機制。健全人口和計生管理網絡,加強流動人口的計生管理完善計生服務體系加大對計生設施的投入,完善社區生殖保健促進模式廣泛開展預防艾滋病宣傳教育,倡導健康、文明、科學的生活和行為方式。

第五節  活躍文化體育氛圍

繁榮群眾文化。進一步加強基層文化建設,形成組織機構網絡化、服務對象社會化、文化設施現代化、活動形式多樣化的基層文化發展格局。積極推動企業文化、社區文化、廣場文化、校園文化的開展。積極支持開展文藝創作和文藝表演活動,支持鄉鎮(街道)舉辦綜合性文體活動。統籌規劃好文化活動場地建設,增加人民群眾文化活動場所。推進文化特色村和社區文化示范點的創評工作。

發展文化產業。落實文化產業政策,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和民族文化為主體、吸收外來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場格局。以苴卻硯文化產業園建設為龍頭,推動苴卻硯文化及產業發展。創造更多更好適應群眾需求的優秀文化產品,逐步形成以文藝演出、文化娛樂為重點的文化產業群。穩步推進城市應急廣播和農村廣播“村村響”工程建設,進一步推進農村廣播電視數字微波覆蓋工程建設,到2015年末,廣播、電視人口混合覆蓋率均達到98%、96%以上。

發展體育事業。構建全民健身服務體系,廣泛開展各種全民健身活動。加強社區、農村基層群眾性體育設施建設,形成區、鄉(鎮、街道)和村(社區)三級體育設施體系,促進各類體育設施向全民開放。培育發展體育產業,加快發展體育競賽表演、體育培訓、體育健身休閑等產業,積極引導并促進體育消費。

 

第六節  加強公共安全和應急救災能力建設

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強化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健全安全生產監管體制,嚴格安全執法,加強安全生產設施建設。切實抓好高危行業的安全生產監管,重視安全隱患整治,有效防止和遏止重特大事故發生;加強交通安全監管,減少交通事故;強化對食品、藥品、餐飲衛生等的監管。完善各種應急預案,有效應對自然災害、事故災害、公共衛生、社會安全等突發公共事件,努力維護社會穩定。著重加強自然災害應急預案體系建設和救助物資儲備設施建設,大力提高綜合減災救災能力,扎實有效實施各種自然災害應急救助和災后重建,建設平安仁和

  • 第七節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

堅持“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統籌協調、源頭治理,以人為本、服務為先,科學管理、提高效能,立足實際、改革創新”的基本原則,全面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社會管理格局進一步完善,基層社會管理體系進一步健全,社會管理工作保障進一步加強,社會管理水平進一步提升,社會管理成效進一步顯現。全面夯實社會和諧穩定的工作基礎、法治基礎、群眾基礎和社會基礎,為全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 第八節    發展其他事業

深入開展全民國防教育,增強全民國防意識,加強人防事業和民兵預備役部隊建設,提高國防動員能力,廣泛開展“雙擁”活動。統籌發展其他社會事業,切實做好國土、審計、統計、質監、信訪、婦女兒童、關心下一代、檔案、民族宗教、人防、殘聯、對臺、僑務、保密等工作。

 

 

專欄9              仁和區“十二五”社會事業重大項目

 

教育:校安工程、五十一陽光家園教學點校舍、仁和鎮蓮花村小學校舍、全區中小學教學設備配置及校園網建設、全區中小學運動場及體育設備配備。

文化體育:仁和區文化館、仁和區圖書館、仁和區博物館、仁和文化活動廣場、農村及社區公共文化設施建設、仁和區體育運動中心、社區體育活動中心。

衛生:白內障患者復明工程、農村改水改廁、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標準化建設。

其他社會事業:仁和區檔案館,13個鄉鎮的村鎮基礎設施建設、新農村新村(集居點)建設、農村危房改造、民族地區“小路、小水、小電、小能源”、彝區三房改造、民族新村建設、無線廣播村村響工程、仁和區矛盾糾紛“大調解”協調中心。


 

第十七章  全面推進思想道德建設和民主法治進程

積極推進法治建設,健全民主制度,全面加強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會建設管理,努力構建民主進步、法制健全、社會安定的和諧仁和,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歸屬感和幸福度。

第一節  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

堅持不懈地進行黨的基本理論和基本路線教育,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堅定信念,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廣泛開展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大力倡導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誠信教育廣泛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活動,進一步提高全人民的文明素質和文明程度。認真貫徹落實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充分發揮民族宗教在思想道德建設中的積極作用

  • 第二節   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

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支持和保障人大及其常委會依法行使各項權力,拓寬人大代表同人民群眾的聯系渠道。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充分發揮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的作用,切實做好民族、宗教、僑務工作,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開展工作。積極推進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完善基層組織和企事業單位的民主管理制度,普遍推行農村村民自治和城市社區居民自治,保障基層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機制有效運行。完善重大決策的規則和程序,貫徹公眾參與、專家論證和政府決策相結合的決策機制,推進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制度化。

第三節  全面推進法制建設

認真開展“六五”普法宣傳教育,進一步增強全民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提高全社會法治化管理水平。大力推進依法行政,促進司法公正,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鞏固完善社會矛盾糾紛調處機制,深化整體聯動、全面構建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大調解”格局,努力化解社會矛盾。加大對惡意纏訪鬧訪行為的處置力度,規范信訪行為和信訪秩序。認真貫徹實施《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加強行政執法,強力推進依法行政。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依法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積極預防和妥善處理群體性和突發事件,建設法制仁和、平安仁和,為經濟建設、社會進步和人民安居樂業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第四節  加強反腐倡廉建設

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注重預防”的方針,全面推進懲防體系建設。嚴格黨員干部教育和管理,依紀依法嚴肅查處違紀違法案件,堅決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為仁和經濟社會發展營造風清氣正的環境。

 

第四部分  規劃實施與保障

第十八章  健全實施機制  落實保障措施

《綱要》是我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行動綱領,是編制專項規劃、建設重大項目、制定各項政策、安排年度計劃的重要依據。全面落實十二五規劃,必須進一步建立健全規劃實施保障機制,增強規劃的科學性、民主性,推進規劃編制和實施工作的規范化、制度化。

第一節  加強組織領導

在區委、區政府的領導下,明確工作分工,完善工作機制,落實工作責任,全區各鄉(鎮、街道)、部門要進一步統一思想,形成合力,增強執行規劃的自覺性,明確規劃實施的時間節點,保證全區總體規劃目標的實施。規劃中提出的約束性指標,要分解落實到各鄉(鎮、街道)、部門、園區,作為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有關部門要積極履行規劃的實施職責,按照規劃合理配置公共資源,確定工作重點要加強分工與協作,切實推進規劃實施。要注意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總結新經驗,重大問題要及時向區委、區政府報告。

第二節  統籌發展規劃

規劃銜接是保障各級各類規劃相互協調、形成合力的關鍵。根據國家和省、市的要求,在規劃編制過程中,要遵循下級規劃服從上級規劃、專項規劃服從總體規劃、同級規劃相互銜接的原則。重視城市規劃、土地規劃與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之間的銜接。積極主動與市級部門做好聯系、溝通、匯報工作,盡量使全區的“十二五”規劃與市“十二五”規劃相契合。

第三節  完善人才機制

著力優化用人環境,加快建設以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城鄉技能人才為主體的高素質人才隊伍,健全人才資源開發、培養、引進和使用的體制機制,加大人才經費投入,營造有利于人才發展軟環境,吸引、交流和培養創新型人才,為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堅強的人才保證和廣泛的智力支撐。

第四節  突出項目帶動

根據《綱要》提出的目標任務,在關鍵領域和重點環節,規劃、組織、實施一批重大項目。抓好“十二五”規劃重大項目的跟蹤落實,扎實做好項目前期,推進項目開工建設。加強項目的策劃、論證、包裝,充實完善項目儲備庫,保持項目的前瞻性和連續性。做好項目的市場推介,引導社會資本進行項目建設和開發。通過加快項目建設,進一步擴大投資規模,增強發展后勁。健全重大項目推進機制,確保重點項目有效實施。嚴格建設程序,強化項目建設過程控制。建立重大項目后評估機制,提高重大項目的組織建設水平。加強政府投資項目審計監督,提高政府投資項目資金的使用效益。

第五節  強化財力支撐

大力培植稅源,加強稅收征管和非稅收入管理,積極爭取國家、省、市資金支持,確保惠民生、促發展的支出需要,不斷增加全區的可用財力。健全政府預算體系,科學劃分預算收支范圍,突出政府支出的公共性、合理性和均衡性,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積極探索銀行貸款、政府債券等各類融資方式,緩解資金壓力。確保財政投向重點向公共服務、重大基礎設施、綠色環保產業等領域傾斜,為規劃實施提供有力保障。

第六節  營造良好氛圍

做好輿論引導,通過簡報、電視、網絡等多種形式,做好規劃宣傳,推動社會各界統一思想,進一步強化規劃意識,促進全社會共同參與規劃實施,提高規劃的透明度,保障社會公眾對規劃的知情權,發揮群眾和輿論的監督作用。

第七節  加強監督實施

《綱要》經人民代表大會批準后由人民政府組織實施。要充分發揚民主,自覺接受人大、政協對十二五規劃的監督,進一步健全監督評估機制。加強對規劃實施的監測、預警和跟蹤分析,根據規劃實施過程中情況和環境變化,調整優化實施方案。規劃執行中期由人大負責組織力量對規劃執行情況進行評估。規劃實施期間,由于不可抗力等特殊原因,某些指標確需調整的,由政府提出說明和建議按法定程序,由人大決定批準。

 

審核: 何強   責任編輯: 王瑤